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周霄
唐朝盛行任侠之风,所谓任侠,就是凭着性子去行侠仗义。任侠的至高境界,就是天马行空般的行事风格。李白是个引领潮流的人,开元盛世,城市里流行的几大时尚,醉酒,写诗,任侠,访仙,他一个不落地全占了,并且把每一项都做到了极致。他欲济沧海,却被贬夜郎;他名满京城,但却落魄而死;他交友遍地,却孤魂无依。
侠客、羽客(寻仙之人)、诗人,这三种角色外再加上政治上的抱负,这一切,都让他四处漂游,他寂寞得没有家乡。
一
据说,他的家乡在四川绵阳,这是比较官方的说法。而据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的考证,则说李白是在中亚的碎叶(今属吉尔吉斯共和国,唐代在中国境内)出生的。还有一些史料则记载了李白的祖籍,说他祖籍是在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他也曾自称为飞将军李广的后人。李白的父亲叫李客,以客为名,大概是说自己四处客居之意。大约在隋朝末年的时候,李白全家从陇西成纪迁举到了西域的碎叶,而又在他五岁那年(公元706),又从西域迁回了中土,来到四川绵阳青莲乡定居。所以,李白又自称为“青莲居士”。联系历史上武则天对李唐后人的屠杀,李白祖辈的几次大迁徙,不由令人浮想联翩。
李白,虽说是在西域出生,但却于出生之时就和中华文明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据说,他母亲梦见了太白金星,于是有身孕,故取其名为白。他的父亲,为了让他能走出闭塞的蜀地,有一番作为,在李白很小的时候,就让他学习了剑术,并请最好的先生教他遍读诸子百家,还研究了老庄学说,这一点和几百年后的苏轼的经历有些相仿。但凡,是杰出于时代的人物,都有过少年时从书籍中获取宏阔视野和高妙哲学的经历吧。李白很小的时候,就崭露了大志。有一首他描写萤火虫的诗歌这样写道:“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
才华横溢的他,再巍峨的蜀山都锁他不住,十岁能通诗书,十五岁能舞得一手好剑,三十岁时诗文便名满天下,据他的诗歌中记载,他自称剑术天下第二,十岁便杀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了绵阳,正式开始闯荡天下,这年,他25岁,而从此之后,他就和自己的家族断绝了联系,再也没有回过家乡。他先是顺长江而东下,到达江陵,在这里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唐代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这位道士曾受到武则天和睿宗、玄宗三朝皇帝的接见在当时名气很大。此时已经八十多岁的道士司马承祯称赞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对这次见面很是满意,回去后就写了一篇《大鹏赋》把自己比作气概抱负不凡的大鹏。然而,此次访遇并没有马上得到推荐做官的机会,不过倒是让李白更神往求仙访神的道家之路,这也让他的一生充满了飘逸超然的浪漫之情。
游历,写诗,交友,寻仙,求职,这便是李白前半生的主要漂泊历史。李白对自己的才学自视甚高,当时的文人要进仕途,主要是靠科举之路,但李白不愿意,他崇拜司马相如,他不屑科举,他觉得从乡试考到殿试,考中了还得从小官做起的科举简直是浪费自己的生命;他想要走一条终南捷径,也就是通过名士引荐直接为官,要做就从政要做起,这样才能施展他像大鹏一样的才华,他是不屑于蜩与学鸠的。然而几经波折,金钱与时间花费了一大把,推荐的希望却迟迟没能等来。他曾专程到荆州治所襄阳城,拜见当时据说推荐谁,谁就能官运亨通的韩荆州,为此,他开篇就在呈递给韩荆州的文章中写道:“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然而,在和韩荆州见面时,他却是“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戴着高高的帽子,佩着宝剑,只作揖并不长拜,你说韩荆州看了岂不火冒,这李白也太不把我放眼里的吧。于是,这呈递的拜文连同机遇一起被扔弃了。
经历了太多的挫折,李白,索性隐居起来,先是在白兆山,后来,又索性搬到了长安的终南山隐居起来。和陶渊明的隐居不同,李白的隐居,主要还是为了“仕”,用他的话说:“身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二
