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乐观是个优点,也觉得对未来抱有美好期望是个好习惯,毕竟这样能激励人们当下更努力。
不得不说,这类鼓励年轻人只要努力就能未来可期的文字就是我们口中的鸡汤了。
之前也在微博上看到很多正能量的鸡汤,大致就是‘’你应该乐观一点,甚至要盲目乐观一点,勇敢去尝试,付出时间和精力,兴许做着做着就成了呢。‘’
这种鸡汤前几年甚至到现在都非常风靡,因为这些言论带来的‘’尝试就能进步,努力就能成功‘’的风潮不知误导了多少没有清晰自我认知的年轻人。
因为这些,年轻人们笃定地努力,以为自己正在往前走,兴高采烈地想象着更美好的未来。
其实呢,熬鸡汤的人发心是好的,这就好比信仰了佛教以后,会让人把利他当做一件理所当然要去做的事情,他们也是希望借由美好的未来这个愿景来激励年轻人们不懈怠地努力。
美好的未来其实在年轻人们心中就等同于成功了。这是个任何人都喜欢的词。
但稍微有点生活阅历且善于观察的人就知道这些微博上的鸡汤绝大多数是不符合事实的。
就拿一万小时定律来说吧,这个看似十分正确的理论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个幌子。
它会让人盲目自信,好像任何领域你只要花够一万个小时就可以成为专家了一样。
试想一天一个人正常工作的时间是八小时,平均一个月就是240小时,一年则是2412个小时。一万小时就相当于五年了。
其实呢,任何一个行业的佼佼者一定在这个领域深耕数年之久,工作时间超过一万小时是件必然的事情。
但是,很多时候如果以这个来鼓励年轻人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25到35岁是年轻人累积经验的黄金时期,这段时间付出的行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未来的人生高度。
多少人在这段时间找到里自己擅长并有热情的领域开始深耕,最后功成名就,成为公司里的骨干成员,更有甚者,成功创业,晋升富豪。
与之相对的是在这个年龄段做了太多无用功的人,也许他们也不甘于平凡,也有向上的进取心,但因为并没有找到自己真正适合的行业,最后也未能在自己所属的领域发光发热。
十年也起码也有两万个小时了,如果按照一万小时定律鼓吹的那样,他们不应该早就是行业里的骨干了吗?
可现实却是也很努力的他们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平凡着。
这一切足以说明,一万小时定律的使用是有条件的。它建立在你对这个行业擅长并葆有热情的基础上。
有时候我会想,这些年轻人难道这么不敏感,察觉不到自己很难在这个行业有点出息吗?会不会当他们很怀疑自己的时候,这些所谓的鸡汤鼓励他们,你要相信没有白走的路,坚持付出,定能有大收获。
然后他们还自我安慰,今天也算做了点事情,没有白活,却看不清自己低效率的真相。
大部分的人能力都是比较有限的,能在每个行业都混的不错的全才很少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肯定会比做自己不会的事情要有效率得多,而决定一个人能否晋升的因素其实他的工作效率。
工作效率越高, 同等时间内完成的任务就会越多,这样給老板,给社会带来的产出也就越大。正是这些工作产出让你在收入上,职位上得到提升。
说白了,同样八小时人家能把几件事做好,而你只能做好一件事,刚开始因为天赋你就能和人家拉开差距,后面你再怎么赶,也最多只能维持这个差距而已。
而你如果做件你很擅长的事情,你就是这一块的佼佼者了,是别人在追赶你的进度,这样一想,你成功的几率是不是大得多呢?
所以啊,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三个因素缺一不可,正确的方向 ,正确的方法,笃定的努力。
鸡汤直接把前面两项給忽略掉了,上来就告诉你努力能战胜一切,这不完全就是误导人吗?
所以啊,很多现在没成功的朋友们,想想起步那几年你们喝了多少的鸡汤,它们不仅没有滋养你,反而让你在选择奋斗方向时丧失了清醒的头脑,莫名其妙进入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地方。
大学毕业后那么多的大学生转行,白白浪费了四年的黄金时间,那么多考研学子考了几年还没能如愿,每每看到这样的案例,我就极其心疼他们,明明不适合做这件事,还要熬夜苦读,浪费时间,如果拿这个时间去做自己适合的事情早就心情舒畅,成就感满满了。
所以啊,如果他们把给自己打鸡血的时间用来思考自己最能够在什么行业发光发热的话,估计能少走很多弯路。
有时候,遇到失败的情况,大部分的人都会归结于自己不努力,但其实有时候失败是一种预兆,它是告诉你,这不是你该干的事,老天爷没在这块赏你饭碗。你该认真思考,换个方向了。
最后,总结一下,想要成功除了机遇的配合,最有效的方法只有一条,选中正确的方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然后笃定前行。
而鸡汤大多数时候是害人的,它让你拎不清主次,分不清重点,麻痹了你原本清醒的双眼。
你的方向一旦错误,那么再做多少努力都是自我安慰,从一开始就偏离了正确路线的你只会在平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