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082910/697e6eaffa9e348b.jpg)
1 什么是“王阳明时刻”
“王阳明时刻”是罗胖在《罗辑思维》中提出来的概念。看过那一期节目的同学应该已经知道了,在那期节目中,罗胖回顾了王阳明的生平,分析了什么是儒学,分析了两条君子之道,但是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罗胖说的“王阳明时刻” 。
所有对世道人心有起码智慧的人,他的人生当中都会有这么一个“王阳明时刻”:他突然意识到,要想过得更好,要达到更高的人格和事业目标,不是向外求,要向内求,就是一切的根源,甭管是困难还是自己的不如意,根源都在于我自己。
2 我的“王阳明时刻”
这句话对我触动太大了,让我一下子想起来自己的“王阳明时刻”,它发生在2016年3月,我读到了一本书《把时间当作朋友》,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李笑来老师。
在那之前,我老觉得时间不够用,有一种被时间追着跑的焦躁感,至于怎么应对这种焦躁感并没有什么好方法。那时的我就属于典型的向外求的心态,具体表现就是心中一直存在一个幻想,觉得只要外部环境一变就好了。
高中时觉得时间不够用,有那么多门课要学,没关系,上大学应该就好了,大学的课少,自由时间多。上了大学发现虽然课少,但是各种聚会、活动多了,时间依然不够用,交一篇论文,写一篇报告,几乎都要到截止日期前一刻才能完成,没关系,工作后应该就好了,没有这么多规定的报告要交。等到工作后发现,依然有大量的事情积压着等待去完成,看专业书、备课、社交,情况不但没有好转,甚至在越变越坏。正好那段时间有个流行病学调查项目,我毫不犹豫就参加了,又想着换个环境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不知道各位读者有没有这样想过,反正那时的我是把所有的希望全寄托于等待人生中的某一个特定时刻,只要等到那一个时刻,周围环境一变,所有的困难便会烟消云散。
这种思考方式的结果想必不用说大家也知道,我在时间面前变得越来越焦躁。现在回头看一下,以前那种思维方式简直太荒谬了,可那时的我愣是当局者迷,没有发觉,直到我看到了一本书—《把时间当作朋友》。
![](https://img.haomeiwen.com/i4082910/648173ab281fae4a.jpg)
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中提的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时间本质上是不能管理的,我们只能管理自己。 我在这本书里第一次知道了心智的力量,知道了践行的重要性,甚至明白了这句看起来是废话的话,“我们竟然可以用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在书还没看完的时候,我就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因为我把所有的不如意全都归结于外部环境,而忘记了最根本的根源在自己身上。时间不够哪里是因为没时间啊,完全是因为自己的拖延症,浪费了时间,即使在明知时间不够的情况下,我竟然还能留出时间每天玩会游戏。这种拖延症一天不改,却妄想等某一天环境改变了,我的困境就烟消云散了,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和罗胖一样,当我想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时,那真叫晨钟暮鼓,如闻雷劈。以前肯定也听说过拖延症这回事,可没有重视,那是第一次审视自己的内心,把它当成了问题的根源去对待。我最需要做的根本不是换个环境,最需要做的是管理自己,改掉拖延症。所以当时就给自己制定了两个方法:记录时间开销日记和戒游戏。
记日记是非常好的反思时刻。在日记中回忆一天都干了哪些事,记录自己的时间开销,看看自己真正用于工作的时间有多少。记录的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原来我每天除去临床工作以外有那么多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可是都哪里去了呢?看看网页、刷刷朋友圈、玩会游戏,时间就不知不觉溜走了,想干的正经事还没干。戒游戏要更难一些,当初很是挣扎了一番才把所有的游戏都删除掉。戒掉游戏后虽然依然很忙,但这种忙是忙于正事。我甚至开始疑惑以前怎么会有时间玩游戏呢,好像是我专门挤出时间来玩游戏一样。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改变的第一步。虽然到现在,拖延症仍没有完全改掉,但相比之前,我自己就能体察到已经好太多了。在时间面前的那种焦躁感再也没有了,时间成了我的好朋友。
3 你的“王阳明时刻”
不成熟怎么办,长大后就好了?找不到女朋友怎么办?工作后就好了。不会照顾人怎么办?结婚后就好了。这些常见的问答背后都暴露了一种向外求的心态。《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中还有一句经常重复的话,“相信我,你并不孤独”。我相信在我生活中曾遇到的这些困难、困惑有另一个人也正在经受,我相信我在这些困难面前做的思考对另一个人会有帮助。正是在这样的想法下,我决定把我自己从向外求转而向内求的思路历程写出来,希望能传达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如果你也在一直抱怨外部环境,如果你也正被拖延症所困扰,如果你也想跟时间做朋友,不妨来看看这本书,看看它会不会成为你的“王阳明时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