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1984》,这是2018

作者: 废话亭 | 来源:发表于2018-01-25 08:18 被阅读39次

    阅读体验

    开头第一章的人物描写和背景介绍,迅速被吸入坑,铁打的好作品无疑。之后的章节较为平淡,因为从局部入手,读起来有些不解。后半段开始全局介绍,豁然开朗,被作者的想象力和逻辑力折服。紧接着来迎来全书高潮,我一度认定这写作手法是悬疑惊悚片的鼻祖。最后意犹未尽的收尾,读完心情丧到怀疑人生,但忍不住更深层的思考。我想,这就是好作品的魅力,平实的叙述,但一千个读者能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者乔治·奥威尔

    读后感想

    "I wrote 1984 as warning, not a fucking instructions manual".
    (我写《1984》是为了警醒世人,不是他妈的使用指南。)

    1948年,从极权主义出发的乔治·奥威尔想象出《1984》这部反乌托邦惊世之作。作者说他并不相信他写的社会必定到来,但2018年遇见这部经典的我,却发现生活里到处都是些这寓言的影射。

    1. 个体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群体只剩易燃的情绪

    《1984》中人,不论内外党员还是群众,无一幸免被“电屏”全天候监视,一旦发现有任何反党性的行为言论甚至思想,就会被“消失”。是的,像从未存在过般,消失。无死角的曝光,加上媒体无休的洗脑,所有人都没了自我,没了思想,只剩对老大哥无限的个人崇拜。这里不禁联想到,被互联网逐渐“绑架”的我们。24小时曝光在庞杂的信息中,新闻、头条、微信、邮件... 手机离身一刻就“犯瘾”。这样一如既往地被动接受,再接受,思想麻木,愈发惰于主动走艰辛“思考路”。特别是填鸭式应试教育,没有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只有一地的知识碎片。遇到问题,第一反应不是分析问题,思考解决之道,而是看看百度怎么说吧。于是,一言不合就砸同胞的日本车,稍不顺眼就人肉搜索,完全不管真相就跑到xx微博诅咒痛骂...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文中的“双重思想”。就是民众惊人的接受能力和遗忘速度。本来打了四五年仗的敌国对象是欧亚国,但只要老大哥说,我们其实是和东亚国对抗,用不了一夜之间,所有和欧亚国打仗的新闻都被查找替换成东亚国,而民众,也轻而易举地接受了我们一直在和东亚国打仗的“事实”。假如两天后老大哥又全盘皆否改回欧亚,不出意外地,所有人就会跟风回到出场装置。这难道不是现在的我们的真实写照吗?前不久爆出的“红黄蓝”,当初愤怒的声音不绝于耳,现在哪里还能听到?诸如此类的丑闻数不胜数,热潮总是转瞬即逝,快到我们自己根本无暇记起就抛之脑后,去迎接新的浪潮。

    2. 利用信息不对称控制民众

    《1984》令人影响深刻的三句宣传语“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其中最后一句,“无知即力量”是党控制民众的有力手段。绝对封锁外国信息,这样本国人民就不会产生比较,认识不到自己在被压迫剥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旧社会的闭关锁国,现如今的朝鲜。亲身经历,深受传统人伦礼教长大的我,看到国外关于同性恋的新闻就皱眉,怎么会有人喜欢同类?简直荒唐。直到我出国留学,参观了同性恋游行。当地海陆空政府学校等同性恋群体自豪又自由地拥抱接吻,为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呐喊,震惊袭卷全身。但随之而来的,是感动和逐渐的理解、尊重。他们和我一样,都是追逐自我、热爱生活的普通人呐!其实,信息不对称每天都在发生,所有的偏见、误解、无知,不都是活生生地被它控制的实例吗?

    3. 永远无法消除,只会越来越大的贫富阶级差距

    《1948》将人群划分三类,上、中、下。这三个基层目标永远不可调和,上层要保持其位,中层要和上层换位,下层永远被剥削。故此,阶级无法被消除,只有当上层管理不当而引发暂时的小批量换血混乱,一旦秩序恢复,什么都没有改变。这完全是历史进程的轨迹。每一个朝代的推翻都打着“普罗众生的平等自由”的旗号,经过无数血泪的翻滚,再以二八法则的少数统治分子得利画上句点。好像是所有人达成共识拟好的套路,永远不会被打乱。也许你会说,不对啊,那经济一直在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有钱了,城乡快混为一家,阶级线越来越模糊。但是,整体的阶级上移并没有改变根本的社会运转模式,直到触发新的混乱点。历史依旧照模子运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不是《1984》,这是201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yem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