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行程,上午在平江老街晃荡,下午启程去无锡拈花湾禅修中心。
平江老街作为老城的中心,随处一个院落可能就藏着精彩的老故事。
评弹博物馆
我们这次住的院子,对面就是评弹博物馆。每天早上坐在餐厅吃饭,隔着正在施工的河道,就可以看到对面紧闭的大门。所以今天第一站就去了这个50米之遥的评弹博物馆。
院子应该也是某个老宅改的,不大。小小的博物馆不收费,也没有多少可以看的内容,跟气派的大门略有点不符。第一进院子里挂着几块金黄的大牌子,应该是最经典的几个故事,岳母刺字、武松打虎、珍珠塔等。中间有戏台,下面有座椅,可能有时候会有演出,不过我们没赶上。其实赶上也听不懂。
让我吃惊的是,儿子竟然不知道岳母刺字的故事。虽然这次借机知了,但我反思他读书还是太少,回去要多多买书,用书本包围他。没时间陪他读书,就让他有更多的选择。
评弹博物馆之岳母刺字后面的过道上,展览着各式各样的乐器,还有名家片段可以带着耳机欣赏。虽然听不懂,既不懂姑苏软语也不懂评弹,我们还是很努力认真地听了一会儿,期望能听懂只言片语。未遂。
虽然听不懂,也要认真体验一下二楼有个书画展,我倒对这刺绣感了兴趣。小时候爷爷跟我说,苏绣湘绣天下名绣,那时候年少无知,哪里懂得什么绣品,也没有见识过。到了不惑的年纪,反倒开始学着“带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看待人和事。有些东西,就是需要岁月滋养吧。
平江路上有家绣品店,动辄成千上万几十万的,我每次进去只是溜一圈,但是美丽的绣品总让人流连。印象最深刻是一幅双面绣,一面是狼群,一面却是狮群,都是栩栩如生,狼群遗世独立,小狮子则憨态可掬。可惜不让拍照。另一处曾经见过的精美绣品,是拙政园里的一处展览室,里面的刺绣,亭台楼阁,花团锦簇,绿的叶子像是要滴出油,而白的花则粉嫩粉嫩像婴儿的脸。进去展览室还要排队,执行总量原则,使得即便是盛夏旅游高峰,也能从容有序参观。
评词书画展昆曲博物馆
评弹博物馆出来再往前走,很快就到昆曲博物馆,虽然也不大,但比评弹稍大点,至少多了个大院子。
进得院来,便有各种展览,包括苏州上海一带在民国时期努力振兴昆曲却失败的故事。戏班子起了,请了很多大拿来教书,只育了一拨传字辈,便烟消云散了。传字辈有人不甘心要薪火相传,还是被历史洪流无情碾压。
昆曲号称百戏之母,有300多年的历史,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等特点闻名。我听不懂,只看到看不懂的曲谱、刺绣堪称精品的戏服、和精巧的脸谱图谱。
对于文化的流逝,我等无知,便无觉。但记得有一期奇葩大会,有位戏曲大拿来,有嘉宾串演唱了一嗓子,我们外行听着倒也觉得还不错,但大拿一张嘴,我们外行也听出那绝对不一样的浑厚来。记得那大拿说,不图过关进决赛,只图让他们的艺术让更多人知道。看到这眼前游客聊聊的评弹和昆曲博物馆,更能体会那大拿的无奈和心酸了。
昆曲博物馆一角 看不懂的古谱 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 精美戏服 别具含义的精巧脸谱 脸谱族谱,白脸黑脸红脸花脸。。。扇子博物馆
扇子博物馆在“初见书房”往里走几十米,大门跟个府衙似的,里面摆了很多扇子。从扇子的历史缘起,到扇子骨架的各式各样,到扇面的各式各样。
少见的没有什么物件特别打动我的一个博物馆。
状元博物馆
苏州一地,从唐朝开始,合计产出51位状元。科举制度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起,到清朝1905年止,合计1300年,大概一共产生了500多名(也有700多的说法)状元。而苏州一城,就占掉十分之一,不能再牛了。
苏州一地,51位状元状元博物馆是“贵潘”的老宅,跟不远处现在的“初见书房”所在的“富潘”遥相对应。贵潘潘世恩是乾隆年间的状元,从族谱上看,他大伯二伯都是进士,唯独他老爸(行三)是生员,却培养出一位状元。这个家庭教育,是因为老爸不行所以孩子从小就立志要雪耻?还是老爸“不行”所以教育观念更先进造就一代状元?
BTW,一家子有状元1颗、探花2枚、进士举人各5人、生员2人。苏州一带,真真的最不缺读书人和书香世家了。
贵潘族谱好奇这些匾额在文革期间是怎么保留下来的。
乾隆年间的进士匾额 同治年间的武状元平江老街,再见
这次平江老街住了3晚,还是觉得不够。想去听的古琴、看的表演,还是没有去。想去住的院子,没有住成。旅途终有遗憾,留待下次再归来吧。
老街,再见。苏州,再见。后会有期。
街边小馆 伏羲古琴馆,一直想去听古琴看表演,未遂 闲适的庭院,随便坐坐 人在旅途 上次的住所,平江客栈,可惜关门整修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