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章上班这点事儿笔录
唯有分化的力量大过原生家庭的烙印,你才能掌控自己的职场命运

唯有分化的力量大过原生家庭的烙印,你才能掌控自己的职场命运

作者: 赵晓璃 | 来源:发表于2018-10-14 17:10 被阅读229次

    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30岁之前,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重大课题,就是完成自我探索,找到适合的领域。

    但现实中,很多人只要自己有不满情绪,就会拼命换工作,然而换了工作后又发现,新工作同样会有不尽如己意的地方,于是又萌发了跳槽的念头。

    就这样换啊换啊,每次换工作似乎都有足够的理由,但换了之后依然会后悔——这就像个迷宫一般,每次自己如此渴望逃出困境,试图主动选择出路,但遗憾的是,下一个陷阱正在不远处悄悄地被埋下。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职场恶性循环怎么破?

    答案是,想要在30岁前的职场黄金期好好累积不走弯路,首要的就是认知自我;而对很多人而言,认知自我的重要一课,就在于学会从原生家庭中“分化”出来,并逐渐形成独立的自我。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给你带来不同的启发和帮助。

    一、职场中,为何不如意就想逃离?

    从几年前开始咨询至今,我发现很多人都有一个类似的困惑,那就是工作干不了几年遇到不如意的境况就想逃离,但问题是,逃离之后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后者比前者更麻烦更复杂,于是这类人的职业生涯像是在走迷宫:他们一直想要找到一个出口或方向,但无奈的是,他们总在原地不停地打转,刚有一丝曙光又退缩了回去。

    通常说来,这类人群在未来的职场发展中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职业危机,即,由于之前一直逃离,缺乏长期深入的职业积累,以致于一直在“新手期”停滞不前,在相应的年龄缺乏相应的累积,一旦面临变化,则会陷入异常被动和无力的局面。

    我统计了下我做过的职场咨询案例,在这些人的咨询记录中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出生在一个并不幸福的原生家庭里。

    二、“逃离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1、“我想逃,逃得越远越好”

    咨询者阿华(化名)的职业经历是一个典型,翻开他的简历,你会发现每份工作都维持不了太长的时间:最长一年多,最短一个月,短短五年内一共换了二十多份工作,因此他的职业经历特别凌乱,看不出一丝上升的轨迹。

    经了解,阿华的父亲是一个木讷的农民,虽然沉默寡言但骨子里异常固执,认准的事情谁也劝不动;阿华的母亲对丈夫颇有怨言,觉得这个男人不顶事儿,性格有些急躁。

    在阿华的童年记忆里,自己总是因为各种事情遭到母亲喋喋不休的指责甚至打骂,这些事情包括:不按时起床、贪玩、学习拖延、成绩不好,等等。

    每当母亲对着阿华狠狠责骂的时候,原本沉默寡言的父亲偶尔会帮阿华说话,这一帮腔使得战火升级,母亲开始数落父亲,而父亲被惹急了也当仁不让,甚至父母会大打出手。

    你能想象当年阿华的感受吗?

    试想一下,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儿路上贪玩回家晚了点,结果被母亲一顿责骂,父亲开始帮腔,后来父母开始相互埋怨甚至大打出手,如果你是躲在角落里的阿华,你此刻最想做什么呢?

    是逃跑,对不对?

    离开这个硝烟四起、感受不到温暖和爱的家,对不对?

    你会不会在寂静的深夜萌发出离家出走的念头?

    甚至会在大脑无数次幻想:“如果有一个温柔的妈妈该多好;如果我的父母能和同学父母那样温馨和睦该多好......”

    于是阿华总是处于矛盾而割裂的情绪体验中:

    ·一方面,阿华渴望家庭的温暖,渴望父母能够多关注与理解自己; 

    ·另一方面,阿华不得不继续面对来自父母和家庭的攻击和伤害,他恐惧、难过、愧疚、害怕......

