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其中说到:
人的理性建立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不能接受现实,一切成长都是虚妄。
只有坚强的人才能接受现实,只有接受现实,才有可能开始运用心智作出理性的决定 ,进而才有可能做时间的朋友。
原先我对“现实”这个词的理解有失偏颇,我总以为现实就代表物质,而现实的人就是那些做事只以利益为首要和最终目的人,能做到为利益牺牲爱情这种程度。
现在看来,我之前的对概念的理解是错误的,是不清晰的,以至于误导了自己这么多年,误以为做一个充满向往,不现实的人才是好的,殊不知这是心理懦弱的表现,是逃避真实。
但那句最治愈的话又来了:“相信我,你并不孤独”。很多人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么不现实 。比如大多数人总是想在一开始就把所有问题弄明白;总是觉得别人应该要理解自己;更具体一点,大多数人都背过英语作文模板,宁愿背再多模板也会觉得自己思考写一篇文章更痛苦。
我们必须接受这个现实——未知永远存在。
自学过任何一项技能的人,都能理解学习第一章内容时总会有无数疑问,可这些疑问需要在掌握后面某一章的知识之后才能深入了解。这几乎是所有高难知识体系的普遍特征 。
在这种时候,不是 “反对问为什么 ”,而是 “暂时不去问为什么 ”可能更划算 。
而那些爱钻牛角尖的人最终常常吃亏的重要原因是——他们总是想 “马上解决当时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
我在上雅思课时,这个现象尤为明显,特别是语法课、写作课时,同学们非揪着一句话问老师里面每个词的成分,或者是在写作第一节课就要搞明白大作文的几种写作思路,结果不停提问,老师不断地被打断,最终一节课要讲的内容讲不完,原本做练习题的30分钟,只能改成讲课。
尽管老师好几次停下来郑重告诉同学们,没有必要去分析所有句子的成分,只有当一个句子单词全看懂,句子却怎么也搞不明白时,才需要分析语法。老师也提前讲过大作文的思路是三节课的内容,在第一节课是没办法完全搞明白的。可是大部分人就是没办法克服对未知的恐惧,还是不停的问,于是内容一次次的讲不完,吃了亏还到死也不明白原因。
拖延是拒绝接受现实的表现
任何任务都最好或必须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之前完成 ,即任务都有一个最后期限。
其实雅思考试是我大三就准备考的,但那时总想着等准备好了再报考,尽管已经有朋友劝过我“一定要先报名考试,否则就不会有那种考试临近的真实紧迫感”,可我还是在当年考费1250元前望而却步了,“还是准备好再去吧,不然考一次多浪费钱啊!”我心里想着。然而一个假期的复习之后,我还是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再开学就被其他事务冲掉了。
今年我吸取了教训,先把报名费2020元交了(对,考费涨的很惊人),于是这2018年10月13号这一天,这场考试将如期而至,我再也没有机会错过了,接下来的日子里,那种时间加速扑面而来的紧张感,让我开始画表格规划时间,容不得自己再挥霍时间了。
然而不管怎样规划时间,你会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的,因为意想不到却又必须去做的事情总会频频发生,要做的事不仅仅是你规划的那几件那么简单。于是你总会感叹:时间又不够用了!这一点李笑来老师摘录的侯世达法则值得牢记 :
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 ,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 ,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
好在现在的我已经接受了这样的现实,不再做“完美主义者”,不再追求“一开始就要做好”,不再让“第一次就要考得很好”的想法禁锢住我的步伐,接受现实后,我想的是“到时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 ,总好过什么都不做 ” ,并且在看不到进步的时期里,时常用这句话不断提醒自己:
出路肯定存在 ,但这出路只有一个起点 ——接受现实 。
告诉自己 :我有不足 ,我需要时间 ,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
然而不是所有的拖延都是不好的,比如在你决定花费一大笔金钱购物时,拖延一两个月你可能会发现比起原来选好的那件,现在有性价比更高的替代品。再比如你想结束一段亲密关系的时候,恋人分手要考虑眼前的问题是否只是对两人的考验,如果渡过问题后两人能看到更真实的彼此,那就不要遇到问题就逃开。夫妻间若是考虑离婚, 衡量婚后大半财产的必然损失和保护好自己的婚前财产也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总结,接受现实要牢记、坚信、时常反思的几点:
1.速成绝无可能
2.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3.完美永不存在
4.未知永远存在
5.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尽管现实总是如此难于接受 ,坚强的你却应该坦然 。
时间是现实的人的朋友 ,是不现实的人的敌人 。时间不是故意要这样做 ,只不过事实就是如此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