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三天三夜三望洋,一支蜡烛过岩洞。”寿宁这首传唱了千百年的民谣,唱出了寿宁交通的艰难,唱出了寿宁民众的辛劳,也唱出了寿宁人心中永远的乡愁。寿宁山高岭峻,民众为了打通与外界的交往通道,不畏艰险,开辟出了一条条出山道路。这些古道都曾是寿宁与外部联系的命脉,九岭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古道之一。千百年来,南来北往攀过九岭的官员、商人、文人骚客难以计数,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和诗文。如今,攀登九岭古道,体验古道文化,铭记一份初心,感悟梦龙精神,成为了人们时尚的健体休闲和涤荡心灵之旅。
寿宁县地处闽东北部,洞宫山脉南段,位居闽浙两省交界,素有“两省门户,五界通衢”之称。自建县以来,寿宁很长时间归建宁府管辖,府治在建安(今建瓯县),九岭就是寿宁通往建宁府唯一的通道。九岭古道始建于宋代,是寿宁县历史最悠久的官道,也是古代府县官员往来和公文递送的必经之路。明永乐《政和县志》记载“九岭在政和北里,去县二百一十里”,九岭成为了历代官吏到府衙述职的必经之路。在中国,商旅古道、茶码古道比比皆是,但九岭却是一条特殊的“白银古道”。早在寿宁设县之前的宋代,寿宁就有银矿开采业,以今大安乡官田场为中心,形成了福建四大银矿之一的官田场银场。在这里,开采出来的白银就是通过九岭运到建宁府,再转运京都。九岭到政和县城这条古道就成为了闽地著名的“白银古道”。
九岭全长约10华里,路宽1.5米,因所处山脉有连绵的九座高峰而得名,海拔近千米,岭头起自九峰堂山腰,向南而下,至茶亭后,岭势转急,陡而险,落差达600多米。自寿宁建县到清雍正年间,在长达近三百年的时间里,从首任县令陈醇,到雍正末年知县马大纪,共有70几位寿宁知县,每年都要翻越九岭,一路兼程,前往建宁府述职。寿宁气候寒冷,冬天霜冻多,石级湿滑,得万分小心,稍不注意,便会滚下山涯,其间的艰难可想而知。据资料记载,九岭的路面是由九岭溪中的鹅卵石铺砌而成的。这些鹅卵石在水中孕育,又在这古道上与泥土相伴,迎送万千过客。如今,这些鹅卵石已是黝黑满目,厚重沧桑。我想,这里的每一级石阶都浸润着祖辈们辛勤的汗水,记载着寿宁先民和基层官员的艰辛。漫长的岁月里,在这条古道上,汗水与白银、茶香交相呼映,闪烁着寿宁文明光辉灿烂的光芒。
“断崖横路水潺潺,行到山根又上山。眼看别峰云雾起,不知身也在云间。”永嘉四灵之一的徐玑在《过九岭》中描绘出了九岭水云相亲、雾霭漫岭的美丽风光。清乾隆年间知县丁居信一首:“几回盘曲上危坡,遥指前峰石破多,历尽燃岩临绝顶,四山环翠绕青螺。”的诗句,更是写出了九岭曲回、险峻以及群山青翠之美。正是这旖旎的风光和厚重的历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登爬和体验,感受山地文明的无穷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