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一个时辰,雪终于停了。寒风却呼呼地刮着,把白惨惨的太阳也吹上了山头,仍然感觉不到日头的一点热度。做豆腐小买卖的一对中年夫妻,有说有笑的走出京城大门。
妇人挑着空豆腐挑子,头上系着个破旧围巾,发髻露在外面。身上披着蓑衣,内穿着补着补丁的棉粗布衣裤。正跟自己右手边顶着笠,披着蓑衣,推着自制带有卖豆腐案的板车的丈夫,边走边叙着今早买卖的收成。
“老伴,今早的豆腐怎么这么快就卖完了?是起得早?还是来的早抢占了先机吧?”
“老头子,这还用问,老天眷顾咱老两口无儿无女辛苦呗!”
“我感觉象似要走运,你看,雪停了,我们豆腐早卖完了;出城回家了,太阳又出来掐媚了。这不是要鸿运当头吗?”
老夫妻俩一边走一边你一句我一句的对着话,不知不觉要到“青风亭”,穿过亭子翻过“三板桥”,就是住的地方刘庄。
突然,一声男婴的啼哭声,从“青风亭”里飘过来,把老两口吓的一跳。谈话嘎然而止,两张满目皱纹的脸上面写着吃惊。相互掺扶着停下脚,放下手中和肩上的东西,猫着腰,屏住气,二人分别打着耳罩听起来。
呜哇…呜哇…声音越来越清亮,就是从“青风亭”里传出的。老两口确定后,便三步并成两步走,往亭子奔,想一看究竟。
走近亭内,一眼就看到亭凳上放着个竹子篓筐。篓筐象个“竹船”型状,两头筐沿向外翻卷着,乍似一小张窝床,上面蒙着一层折叠着的丝绸被面。掀开,里面放着一个襁褓,脚头前还放了几件小棉衣裳和吃的。襁褓中只露出来个小脸蛋,紧闭双眼,正是在啼哭的"小少爷”张天柱。
他边哭边在里面乱蹬乱挠。看到这,老两口全明白了,这是大户人家丢寄的“私生子”。
“老伴,咱们膝下无子女,今日老天爷给送一个,太好了!以后有养老送终的了!”老刘头咧嘴笑笑,并把襁褓孩子抱起来递给了老伴。
刘氏接过孩子,左颠右簸的哄着,婴儿停止了哭声,自己却默默地掏出小手舔起来。看到这小家伙的可爱样,刘氏更爱不释手,开始慢慢的上下打量起来。
“老头子!你快过来看!襁褓孩子棉衣塞的什么东西?鼓鼓囊囊的又硬又软。”瞅着瞅着,刘氏老觉得小孩子胸前凸起一块,有点异常,便惊叫一声。
等掏出来是手绢包,打开细看,里面包着一副玉佩一支金叉和一封信。老两口这才放心的把东西收拾收拾,带着“小少爷”张天柱欢天喜地的回家。
长话短说,老两口的举动被小兰看在眼里,在茶馆里偷笑一声,便起来转身回府复命。从此,刘老汉两口子用磨豆腐的豆浆和豆腐乳,把改姓的刘天柱养活长大。
十三岁那年上学,因为人家骂他是没有亲爹娘,是捡回来的野孩子,所以与同庄的同学大打了一架。气不过,放学回家要找刘老汉追问明白。可老两口又吱吱唔唔不说,让刘天柱更怀疑起自己的身世来。
说实话,刘天柱这孩子聪明是蛮聪明,就是有个犟脾气,爱认个死理。看从养父母口中探听不了消息,气愤道:“二老不肯告诉我也罢,我自己出去找!”说完,刘天柱扭头疯跑了出去。
老两口看瞒不住,刘氏就对着远去的背影,哭着高叫:“柱儿回来!娘告诉你!”
可刘天柱早跑出庄,喊声他根本也听不见。刘老汉望事巧不对,找出过去的“东西和信物”,也紧跟着撵了出去,想把心底的一切都告诉养子刘天柱。
刘天柱一路跑一路问,向京城方向而来,不知不觉就来到了“青风亭”。遇巧不成“书”,他的生母小翠也寻子十三年,也找到了“青风亭”。正当母子俩要相互打探消息,要相认时,刘老汉后面也赶到了。
便质问小翠:“凭什么说刘天柱就是你丢寄的儿张天柱?有什么凭证?”
小翠眼尖,看见了刘老汉手拿的绣花手绢包,并指着它道:“老善人!你手中的手绢包的东西就是凭证!里面是不是有一副玉佩,一支金叉和一封信?这就是信物。”
刘老汉急眼道:“夫人!如果你能背出信物上的内容,天柱就让你相认并带走,决不反悔!”
“说话果然当真?”
“果然当真!”…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