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网7月10日每日好诗
投稿【蚂蚁诗刊】请加微信:mmppaxb
黎落简介:
黎落,湖北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诗网论坛编辑,《蚂蚁诗刊》社副总编、《海之岸诗刊》社副总编、海之岸诗社社长。有诗作入选年选以及纸刊。诗观:诗歌是向内的行走
【长廊】 作者:黎落
我听见流水声。正午的阳光从树梢下来
你陷在一片白里,小兽四周出没
但不叫醒你。或者,你更愿意随流水漂远
蔷薇花真好看,爬在墙头
我羡慕它们能穿透篱墙,扶你起身
隔开的这段水路,只有花朵的坚持才能抵达
你听。鸟鸣又起了,震落一截烟灰
我喉管里的石头轻了几分
它想变成飞萤,唤醒十万座大山
想,替我照亮你
日子越过越薄,我该学习编织花环
向长廊索求你的背影。但它,只投下一地清凉
唐翰存点评:
有时,读诗不求尽意,舒适即好,能产生美感即好,《长廊》即是这样令人舒适和产生美感的诗。阅读三遍,仍不明诗中“长廊”所指,然而,这似乎并不妨碍它在语言层面带给我的天籁想象。
诗来自于自然,对自然物的临摹和表达,永远不会过时。“我听见流水声。正午的阳光从树梢下来/你陷在一片白里,小兽四周出没/但不叫醒你。或者,你更愿意随流水漂远”,读这样的句子,真感觉舒服,同时也会想,诗中出现“我”和“你”,“我”是叙述者,“你”又是谁?“蔷薇花真好看,爬在墙头/我羡慕它们能穿透篱墙,扶你起身/隔开的这段水路,只有花朵的坚持/才能抵达”,此处似乎有长廊了,因为“蔷薇花”出现,“篱墙”出现。花朵“扶你起身”也能理解,花朵有自然之美的魅惑力,既如此,花朵也就能送人在水路上“抵达”,这与前面“你更愿意随流水漂远”的主观愿望是一致的。句子前后呼应,情理相通。至第三节:“你听。鸟鸣又起了,震落一截烟灰”,此处的烟灰该不是“你”的,而是叙述者“我”的,一个沉思的抽烟者。不仅如此,“我喉咙里的石头轻了几分”,胸中块垒上移至喉咙,是因为鸟鸣的诱惑。石头轻成了飞萤,“唤醒十万大山/想,替我照亮你”,“唤醒”即是“照亮”,“照亮”与“飞萤”之间情理相通。“日子越过越薄,我该学习编织花环/向长廊索求你的背影”,这三句值得注意:“日子越过越薄”与“编织花环”之间,本没有因果关系,甚至因果背离,一个是生存问题,一个是审美问题,“我”之所以弃生存而趋审美,是因为花朵的特殊性,因为花朵能“扶你起身”,花朵能送“你”抵达。“我”为了“索求你的背影”(哪怕只是背影),必须借助于花朵,“学习编织花环”,可见“你”在叙述者“我”心目中致命地位。“但它,只投下一地清凉”,长廊以另一种情形,非我所愿地给予“我”馈赠,而“你”仍不可得。
“你”是谁,“长廊”为何物,分析半天,仍不得而知。好在,分析一首诗的过程,可能就是靠近一首诗的过程。靠近,但不伤害它完整而不解的美。
(本文是中国诗歌网特邀专家为每日好诗所作的点评)
海之岸点评:
人生漫长,人生也能很短暂。没有了烦恼,如草木简单地活着,与自然力的搏斗便成了主要矛盾,生活也就一天又一天迅速地过去了,人生自然也就如草木一秋。但是又有一部分人不会这么安分的活着,他们会自寻烦恼。引爆这些烦恼的,在多数人那里是金钱、地位、贪欲、虚荣心等等,而在诗人这里多数都是情感的漩涡。黎落年龄虽然不大,情感却是足够丰满,她把生命中情感的凝聚、分散、蜕变、沉淀等等用万花筒一样纷繁复杂的长廊概括,给人摸得着看得见的立体的轮廓。长廊的景物丰富多彩,但是这些景物都是作者摆放的道具,是衬托或者唤醒“你”而存在的。