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刚好在得到听了一本书《内在动机》,还是挺接地气的,其中结论通过实际实验论证,更有说服力。它要表达的是,通常讲当我们做一些事情时,基于内在动机,就是愿意为自己,而不是外在强迫时,我们才能获得正真的自主和持久的幸福。重点在于我们平时的为自己,往往是来自外界的刺激。
读书时,尽管不知道学这些有什么用,但为满足父母,还是埋头苦读。进入社会,哪些能挣钱,有面子,就去做了。到头来,如果有人问他,你这一辈子都在追求些什么的时候,他发觉,自己竟无言以对。工作和生活可能会压的喘不过气来,时常怀疑工作的意义。书中讲,就是缺乏内在动机。
一、外部动机会削弱我们的内在动机。
最常见是马戏表演,小猴子为了不被鞭子抽到,走钢索、骑自行车,对它们来说都成了小事。
二、那为什么内在动机会被外在的奖惩削弱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外部奖赏和惩罚破坏了人类三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分别是:自主、胜任和联结。只要满足这三种需求,就能持续地激发人们的内在动机,让人们全心全意地投入某件事情。
自主。有时我们愿意打扫房间,但被父母催促反倒不想做了,这就破坏了内在动机。
胜任。我们都很乐意做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的事。外界为了激发我们的胜任感,经常会因为我们做成了某件事情,而给我们奖赏。比如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在奥运会赛场上,如果把一切都变成一场只有一个赢家的比赛时,那么我们肯定会把取得银牌的运动员,看作令人失望的失败者,即使他已经是世界排名第二了。
除了需要胜任和自主,人们还需要感受到社会支持,作者把它称为联结的需要。用大白话来说,就是爱与被爱的需要,关心与被关心的需要。只有尊重内在动机,提供没有附加条件的爱,才能实现真实自我和外在世界的联结整合。
三、何激发出自己的内在动机呢?
书中可以总结出一个“两步法”。
首先第一步,接纳情绪成本。
很多人之所以无法激发内在动机的力量,正是因为,他们其实从心底并不愿意接纳因为改变而带来的情绪成本。
比如,一位30岁出头的广告主管,在偶尔感到沮丧的时候,会用酒精来振作一下精神;当他走进聚会场合,感到不自在、甚至说不出话来时,喝上一两杯,就会变得健谈甚至风趣;当他在等某个重要项目的审批结果时,喝点酒可以帮他缓解焦虑......总之,对他来讲,不管是什么样的情绪波动,酒精都是一种很好用的缓和剂。
那么,当他决定戒酒的那一刻,他最先要做的,不是制定一个多么完美的戒酒计划,而是先做好心理准备,去接纳戒酒可能带来的情绪成本。像工作中的沮丧、社交中的紧张、关键时刻的焦虑,等等。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接纳这些情绪成本呢?首先是要允许自己充分感受这些情绪,承认它们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进行自我调节。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之所以会产生种种情绪,是因为我们想要得到或者无法得到某些东西。比如外界的认可、他人的羡慕、金钱的奖励,等等。那么,在找到这个我们想得到或得不到的东西之后,我们可以退后一步,认真地问自己:我真的需要它吗?如果没有它,会怎样?
比如,我真的需要让别人觉得我很强吗?我真的需要被长辈们的夸奖环绕吗?我真的需要让大家都认可我的容貌吗?如果没有它们,我会怎样?或者,最差会怎样?
第二步,重新定义自我。在这一步里,你需要在头脑中画出一幅清晰的画像,描绘出你想成为的那个样子,让自己真切地看到那个、改变实现后的你。
比如,一位从十几岁就开始抽烟的女性。她之所以这么小就开始抽烟,是因为当时她所有的朋友都在抽,她觉得抽烟能让自己看起来成熟、性感。后来,她变得烟不离手了,到21岁时每天抽3包。她曾经多次尝试戒烟,都以失败告终。后来,事情发生了改变。她与一个风度翩翩、性格外向、行事有条不紊的男士相爱了。这位男士没有吸烟的习惯,但也并没有督促她戒烟。那么,是什么促使这位女性发生了改变呢?
答案是,她在心中为自己绘制的那幅未来画像。在画像里,她会跟那位男士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看着孩子们慢慢长大。这时她发现,为了让这张画像成为现实,她需要戒掉吸烟这个习惯。因为这个习惯会给她的家人们带来伤害。后来,她真的戒烟了,尽管并不容易,但还是坚持了下来。为什么?因为她通过那副画像,重新定义了自己的未来,激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内在动机”,正是这个动机,给了她坚定的决心,把改变贯彻到底。
总结一下:用外在的金钱、名声、社会地位,去激励自己和他人做事,其实作用并不大。人的行为只有来自于自己的真正选择,也就是打从心里理解并接受,这件事对自己意味着什么的时候,真正的自我才会得到蓬勃发展,我们才能过上真正自主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