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管理者,特别是像王二这样的半瓶子醋,总是把公司当作“家”来打造,极力想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这其实是错误的。
公司发展的终极目标无非就是赚钱,谋求利益最大化。它是一个一群人在一起通过努力谋取利益的组织,其间不是靠血缘纽带来维系,而是靠金钱、利益、价值。公司不是给员工遮风挡雨的安全港,更不是福利院,所以也不可能是家。多年前,联想集团裁员引发的“公司不是家”讨论,仍让人记忆犹新。
关于公司非家的问题,陈春花教授提出如下观点:公司里不能讲情感,因为它存在的理由就是创造价值,而创造价值就需要承担责任、需要权力,从而实现目标。在企业里讲感情不是首要的,若没有价值创造,再关注人的组织也要被淘汰。在家庭里则反过来,一定要讲情感、爱好和兴趣,千万不要讲责任、目标和权力。现实中有些人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家里讲责任、权力和目标,争论谁的权大,责任应该是谁的。结果家庭成员常常因为谁说了算大伤感情,因为谁该做家务,做饭是谁的责任而不和。相反,到了企业里却大讲感情、爱好和兴趣,不断地希望能够被照顾,不断地强调需要和谐,不断地寻求家的感觉,觉得应该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关心。用东北话说,就是满拧了。
所以,当我们说“公司不是一个家”的时候,就表明组织不会照顾个人,也就意味着在组织中我们是用目标、责任、权力来联结,而不是用情感来联结的。
推行公司当作家的理念,容易衍生出几个错误的观点。
1、员工都是家人,他们犯错误时就不好意思直说,不符合公司要求的员工也不忍心淘汰。
员工工作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误。有的错误纯属无意,好心办了坏事。但有的却不然,如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工作拖沓、懒散,达不到考核要求等等。如果心里总在默认员工是家人,会老觉得某某没功劳也有苦功,看到员工犯错后可怜兮兮的样子,心里不忍,想要批评指正的话也说不出来,对于不太严重的问题也就轻描淡写地过关了。但天长时久,日积月累,错误累积,早晚会出大问题。慈不掌兵,老好人式的管理方式,是不利于员工成长的,是真正的对员工不负责任。
2、既然是家人,会一直提倡员工毫无怨言地工作,以公司为家,如果做不到,就归罪于员工。
美国学者盖洛普,将员工工作态度分为3种:
投入的(Engaged,约占25~30%):指员工工作时有激情,感觉自己与公司有深刻的联系,他们推动创新,让整个组织前进。
不投入的(Not engaged,约占55%~60%):指那种只想着按时上下班,对工作投入了时间,只求对得起工资,但没有投入精力和激情的员工。
消极怠工的(Actively disengaged,约占15%):指某些员工不仅工作时感到不高兴,而且还积极地展示这种不高兴,每一天,他们都在破坏那些投入的员工们的工作成果。出于各种原因变成怨妇甚至毒妇,扩散不满情绪,有如企业的癌细胞。无论国家和所有制,这个现象普遍存在。
人性如此,让员工永远不求回报地付出,是根本不合理的。
3、有员工离职时,经常与企业反目成仇,管理者甚至到处说人坏话。
当前,越来越多的职业人选择一生隶属一个行业,而不是一个企业。倘若人才的成长速度高于企业成长速度,人才就会抛弃企业,选择离开。所以说,现在员工离职是正常现象,而有的管理者则感觉非常愤怒,会设置层层障碍阻挠员工离职,故意刁难,克扣他们的工资,到处散布他们的坏话,拉黑,甚至对簿公堂。其实,这都是大家长的心理在作怪。
所以,现在还在说把仓库当家、以企业为家、爱厂如家的,属于光着屁股推磨——转着圈丢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