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有很清晰概念,但或多或少感知自己是个高敏感的人,而也许是基因遗传,发觉孩子也属于较敏感的那类型。所以对这本关于高敏感的书籍有了兴趣。
《开启高敏感孩子的天赋》,作者长沼睦雄,日本著名儿童精神科医生,高敏感孩子(HSC)的第一临床医生,专攻脑外科、神经内科、神经生化学和障碍儿童医疗领域,并于2000年开始研究高敏族(HSP),专注于大脑、心灵、身体的综合性医疗。
什么是高敏感?
生活中,我们可能会说:“你也太敏感了吧,想那么多!”我们经常把敏感和想太多联系起来,对,敏感型的人给人一种心思沉重、优柔寡断、压力过重的印象。
基于书中的概念,高敏感族的人主要有四个特征:
深度处理
容易过度接受刺激
情绪反应大,同理心很强
能敏锐察觉细微刺激
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我们感知外在信息,就好像我们用渔网去捞鱼。对于高敏感的人,其渔网比一般人的要密,所以不止捞大鱼,也捞到了很多小鱼很多泥沙,这就是无处不在的细微,于是,渔网很容易地变得过重,导致身心的劳累。
这里,不一样的渔网结构其实就是我们的大脑结构,所以说,高敏感,并非疾病,也不是障碍,纯粹是天生具有的特质。

人类的大脑拥有激发好奇心、下令让自己动起来的“行为激发系统”(冒险系统),以及就后续应该采取什么行动,会注意各种信息以避开危险的“行为抑制系统”(预警系统)。行为激发系统就像是踩油门,属于干劲回路;而行为抑制系统就像是踩刹车,属于焦虑回路。
行为激发系统的信号来自A10神经群,而行为抑制系统的信号则来自杏仁核。对于高敏感族群,则其杏仁核较为活跃,对很多事情会发出警戒信号,“这个有危险啦!” “那个,有点问题,要小心。” 如此,相对其他人,就容易焦虑与恐惧。
据相关的研究数据,不分人种,高敏感的发生率约为15%~20%。所以,这个人群还是很庞大的。
那作为高敏感的人,如何才能更好安适了?无非从身心两个角度来。
身:有一个词叫身心平衡,当身体运动了,其心则自然会得到安慰。书中有一个鲜活的例子是:一个女职员,因为职场被歧视,所以引发很多心理问题,心理医生给了她很多建议,始终没能让她摆脱抑郁的状态。直到一天她找了个需要身体忙忙碌碌的工作,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自然地好了,每天奔波于自己的工作中,休息下来就是疲惫后的吃饭睡觉,心灵竟然出奇的安静,对过往也释然了。这便是身对心的补偿。
心:
心理学角度,有一个人生三角形的图:

如同水会往下流一样,压力也总是流向容易承受的一方。俗语有云:人善被人欺,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高敏感的人,往往把他人对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如数地全部给了自己,这个内在的自己,要么默默吞下所有的问题,要么继而把这种情绪转给自己可以“欺负”的人,这个人往往就是自己最亲近关切自己的人。
所以,从心的角度,最基本的,我们要停止自己对自己的攻击,学着对自己说:“这样也行,可以,就这样吧。” 进一步地,要学会将外在给与我们的情绪和压力,当场就甩回去。
当然,具体该如何改变了,其实所谓的各类心理疗法,更多的是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但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是既有形成的,如果想改变,就得去强迫训练,训练成自己想要的思考方式。这里,重点就是不断的训练,言语引导自己身体的训练,反复训练,当自己有了身体记忆,自然就会慢慢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改变?我们可以训练自己往不敏感的方向走去,而另外一条路,我们也可以将高敏感视为好的方向。
正因为我们有高敏感度,所以可以更敏锐快捷看清事物的本质,艺术感知度更高,心思更细腻不易出错,会体谅他人的情绪,考虑问题深入全面……这,不都是更好处理事务的优点吗?更别说,很多高敏感的人,还有“超感”、“心灵之眼”等看似无法科学解释的特点。
甚好,甚好!
日本北海道浦河,有一个“贝瑟尔之家”,是由向谷地生良先生主导的团体活动,这个团体专门挑战“不受常识约束”的事,凡事都采取反向思考,也就是“视弱点为强项”。他们的理念默认了:弱点其实是有意义的。
我觉得这种反向思考,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世界上,有善有恶,有强有弱,它们都是宇宙允许的合理存在,就让每条轨道都通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