从一年级开始,计算中都开始慢慢渗透估算意识。但是孩子们对这个估算总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或许她们内心就想不通明明可以计算出准确结果,为啥要估算?同时估算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的。比如两位数,可能估成几十即可。如果百位数根据具体情况可能估大成几百,但是比如158,你这个时候估为200吧增加的太多,估计为100吧好像也不合理,那150呢好像又还是不方便计算。那这个时候你得看另外一个乘数的特点了。
在昨天课堂上,我几个问题基本上都是考验孩子们对估算的意识掌握情况。当然我们孩子还是三年级,学习的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或许他们的认知能力还真有一点点欠缺,不能很好的对这些相对较大的数字进行估算。那得从培养学生的数感着手,去落实孩子们的一系列的数学核心素养。这样一个题目:淘气的妈妈做一次面条大概需要595克面粉,妈妈每月大约做9次面条,照这样推算,淘气家一年做面条需要多少克面粉?估算时,用( )更合理。
A.595×9
B.595×12
C.600×10×10
D.500×10×10
选D选项的还有6人。最根本问题就是把595估成500了595与600相差5,与500相差95,当然这个差值越小,越接近正确答案。
498×62的积最接近( )。
A.35000
B.30000
C.24000
这个问题的正确率也只有56%。
那么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无论是生活中,还是数学问题,怎样有机的高效的让学生学会估算,是接下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突破的一个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