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故事的过程,是一个回忆的过程。所有记忆的元素,来自感官所接受的一切信息。即便不被自己所注意到,那些元素早已沉浮于脑海中,随时打捞。就像记忆的片段,你以为自己忘记了,却会在特点的瞬间被触发。写故事,就是主动去触发。
去触发的过程,是一个退潮的过程,刚开始只有几昨明确的礁石在海面以上。而后潮水越来越沉降,越来越多的礁石、地面露出海水,最终连成一整片岛屿。
回忆的刚开始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然后努力地去回想,想起什么就记录下什么,然后根据记录的片段,逐步回忆起整个画面和过程。
但在写下的时候,并不是岛屿的每一粒沙土都要记录,不是全部回忆每一个细节都要转化为文字,而是有选择地给出特写镜头。
将自己代入所写的人物,以人物的视角去叙述来龙去脉,就像你讲起自己从小到大的事。遇到的每个人,相处如何;发生了什么事,你有什么样的反应;当时的情绪和想法,回顾时的加深或改观……并不是所有的代入都会在故事里得到呈现,毕竟有主次之分,有各个视角穿插交错的节奏。但是有了这个代入的过程,所写的人物就有了他立体的依凭,有了似断实连的人物弧线。
在撰写的过程中,要有一种类似电影剪辑的分寸感。一个人一天的活动都可以用录像机记录下来,但是跟故事主线相关的内容,只有那么几分钟。比如要讲一个摔跤运动员刻苦练习,克服苦难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那么需要留下的就是这个运动员练习的代表画面、他遇到困难时的画面、他有所行动时的画面。其他洗漱吃饭喝水交友旅游什么的,如果没有携带任何有关主线的信息,都可以删掉。
我没剪过电影,这只是一个想象的比拟。但我看过漫画,也是类似的。更简化地讲,其实像是心理学里所讲的“知觉的整体性”,人们会将有大致轮廓的线条脑补成完整的图形。故事的讲述,就是将有特殊信息的场景呈现出来,而将能自动脑补的惯常信息略去。这一取一舍当中,最能体现作者叙述的分寸。有时候剔除过多,就容易晦涩;时候过于充分,则显得情节拖沓。故事考验的是恰到好处的呈现。
所以整个流程就是,你明确了整个故事要讲什么,然后你会想出一些情节来呈现,情节可以包含几个事件。事件发生的时候具体是什么样子的,要用漫画格子去呈现的话,哪些画面是不可或缺的。将那些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
目前我写的方式是,先列出这一章要写什么事。这些事的缘起和结果我都已经明确了,这件事对人物有什么影响,我也大致有数。然后再“回忆”起事件发生时,具体的环境、每个人的神态和动作、说的话。
刚开始还没发现,但是越写就会有觉得,一切的“回忆”首先要确定下来的是地点。虽然我早已知道“空间优先”原则,但是也只是在最近才真正习惯——在撰写过程中自觉地将抽象的事件目标拆解为具体场景,而写场景时自然浮现画面,而画面中因默认而时常被忽略的要素,就是地点。有了地点,人物能发挥的范围就限定了;有了对的地点,整个画面成功一半。
时常有回忆不起来的情况,每当这时,要暂时将这段回忆任务交给大脑的后台运算去处理。可以先干干别的事,比如修改前文细节,比如梳理后文思路。
还有非常重要的,如何衔接不同的特写场景。当我意识到自己忽然习得了时而详细、时而略写的节奏之后,我随即意识到,缀连两个特写之间的概括式叙述容易流于表浅,充斥着结论性语句。这时候需要穿插简略的细节以调剂语言,以免出现类似于完全是旁白在叨叨,而没有画面的情况。
故事的叙述于现在的我而言,是一场深情的回忆,和有选择、有详略地转化文字。
远航随笔
远航员阿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