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阅读相关【思维导图实战派】✏️刻意练习专题
思维导图——《乌合之众》第一卷 群体心理

思维导图——《乌合之众》第一卷 群体心理

作者: Yuhan尽量笑不露齿 | 来源:发表于2020-02-25 20:10 被阅读0次

    最近重新拿出这本书来看,以提醒自己:时刻保持冷静,不要被情绪左右,不要被群体裹挟。
    Keep calm and carry on.

    前沿与序

    我为什么要读《乌合之众》?

    简而言之,不想被舆论左右,希望自己能警惕并保留自己的思考空间,清楚自己此时脑海中的声音真的是我自己的想法吗?你以为的就真的是你以为的?读完勒庞,在身边处处可以看见这本书的影子,不只是舆论场,还包括理解重大的历史事件,破译人们的行为动机等等。

    套用第一卷的内容,你就会知道什么样的新闻/谣言会受到最广泛的传播。

    需要提醒的是,《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虽然中译为乌合之众,但是本书并没有对群体有任何批判的贬义,也不是研究群体犯罪的心理学。本书副标题是大众心理研究,只是客观地研究所有群体的共性,而群体本身并无对错。

    然而,群众在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唱起主角,这种现象对近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带来的结果,并不全都令人欢欣鼓舞。近代中外历史已经告诉我们的,群众的民主权力就像一切个人权力一样,当它没有受到恰当的宪政约束时,也很容易转变为它的反面,成为一种暴虐的权力。因此自柏克以降,便有许多思想家对于各种群众领袖线民意而行独裁的负面作用优心忡。从这个角度讲,法国人勒庞( Gustav le bon,1841-1931)在两个世纪之交写下的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尤其是他写于上世纪末的《乌合之众一民众心态研究》一书,实在是不该受到我们忽视。——序言

    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它们目前的组织赋予了它们巨大的力量,我们目睹其诞生的那些教条,很快也会具有旧式教条的威力,也就是说,不容讨论的专横武断的力量。群众的神权就要取代国王的神权了。

    1. 群体的一般特征

    • 将群体作为整体进行心理研究,群体中的个人特征被淹没了,与他个人时完全不同。群体中的个人类似无意识的状态。

    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者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即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意料的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

    • 群体无理性,思想简单,这一点是本书的立论,后文的分析全部建立在这一特征基础上。而群体的感性情感极易受暗示,暗示决定了他们可能是游行时逐渐打砸抢烧的暴力分子,也可能是极为无私赴汤蹈火的勇士。
    • 虽说群体总是无意识的,但无意识并不完全是坏事,也许就在无意识的中间,隐藏巨大的力量。比如语言的形成,并不是精妙的设计,而是在群体的无意识中逐渐发展产生的。无意识在我们的行为中作用巨大。

    2. 群体的情感与道德观

    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夸大其辞、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这些都是公众集会上的演说家惯用的论说技巧。

    是的,讲道理不如煽动的效果好。可是如果一个社会长期讨好民意,会不会倒逼公共言论的低智化?现在的路演,拉票不就是这样的策略吗,没有人会讲长期计划和深奥策略,讲故事,抓住民意的潜在情绪,获取关注与赞同。

    群体是刺激因素的奴隶,冲动,不接受面前的任何阻碍,所谓“群情激愤”。

    3.观念,推理与想象力

    影响民众想象力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人们注意的方式。掌握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换句话说,事件本身多么重要、后果多么严重并不能引发群众的关注,激发他们的情感。而事件是否够令人吃惊、有没有生动的形象、报道是否够煽情才真正决定是否受人关注。
    如果能够掌控人们的关注和情感,那么就是实际操控了这个群体,他还觉得是自己思考得到的结果,并容易立刻把观念化为行动。在领导群体时,尤其要在这种想象力上下功夫。所以讲如果报道上出了偏差,你们是要负责任的,这话一点没错。那么如果不想被控制,请注意事情的本质,保留自己的推理能力,而且不要急于采取行动。

    理论结合实际,看完以上部分,也许我们就学会了如何炮制一条谣言:

    群体是谣言的主体。在传播学中,有这样一个谣言公式:谣言 = 事件的重要性 X 事件的模糊性。对应群体的特点,我理解为:

    • 事件越重要,关注的人越多,这件事对应的群体的范围更大(对应part1)。
    • 事件越模糊,越容易受到暗示,而且无法验证真伪。

    什么样的消息最会被广泛传播呢?

