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塔,同安人又称之凤山石塔,因地处凤山顶峰而得名。今天的文笔塔公园是同安城东一处怡人美丽的休闲公园,山水绮丽,莲影依依。更重要的是园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公园将文笔塔、古官道、甘露亭、郡王府等纳入其中,成为同安又一文化地标。
摄影:陈灯文笔塔为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同安县令洪世俊倡建。洪世俊与朱熹是同乡,也是好学重士。每逢公余“鸣琴多暇,雅意作人”,就“躬莅明伦堂为诸生讲德校艺”。洪县令公办之余,常到明伦堂为学生讲学,明伦堂位于同安孔庙中,中门正面对着凤山。
同安虽在宋代时有苏颂显赫一时,然“自苏丞相后大魁鼎辅尚尔寥寥”。究其原因,洪世俊以为是“学宫之前文峰不卓”。洪县令遂倡言“建塔城东南隅凤山之巅”,希望能“助风气,干昌运”。并且带头捐出俸金。同安民众素感洪令恩德,也风从响应,“相率效力斥材,鸠工伐石”,“费不烦公币,役不扰闾阎”,耗时七月建成此塔。
石塔正对孔庙明伦堂中门,与“兴贤育才”坊、泮池曲桥、青云路观澜亭同在一条中轴线上。塔成之后,同安文运大振。是年“越月登贤书者八人。明年许獬遂冠南宫”。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同安学子在乡试中8人中举。第二年会试,又有3人中进士。其中金门后浦的许獬“会试第一名,廷试二甲一名”。
凤山石塔于是名声大噪,成为地方的风水塔,又称文笔塔、魁星塔。此塔与东溪交相映衬,日后成为同安“轮山八景”之一,称“东溪塔影”。后人徐辉有诗颂道:
尖抽凌汉塔,溪影倒文峰。
波上双桥锁,东皋起卧龙。
摄影:陈灯塔坐东朝西,六角五级,实心石构,石砌基座。通高14.25米,每层出拱挑檐。第二层正立面饰券龛,置镂空魁星雕像,券龛两侧镌楷书对联:“斗气护金轮,频见五云捧日;文峰参碧水,永为一柱擎天”。第三层正立面嵌石匾一方,上镌楷书“山斗具瞻”四字。第四层背立面饰券龛,内浮雕如来坐像一尊。塔刹高3米,作葫芦状。
“山斗具瞻”四字,正是儒家传统文化下,文人能够到达的最高境界。山斗,喻为世人所钦仰的人;具瞻,谓为众人所瞻望。明代思想家李贽在《答耿中丞》写道:“有德者,隆之虚位,但取具瞻;高才者,处以重任,不问出入。”
山斗具瞻文笔塔不是同安才有,国内很多地方都有文笔塔。为何全国有这么多座文笔塔呢?这就要从塔的来源说起。
塔这种建筑形式,并不是我国所固有,而是产生于印度,在东汉时期随同佛教传人我国。塔原本是佛教保存高僧的“舍利”所用。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入了大量儒家、道教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塔也随之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在造型、结构、功用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中国传统社会崇文重教以及民间的风水观,是促成其演变的重要文化元素。
清高见南的《相宅经纂》中说:“凡都、省、州、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可于甲、巽、丙、丁四字方位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笔,或于平地建高塔,皆为文笔峰 。”
意思是说在城乡东、东南、南的方位上,选择吉祥之地,建一座最高的塔型建筑,可以使当地人才辈出。可见,文笔峰、文笔塔或文峰山,作为中国古代兴文运、昌科举的象征,几乎遍及城乡。如:广东省东莞市,古以朝山黄岭为文笔锋;广东省和平县城,有正对县城的文笔山;福建省龙岩州治,在锡帽山上建有文笔塔;福建省惠安县城,有正对县城的文笔山和登科山 ;浙江省奉化县城,有正对县城的文笔山;江西省广信府城,在琅琊山上建有文笔塔;江西省丰城县城,以猴峰为文笔峰;四川省阆中县城,在东南塔山上建文笔塔;湖南省宁远县城,以鳌头山为文笔峰。
摄影:陈灯这种广泛建造或认定文笔塔、文峰山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重文心理的外化。因为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认定天然的名山大川固然是地灵,而通过人为努力的建造也属 “裁成辅相之功 ”,也一 样可以起地灵的作用 。
文笔塔结构和佛塔没有多少区别。甚至有的地方古代本为佛塔, 后来改作文笔塔。如常州文笔塔就是齐梁时期的寺塔,后来佛寺功能废弃,而科甲崇拜需要具体的载体,于是就采取因借的做法,让它承载一郡书生的光荣和梦想。
由此文笔塔成为融合儒、释、道各家文化于一身的特殊载体。在科举至仕的儒家传统社会中,起到培育学风,教化子弟,激励学子的作用;又承载着佛家文化中乐善好施,积德行善,好心有好报的因果报应说;还起到道家文化中镇妖祛邪,藏风聚气,以人力补地势不足的风水功能。
这种种寓意美好、内涵丰富的文笔塔,由此遍布中国大地。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科学艺术价值,也留下了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景观。
摄影:陈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