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是我本人的购物被骗记录。
我来世间匆匆三十余载,刨除只能作为家长的人体挂件出现并且没有零花钱的前几年外,哪年不得买点假冒伪劣商品?
被三无辣条坑过

小时候喜欢吃辣条,袋装的卫龙不对胃口,只喜欢本地制作散装的。卖辣条的往往是老头老太太们,骑着斑驳掉漆的脚蹬三轮车,车斗里挤放着几个高高壮壮的厚塑料袋子,分别装着不同形状和味道的辣条。
我最喜欢的辣条是长条形微辣的,约有五厘米宽,长长的一大片,布满褶皱,颜色通红,泛着诱人的油光,撒上细碎的香料颗粒,看着就想吃,要是再提鼻子一闻,那股特殊而勾人的香味,能直接把满腮帮子的口水叫出来。那会儿我只要有点零花钱,遇上“辣条车子”,一准凑上去称点儿解馋。
可是呀,后来我看了一个本地电视台的暗访节目,曝光辣条黑作坊……为了不影响读者的胃口,我不准备仔细描述记者冒充批发商才得以非正常拍摄到的画面。反正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吃辣条了,多香都不吃。
那可能是我第一次有“假冒伪劣”的概念。其实以前肯定也遇到或者用过一些劣质商品,不过,能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得是我曾经的最爱呀。
被盗版书坑过

学生时期买得最多最贵的商品就是书,它们往往被冠以参考书、课外资料、名师讲堂等等不同的名字,实际上就是各种习题集。
其实老师和家长并没有给我多大压力,但是我作为热爱学习的好学生,往往主动自发地给自己增加一些课外训练……编不下去了,说实话吧:我恨参考书!买其他闲书的时候有多开心,买参考书的时候就有多痛苦,以至于家长给的钱我只愿意花很少一部分去买参考书,剩下的一大部分,当然要买我喜欢的书来弥补心灵创伤!
最便宜的参考书当然都是盗版的。那时的课本不像现在这么多变化,好多年都用同一版,所以对应的参考书就可以一成不变,这为盗版书商提供了机会:只要内容跟正版一样,价格又便宜,就算纸张质量差、印刷质量差,那都不叫事儿。
可是盗版书买多了总能遇见坑:我初中时,花很少的钱,买到了一本贴着初中封皮的高中数学资料,买时没仔细瞅,回到家发现简直是天书,根本看不懂,一度以为自己选择性失忆了,专挑数学课忘。
还有一次,物理习题集里面夹了好几章英语小说,我勉强查字典翻译了一下,它居然还有些刺激描写……现在回想起来,不禁对该盗版书商的业务范围之广心生赞叹,也对某些XX小说爱好者的英语水平之高肃然起敬。当然,此处不会有图片~
被伪劣生活用品坑过

“生活用品”这个条目,内容就太丰富了。老家赶大集,经常见到各种劣质饮料,劣质包装食品,冒牌洗化用品,假名牌衣服鞋子……最近还见过一次“云南中药”牙膏,我第一眼愣没看出有什么问题。
这些东西我自己倒是没买过,可是家里老人年纪大了,看不清楚包装上的字,又喜欢买便宜东西,往往容易中招。有一回在老家洗头发,拿过洗发水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祭出我的火眼金睛,运足目力一看:海乙丝洗发露!我……头发已经洗湿了,用还是不用?
最后还是用了,反正就一次,也不至于当场变秃,对吧?那次以后,我把家里的日用品检查了一遍,发现了不少“白描洗洁精”、“雕派天然皂”之类的东西,统统扔之而后快,爷爷奶奶也很委屈:“好好的东西扔他干啥?”
我说这些东西都对身体不好,经常用的话,一旦生病了,花的钱更多,他们就说用了这么久也没啥事。任我舌灿莲花,也没能让他们接受,不过,我说我也在家住,不想用这些,想用好的,他们瞬间就妥协了。
从那以后,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因为成本可以无限压低而占据价格优势的假冒伪劣商品,已经席卷了农村市场,而且大家都默许了这些东西的存在,接受良好,有些人甚至当做网络段子津津乐道。
可是假的就是假的,坏的就是坏的,段子之外,“王老古”不会从色素糖精水变成凉茶,“江牛”喝了不能提神,可能还拉肚子,“粤利粤”那刺鼻的香精味比正品差了十万八千里……
呼吁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人良心发现是没用的,他们只要躲过每年的那几天,基本不会有危险,利益当前,悔改自然无从谈起。那么,想让这些“小妖精”们现出原形,难道只能靠每人练出一副火眼金睛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