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半年我和同事都准备买房。看中了离杭州市中心不远的一个小区,2.5万一平,打算等到下半年,钱凑得差不多了就出手。可是计划跟不上变化,到了8月份,房价像火山爆发一样猛涨,原来看好的小区价格很快涨过了4万,而且房源秒没。两天后, 我们几颗惆怅的心,还没从醉骂中自然醒,却被另一个消息直接震醒了,就在那个小区边上,政府拍卖另一块地,结果拍出了天价,楼面价达到3.5万元一平,预估新房售价超过5万一平。同事得知这消息后,直接恨出一张黑猩猩脸,咆哮道:“就是因为政府卖地卖的那么贵,房价才会被推得那么高,政府这是不让老百姓活啊!”我听到这话后,淡淡得说了一句:“好像不对吧。”不想此言一出,旋即招来了几个同事一顿臭骂:“你个死胖子,还亏你读了那么多书,肾卖断货了还扯蛋!开发商盖楼才花几个钱,5年前和现在能差多少, 现在政府把地卖那么贵,开发商才不做慈善,拿地的成本在那儿,房价不涨?用你的猪脑想想,要是面粉大涨价,包子还能便宜吗?这锅,政府不背,谁来背?##XX&&……”
......停!时间暂停一下,先让我那几个同事,张牙舞爪着固化会儿,我要静静地捋一捋。
以前课本告诉我们,价格是有价值决定的,价值是由商品中所包含的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决定的。简单来讲就是商品成本决定商品价格。这似乎解释了政府高价卖地,推高房价的现象,但事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来做个思想实验吧。我有一辆很破旧的自行车,我想把它卖掉。问了二手车行的老板,他开价50块钱。我心有不甘,为了把价格卖贵一点,我决定给车涂油漆,涂了一遍又一遍,还打了蜡。这车一下子凝结了大量的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成本陡增,我再去卖,结果老板还是开价50元,我很不服气,大叫道:你仔细看看,我给它涂了那么多油漆,重新凝结了这么多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成本增加了那么多,你怎么还给之前一样的价格呢?老板眼睛一亮,默默的拿起手机,拨号,然后说:"大夫,您那儿逃跑的精神病患者,我替你找到了。"我只好灰溜溜的离开。
上面的例子让我们看到,成本决定价格的逻辑不成立。经济学不讲情怀,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永远无法衡量,市场告诉我们,真正的逻辑应该是: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决定成本。这个和我们书本上学的刚好相反。那这又怎么理解呢?
我们不妨再举个例子,假设我去年在一条偏僻的小巷里开了个面馆,我的面卖10块钱一碗,生意一般般,房租也很便宜,所以生意还能勉强维持。去年下半年,小巷的对面开了一个大超市,人流一下子翻了几倍,生意比以前好了不少,可是没高兴几天,我就发现跑来打听店面出租的人越来越多,果然,很快房东跑来跟我说,今年的房租要涨价50%。这个时候,我就面临一个非常纠结的局面。如果我的面价不涨,我就没有足够的利润用于支付上涨的房租,如果面价涨了,有可能我就会流失顾客,一样会让我的利润减少,同样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支付房租。我只好一点点尝试着提价,在客流和面价之间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经过一段时间的价格调整之后,我终于发现当面价涨到15元的时候,我赚得最多,而这个时候,我算了一下账,发现能担负得起房租涨价了,我能继续经营。
现在,我们仔细的来分解一下上面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似乎显而易见的过程:客流量增加,寻租的生意人增加,房租价格上涨,我为了能继续经营,不得不提高面价。这个过程,看起来像是我的运营成本,决定了我面条的价格。但是,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环节是不成立的,就是在我调整面价的时候,我的房租还没有涨价,要涨的是未来的租金,而不是当下的。所以,我在调整面价的时候,我的成本还没增加,我是为了能够满足租金上涨预期,才选择了涨价。所以,刚才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成立的。那真正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其实还有一个比较难以被发现的过程:客流量增加,我主动将面条涨价,以扩大利润,利润增加之后,我获得了更强的经营能力,这个能力包括承担更高房租,使用更好的原材料,改善就餐环境等等,从而能够维持甚至改善我的经营。而这些,都是构成那碗面条的成本。这才是真正符合事实的过程。
第二个过程很好的解释了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决定成本的市场逻辑。Now,回过头来看看让我们心碎的房价。如果没有老百姓排队买房,开发商哪敢随便涨价,开发商赚不到钱,怎么敢在土地拍卖中做“天真”的地王。反过来,如果真的是政府想通过卖地多赚点,把地价标高一点,可没有开发商举牌,那会是多么“美丽”的尴尬。
所以说,政府高价卖地推高了房价,这个锅,还真的不该让政府背。
说到这儿,我的思路捋清了,就让时间继续运行吧,我都差点忘了那几个石化了的同事了。
最后,one more thing。我们不妨想想,那些刚刚高价拿地的开发商,两年以后,他们真的,就一定能够以更高的价格,把他们的房子卖掉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