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个孤独的过程,有人给孤独划了等级:
第一级:一个人去逛超市
第二级:一个人去快餐厅
第三级:一个人去咖啡厅
第四级:一个人去看电影
第五级:一个人吃火锅
第六级:一个人去 KTV
第七级:一个人去看海
第八级:一个人去游乐园
第九级:一个人搬家
第十级:一个人去做手术
01
如果真要以这个标准来划分的话,那么我是十级的,不过没做手术,是自己去医院,但从来不觉得一个人看病有什么不同,挺正常的。
知乎日报有篇文章提到:在心理学上,「孤独」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
消极的孤独Loneliness是一种需要我们去忍受的感觉,它往往是被动的。
而积极的孤独Solitude则是一种主动选择的孤独状态,并且你还有能力去享受这种状态。
作为普通人,享受孤独不容易做到。但至少我们可以学着去适应它,只要你习惯了孤独,它便不会毁掉你。
对于这个解释我很认同,是这么走过来的~曾经有段时间我非常害怕孤独,“消极的孤独”体现地淋漓尽致。
一度以为自己肯定熬不过去了,以为自己会这样一直沉沦,沉沦,沉沦下去……直至没有人知道自己的存在,最终被遗忘在命运的角落里。
开始“认了命”,对生活的冷漠不再做任何的反抗,走在人生的单行道里。乖乖地走自己的路,不再打扰别人,也不接受别人的打扰,在自己的世界里接纳自己、接受现状。
奇怪的是,生活最后好像和我开了玩笑,不随我的“意愿”走,原本的一切开始有了转变。
这样境遇下的我好想领悟到了什么,尝试着明白自己的真实意愿,开始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就这样慢慢的,我的想法发生了变化……
我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独处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如果说不擅交际是一种性格的弱点,那么,不耐孤独就简直是一种灵魂的缺陷了。——周国平
02
我明白了存在感并不是刷出来的。你在别人面前晃,企图刷个脸熟,也不及别人一个恰到好处的帮忙,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才是真。有吸引力的人,能量从来都是强大的,就好比那些曲高和寡的人,从来不会担心别人不知道他的存在。
那些向往远方,游走四方的人就是这样享受属于自己的孤独状态,走自己的路,看自己的景,一切都是这么得真实。
蕾拉小姐喜欢旅行,她用自己行走踏过的痕迹,花两年时间写下了《只有时间知道》。
她在书中说到:“当你身处孤独时,才习惯找到内心的自己,并与之对话”。
她用自己的心去与时间对话,奔驰在美国一望无垠的公路,潜入蓝色的大海,站在奔腾的瀑布底下……用最孤单的身影去旅行,亲身体验别人眼中的世界。
把自己置身于浩大的时空中,那些尘世的抱怨、疼痛的过往和无畏的纷争早已不足为道。
03
走到这里,我已经越过了对孤独的“恐惧”,知道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学会了与它和平相处。习惯安安静静待在这个僻静的空间,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想做。
我环顾四周,看到了书架上的书好像许久没翻,于是打开它,把注意力转移到字里行间,这样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
肚子饿了,冰箱没吃的,收拾一下出门去超市买了几个苹果和几袋干粮,算是解决了突如其来的饥饿感。
……
生活都是自己的,变得这样实在了。
在这样的世界里,不轻易去劳烦别人,能自己解决自己的需求。别人也不轻易打扰我的生活,可以尽量把时间规划在自己的区域里,做好自己的事。
日渐享受孤独带来的别样乐趣,这种享受不同于聚会上大家侃侃而谈的话题,更多的是自己精神层面上的“多巴胺”刺激,长久而充实!
《朗读者》里,演员陈数在舞台上给儿子“大象”表达了自己的祈愿:
年少的时候,我觉得孤单是很酷的一件事。长大以后,我觉得孤单是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至少,努力不让它成为一件事。
以前一个朋友写过一首诗,叫《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
而这也是《朗读者》送予观众的祈愿,“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