作品以“我听见流水声”打开了情感的闸门,这条情感的河流贯穿作品始终,我们随着作者思绪的波澜在生活的长廊里感悟“你”与“我”在纬度上的演绎的戏剧,这个纬度就是长廊的长度,有足够的宽阔纵深。而河流就是一条横贯始终的经线,细密而柔软,处处可以感知它的存在,却又似有若无。人如草木,无论短暂的旅行还是长久的迁徙,最终还是离不开那个繁育它的长廊(土壤环境);无论你的脚下怎么牢固,内心情感的河流也是会流向未知的领域。这是个矛盾的统一体。这两条经纬线提纲挈领,是读懂这首作品的钥匙,找不到钥匙就无法深入作品的内部感知作者的情感,只能从字面上碎片化地理解作品,留下被肢解的遗憾。开头听见了流水声,还看见了阳光。按常理,正午的阳光照在河面上会有波光粼粼金光闪闪的视觉效果,但是因为“你”与“我”存在温度差,“你陷在一片白里”就是合情合理的,这是用景物的色差制造的特殊效果,刻画人物性格细腻见功夫的变化。“小兽四周出没/但不叫醒你。”昭示“你”的四周埋伏着美丽的危险,但是“我”却任由情节继续发展,看看会不会出现“你更愿意随流水漂远”的镜像。展现了“我”的冷峻隐忍的一面,很好地刻画了人物内心情感的矛盾性和层次感。尽管蔷薇花能够越墙头穿篱笆,尽管“她们”能够“扶你起身”,“我”还是觉得“她们”真好看,因为我看到了“隔开的这段水路,只有花朵的坚持才能抵达”你,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第三段从“你听”开头,仍然是处于自言自语的状态,内心的波澜与鸟鸣都能震落一截烟灰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夸张的分寸拿捏恰到好处,戏剧化的效果用一个特写镜头形象化地烘托出来。不能再等待,不想再沉默,想明白的“我”“喉管里的石头轻了几分”,从石头到飞萤,用“几分”概括瞬间的变化,使得这个变化给人不那么突兀的感觉,也是匠心之处。飞萤相比石头的静止是流动的,用呼唤“唤醒十万座大山/想,替我照亮你”是情感爆发的顶点。一个人面对大山喊出自己的心声,只会听到几声回音。面对越过越薄的日子,从蔷薇们那里学到了编织花环,寻找你遁入纵深的背影。最后一句“但它,只投下一地清凉”,从表面上看是多余的,但是因为有河流这条经线的存在,从情感的丰富和完整性去考虑,又是很有必要交代的情节了。整首诗构思完整,情节跌宕起伏有层次感,情感的线条有戏剧化的画面效果,语言功底深厚的表现特别突出。整体表现是一首有相当厚度的作品,仅仅把它当成一首言情诗,亦无不可;但是我更愿意把它当成一首呼唤心中存在的美,在追求理想信念道路上不断探索,在艰难曲折中仍不失幻想动力的大胸怀之作,这样,把探索之路丰富多彩的风景比喻为长廊,作品就有了更深刻的意义。诗歌不同于散文,允许结构上有断裂,情感上有跳跃,语言上有通感,这些无疑会给作品的解析带来困扰。越是好的作品,越是会给读者埋下引线,使读者有迹可循,到达作者想要让我们领会的意境,但是不会让我们轻易抵达。在这一点上,黎落这首作品体现的很充分,即便是一部分读者有嚼不动的感觉,却不能否认可以嚼出味道,这也是诗歌创作手法老道的标志。
点评专家简介:
唐翰存 :甘肃人。评论家,诗人,兼及散文创作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曾获甘肃省黄河文学奖、甘肃文艺评论奖、《飞天》十年文学奖等。评论集曾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兰州交大副教授,兰州大学在读博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