在唐代,一般人求得仕进之途必须通过科举考试。但李白是个不羁的天才,他不屑于像后来的韦庄那样,到五十九岁才考中进士,他要一朝为鹏鸟,水击三千里。他的方法,就是隐居山麓,求仙、访道,以遇名士或贵人,得以推荐重用的机会。孔子的弟子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欤?”这样的方法,李白是等不及的,让大家慢慢认识李白,等到三十年后五十年后,才承认他,他才不要那样做呢!他要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于是,李白最终选择了隐居在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当时,这座山是道教胜地,又是皇帝、名流常去的地方。当时有个顺口溜:隐士不到终南山,隐上千年无人管。而他在这里隐居,终于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不仅名气与日俱增,而且结交了大批社会名流,并且得到了皇帝的妹妹玉真公主以及前辈元老贺知章的赏识和推荐。当然,此前的坎坷心路也是非一般人所能想的,李白在《行路难》的开篇就写道:“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他不羡慕富贵,不奢望荣华,他只想施展自己大鹏鸟一般的抱负,但又常常感到无助和迷茫,他能像屈原去投江吗,他能像陶渊明隐遁山林吗,他能像阮籍穷途之哭吗?不!他始终没有忘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生活可以困顿,但生命之强光却要照亮史册。
当他得知皇帝终于下诏,让他回长安时,他正好漂泊在江南,此时他42岁。但他再也压抑不出内心的狂喜:“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只身奔赴长安,甚至连妻儿都没有带上。他被封为供奉翰林。长安城里的社会名流,王子大臣都以结交他为荣,这样的阵势,让他梦里都把自己当做了辅佐刘备的诸葛亮,他加紧温习皇家藏书,有资料载,他把《贞观政要》都背得滚瓜烂熟。
但在长安的三年,李白并没有像他原先所想的那样得到重要。玄宗只是把他当做一个御用文人,有一次宫中的牡丹花开了,玄宗携杨贵妃同赏牡丹,宫廷音乐家李龟年弹奏的乐曲让他们听厌了,于是就让李白写几首新曲。宿酒未醒的李白,挥毫立就,写下了三首称赞杨玉环的《清平调》。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就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把贵妃,比作了神仙中最美丽最有权势的少妇王母娘娘。
这样的生活并没有维持多久。李白渐渐开始明白,自己只不过是唐玄宗身边的一个秘书文案罢了,甚至连秘书都不如,经常写的也就是也歌功颂德溜须拍马的诗文。李白不情愿了,作为一个文人,作为一个对理想有着追求,在内心有着底线的文人,他开始用他的形式反抗这种不公的待遇。他放浪形骸,喝酒,喝酒,再喝酒……于是民间,就流传出一个关于李白醉酒的传说。故事是这样讲的,李白在长安酒家抱着美酒一醉不醒,而此时,宫里来了人,来请我们的诗仙李白回宫,有外族使臣向玄宗献上了一封书信,满朝文武无人能懂,唯有李白能做翻译,但李白却满脸的不乐意,发着牢骚进了宫,借着自己的酒劲,把牢骚发泄了出来,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贵妃研墨、力士脱靴。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甚至这样写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的李白,终究还是得罪了玄宗,他不明白官场的规则,不屑于官场的阿谀奉承、尔虞我诈,他在入仕三年之后,终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三
李白被唐玄宗打发走人后,灰心意冷地来到了山东,他用皇帝给他的钱盖了一幢酒楼,又在家里弄了一间炼丹房。李白喝着美酒,炼着仙丹,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要是一直如此,唐朝的历史恐怕就少了最生动的一笔。李白在山东待了段日子后,又待不住了,他跑去了洛阳。
