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云鹏主编吴正宪副主编的《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这本书,让我惊叹太多,惊叹于每位作者的写作能力,惊叹于每位作者对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设计、总结能力,惊叹于每位作者对工作的敬业精神,惊叹于每位作者对学生心理的了解程度,惊叹于每位作者的教育教学智慧。
里面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此岸与彼岸之间,绝大多数学生既没有乖乖的等待此岸,也没有安全的着陆彼岸,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滞留在“除法意义的扩充”和“小数位置转换”这两座孤岛上。因此,实现学生的“会做”到“能懂”,少不了直观模型的支撑,少不了教师和同伴深度的碰撞与交流。
这段话给我的启示是,其实不管是哪个学科每节课都是带领学生从“此岸到彼岸”。过河之前教师应该把河道周围的情况摸清楚,找到这条河下面的“漩涡”,这就是本节课的重点。怎样能帮助学生顺利渡过这些漩涡,是本节课的难点,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快速的过河,而且快乐地走过去,这就是教学设计。哪些地方可以放一些石子让学生借助这个力跳的远一点,这就是旧知识的力量,在过河的过程中学生的速度不可能一样,优秀的学生能猜到河水的深浅,深的地方等着老师帮忙过河,浅的地方自己搭几块石子就过去了。程度稍差一点的学生全程都需要老师的帮助,由于学生太多,时间有限,河水深浅不一,凭借老师一人之力,最终全体学生不一定都能到达彼岸,总会有几个人滞留在某一个孤岛上面,等待着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从河岸的彼岸再返回去“救”那几个滞留在孤岛上的学生,这次走的路线和之前可不一样了,老师毕竟刚走过一遍路径熟悉,但是学生不熟悉,这时老师可不能着急要耐心牵着他们的手踩对石子过河,还要摸清他们的心里,学生有可能不着急过河呢,他们可能还想和小鱼小虾玩一会,可能想挑几块鹅卵石玩一会,可能还有其他一些小秘密呢。欲速则不达,放慢脚步,教育是最不能急的一项工作,古训道:事缓则圆,人缓则安,语迟则贵。
教师的日子是在一节课又一节课间流失掉,是在一遍又一遍摸索“河道情况”间流失掉,是在帮助一届又一届学生顺利到达“彼岸”间流失掉,是在和一位又一位学生斗智斗勇间流失掉,希望每一天、每一节课、每一位学生都能给我们的“岁月”增添光彩,让我们从此不负时光不负学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