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刚毕业考上“三支一扶”项目时,在经历人生第一次工作培训时,教授这样讲到:“刚毕业的大学生,工作三年内是可以换工作的,因为这个时候属于他的振荡期,是不稳定的。但三年后你的工作方向是基本确定的。”想想教授的话,是啊,三年后,基本是而立之年,工作方向基本确定,再换职业,机会成本太大,而且人一旦进入舒适区,或者说自己已经适应环境,再去改变,是困难的。
从踏出校门的那一刻起,我决定自己投身教育。一开始,经过思考,觉得从性格、环境、能力等方面,这份职业是适合自己的。逐渐,我有一颗较为宏大的心。思考了这么久,才发现,教育,你把它当做事业来看待,培育人才,是困难的。如何塑造一个完整人格的人,是需要花费时间思考、研究和实施的。魏书生老师是众所周知的,他的教育方式是成功的,一种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指路客体的方式。
这让我有些怀念民国时期的教育了。先进,包容,百花齐放……胡适先生刚开始不敢上讲台上课,但依然受到校长的推荐;沈从文只有小学学历,却依然以教授身份任教;辜鸿铭一个心有晚清不剪辫子的“旧势力”,却依然受学生尊敬,在北大安享晚年……兼容并包是那个时代教育最好的缩影。
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基础教育,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一个人未来做什么,内心是否善良、充实,在这一时期特别关键。特别是学生的心理健康,由于接触不少离异家庭的孩子,我发现,他们的内心是孤独、惶恐不安和缺乏自信的。因此,取而代之,他们便开始制造问题,仿佛成为“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当代人不负责任的表现,让孩子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和眼泪。
学习,是我突然意识到的。从工作经验来看,五年的基础教育工作。但我收获了什么?我进行了反思。实践经验告诉我,严谨的态度、严厉的要求和心中有爱是教育的法宝。生活中出现的“熊孩子事件”,历历在目,让人咋舌。这是因为在孩子的心中,没有畏惧,没有标尺。有人会辩解:“他那么小,不懂事也是正常的呀。”错的,正因为小,才应该有所畏惧,知道对与错、善与恶,否则,就会变成向熊泼硫酸的北大高材生。
时代的发展速度很快,但上层建筑发展的呆滞、信仰的缺失,会导致丑陋现象的滋生。我的感受便是,心灵上的空虚和寂寞如影随形。有的时候,道德的标准也会混乱,不知道对与错。甚至,曾经为了金钱而迷失自我。
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所以,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重塑信仰和自我价值。人到中年,迫于各种各样的压力,放弃了健康,放弃了学习,还有放弃道德的。学习,除了增长知识和技能,我想,最重要的是净化心灵和重塑你的价值观。既然空虚,就让有意义的事情来填补。五年已过,下一个五年,做最好的自己。
毛主席一生都在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