    • 与某件极受关注的事情有关。无数人都在关心与讨论这件事。最好与国家大事有关——某大型事故
    • 大家都在某种强烈的感性情绪下。它也能更加强这个情绪——强烈的悲伤或愤怒,焦虑担心等
    • 事件模糊,大家都不清楚实际情况——新事件,或了解事实门槛高,无法轻易验证
    • 具有暗示意味的,不需要明说,最好能匹配群体的无意识——抓住群体的情绪和无意识观念
    • 令人惊奇的故事——越戏剧性越能留下深刻印象
    • 有细节,很真实,形象化——带来最大震撼,能激起代入感最好
    • 感情极端而简单——文字带强烈感情色彩,情绪不能太复杂
    • 最好真假掺杂——一方面更真实不易分辨,另一方面群体的偏执与思想简单,使他们对观念全盘接受或拒绝,非对即错,一部分是真就认为全部接受。而且辟谣需要进行复杂分析,群体中的传播力大大下降。
    • 表面上有浅显逻辑就行,不用在意逻辑是否有漏洞——群众没有推理能力,看似合理即可。

    符合上面特征的:

    • 某个人说某事故中实际死了非常多人,由于超过多少人就丢帽子,所以瞒报人数,他看见死人一车一车往外拉……

    • 新冠疫情的前几天,医院走廊横尸无人管的视频被大规模转发,实际是被子里打点滴的病人和无人的被褥。

    • 核事故后抢购食盐,疫情抢购双黄连等

    • 结果: 群情激愤,广泛传播,互相传染“果然xxx”的暗示(惯性思维、人的自我验证、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立刻有暴力产生(过激言辞和行为,网络暴力也算)或者引发慌乱(抢购或银行挤兑),这种情感广泛传播,经过发酵愈发极端,会做出和个人完全不符的行为(群体同质化,大家的反应没什么区别),而且不能理解愿望与现实中的障碍(必须立即满足,人多底气足)。

    所以,每当有大事发生,且大家的情绪极为激动时,如果出现一个很传奇的故事,它非常感人或非常让人愤怒,作为群体中的独立个人,需要首先警惕起来,防止“你以为的是别人想让你以为的”。尽力调动理性思维,推敲逻辑判断真伪(比如核实消息来源),进行长远思考(比如脱欧的长期影响),避免受到大众情绪的传染,避免自己的无意识受到暗示(尽量中立,不要符合自己观念就直接相信),避免感情用事,不冲动,理解愿望和现实之间的障碍,也不由于人多带来的正义感而做恶。谣言止于智者。

    另外,虽然只举了谣言的例子,但实际新闻或文章的传播都是一样的道理,都在利用群体的特点。想要“流量”?朋友圈想要爆文10w+?当年流量最大的咪蒙的文章处处体现了这些因素。
    以她为例,她的受众主体群体是青年女性,那么抓住她们最多人关注的话题,生活感情和焦虑职场➕找到她们最极端的情感,抓住无意识,比如讨厌渣男,生活中有委屈需要抒发➕讲故事,真实形象,身边的我朋友某某的故事,代入感强➕故事戏剧性,冲突刺激,让人印象深刻➕标题夸张,文字能煽动感情➕不需要讲道理和推论,直接出符合无意识的结论➕故事不需要太严谨,最好与实时热点相结合。

    4. 群体中的宗教

    群众想要成为历史变迁的主角,多多少少总有“为信仰而战”的感觉,在信仰的激励下,很容易表现出崇高的献身精神和不计名利的举动。这信仰在当代,更多的表现为民族荣誉,爱国主义等等。

    思维导图 by MindMaster:「《乌合之众》第一卷 by Yuhan」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维导图——《乌合之众》第一卷 群体心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ztt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