在洛阳,我们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相遇了。杜甫小李白11岁,此时三十有余,而李白此时已经45岁。当时李白是公认的大诗人,杜甫听说李白路过洛阳,赶忙去拜访。而此时的杜甫,尚没有写出巅峰之作,我们知道杜甫的大部分佳作是在安史之乱后才写出来的。两人一同游历了近半年,又来了位诗人高适,于是三大诗人一起比诗,喝酒,携妓,纵情山水,好不痛快!杜甫在后来的诗歌中,不止一次的表明了对李白的崇拜。杜甫怀念李白的诗歌有很多,最著名的要数《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在这首诗中,杜甫总结出了文人生命与外在际遇的关联,几乎是外在有多坎坷,生命之力就有多强悍。
而杜甫创作这首诗时,正值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而获罪,被流放夜郎之时,故以此诗怀念好友。李白此时,已是年过半百,一生的政治理想付诸东流。
而这件事的开端,是安史之乱。在安史之乱,蒙受异族蹂躏的耻辱时,李白曾写道:“俯视河洛川,茫茫走胡兵。”他也曾带着老婆孩子躲进过庐山,但又不止一次地情绪激昂,想要报效国家:“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 他紧张关注局势,盼玄宗御驾亲征,他好应征入列。但此时,太子李亨跑到甘肃即位,是为唐肃宗。而玄宗躲在四川,等于退出了政治舞台,只好承认太子自立。而玄宗的第十六个儿子永王李璘,手里也有兵权,负责长江流域的防务。永王李璘出师东巡之时,得知李白隐居庐山,遂数次下达聘书请李白入幕府,李白几乎没有犹豫,就决定下山入其幕府。永王请李白出山,主要理由是两点,一是招纳贤才,二是借李白的名气为自己助威。而单纯的李白,一心只想为国出力,根本没有考虑到这将是场政治上的腥风血雨。李白入幕府后,享受了很高的待遇,他亲眼见到,东南一带的百姓拥戴永王,他便诗性大发写道:“二帝巡游俱未归,五陵松柏使人哀。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像李白这样的人,我一直疑心他就算仕途顺利也未必能有大作为,他太单纯,太纯粹了,政治上没有隐蔽性,他的全部热情都只适合在诗的土壤里扎根。对于天下局势,他总有些糊涂,甚至不如妻子宗氏头脑灵活。但也正是这样的单纯和纯粹,才能够洗涤政治的昏暗与肮脏。安史之乱,李璘请李白出任幕僚,李白想都不想便答应下来,任凭妻子如何劝说都无济于事。最终,李璘因为起兵反抗皇兄,李白也受牵连,遭到流放。
李白被流放到夜郎,经过了两年多的时间,走到了白帝城,再往南走就是夜郎了。这时,他忽然接到了赦令。皇帝因为册立太子而大赦天下。李白欣喜若狂,掉过船头,水流而东,写下了千古名篇《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惜的是,这首如此轻快的诗写下时,已是李白生命的黄昏。但暮年的李白仍不忘北方的战乱,此时安禄山已死,但史思明还在,诗人不顾年迈,竟还想着去从军,未能如愿,征兵的军官不收他。他失望地写下了:“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的文句。
61岁那年,不得已的他,投奔了在安徽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最终在这里终结了他坎坷的一生。享年62岁。
李白最终也没能实现他宏大的理想和抱负,就如他的《临终歌》所写的那样:“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翻译成今文,就是“大鹏奋飞振动八极,中天摧折力所不济。虽被摧折,其余风仍可激扬万世,游于扶桑又被挂住左翼。力虽不济,后人得此余风而可传此事迹。然而世无孔子,谁能为我的摧折而哭泣?”
谪仙李白,一生都在追求为世所用的机会。第一次是玄宗诏他做翰林待诏;第二次是参军做永王的幕僚;第三次是在他六十一岁的时候,李光弼率领大军出镇临淮,追击安史叛军的残余势力时,他写了一首《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希望报效家国。但这一生的三次努力都失败了。要说,荣华富贵,能使皇帝御赐、贵妃研墨、力士脱鞋的放眼古今历史又有几位?但这一切都不是他所要的,他的理想是要像谢安那样为天下苍生建功立业,然后像鲁仲连那样飘然而去。李白的诗歌咏山水、羡神仙、歌侠客、记饮酒、赠友人,诗作以浪漫、豪放著称,但这只是他的“外相”;而其族叔李阳冰说的更明白:“凡数百首,多言公之不得意。”我们只要细细品味他的诗歌,就能感知这豪放的外衣下掩盖的是内心的孤独、悲愤和寂寞!
而诗人强悍的生命张力,却从一首首诗篇中折射至今。这是一种从内心迸发的率真与骄傲,那是属于千万失意文人的声音。李白一生的大鹏之志虽然未能实现,却于生命的暮年,依旧这样安慰后辈儒生:
“问我心中事,为君前致词: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