    心理学上称这种矛盾的内心感受,叫做“矛盾型(反抗型)关系模式”。 

    这种模式伴随着阿华长大,将会投射到他的职业发展中,并且毫无疑问的是,未来更会复制到阿华组建的家庭中。

    因为渴望关注与认可,感情一片空白的阿华总是试图用工作证明自己;但是,只要时间一久,当他人(领导及同事)开始给自己一些反馈尤其是负面反馈时,童年记忆中的创伤体验就会再次被唤醒,为了避免那种恐惧与焦灼,他变主动选择逃离。

    阿华内心没有说出口的那句话其实是:“在他人炒我鱿鱼之前,我先主动放弃那份工作,这样便不会有伤害。”

    所以,你就不难理解阿华在职场上的种种表现了:在开始工作那会儿异常认真热情,可还没过多久就开始出现焦虑、紧张及不安的情绪,稍微有人对他们做出负面反馈或者他们察觉到周围领导及同事对自己的不满意,就会消极怠工,最后辞职走人。

    2、“我变得听话了,可没人读懂我内心的绝望”

    咨询者Linda(化名)的职业生涯起步很不错,同时她的业绩在公司上下是数一数二的,但奇怪的是,Linda发现自己在处人方面总是无能为力,她不知道该如何和人相处,所以尽管当年的Linda有一次机会被提拔为主管,但没做满一个月就遭到员工各种埋怨,老板无奈之下,只得拿掉Linda的头衔,将她降为普通员工。

    Linda受不了这口气,就提出辞职。

    从那时开始,Linda的职业发展一路下滑,她再也无法找到和当初实力相当的平台了,而频繁更换公司及岗位让Linda也削弱了她的职场竞争力,更谈不上升职加薪了。

    随着咨询的深入才发现,原来,Linda有一个做医生的母亲,她的母亲在事业方面颇有追求,从Linda生下来到三岁左右,她的母亲就一直忙于复习备考。 

    Linda长大后听外婆念叨过,在Linda还是婴儿的时候,有次她在婴儿床上睡得正熟,附近有家酒店开业,霹雳巴拉的鞭炮声将Linda惊醒,她大哭起来,此时Linda的母亲手里正拿着书本,她听见孩子的哭声过去看了看,发现孩子既不是饿了也不是尿了,于是Linda母亲认为这孩子太难带了,便向Linda的外婆求助,让老人过来帮忙带段时间。

    就这样,Linda和她母亲建立关系的机会慢慢就错过了。

    现代客体关系理论学家克莱因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TA婴儿时期就形成了,因为婴儿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对成人情绪的感知力很强,他们通过感知成人情绪,从而做出反应或判断。

    在Linda的例子中,她被鞭炮声惊醒时的哭声是为了让母亲保护自己,没想到母亲不仅没有安抚自己,反而埋怨自己,这让小小的Linda很困惑,她察觉到了母亲的烦躁与愤怒,感觉害怕无比,后来又经过几次类似的互动之后,Linda开始有意无意回避与母亲建立关系了。

    于是,Linda的人格慢慢建立:她自卑、害怕被抛弃、渴求认同等等。

    长大后的Linda终于变成了母亲眼里乖巧懂事的模样,但没有人能听见她内心的孤独与绝望。

    折射到职场中,就表现出“拼命三郎”的工作状态,但内心对于和人相处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和害怕。

    三、要结束“颠沛流离”的职业生涯,不妨从“分化”开始

    在心理治疗领域,“分化”指的是一个情感上成熟的人,不仅应该能够在感情上和他人接近,而且要做到不被他人意见、批评与需求左右:这更像是一个细胞从原有细胞中分离出来,但依然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事实上,只有那些“分化”成功的人才可以真正“做自己:既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自由地思考并感受这个世界,又不用过度考虑他人的喜好和批评,更不用过分讨好或批评他人。

    1、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具有“目标指向性”的人。

    所谓“目标指向”,指的是一个人能够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且能确定什么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

    对很多困惑的职场人来说,他们可以给自己树立一个职业目标,这样就不太容易被外界评价左右。

    因为“目标导向”的反面是“关系导向”:缺乏目标导向的人往往把自己的自尊与满足感建立在他人身上,而真正胸怀志向的人,面对外界的指责谩骂甚至侮辱时,都能表现出谈定自若的气概。

    “目标导向”的典型代表有甘受胯下之辱的韩信:在他的心中,因为怀揣理想和目标,即便遭到他人恶意对待,也能忍辱负重。

    2、学会区分思考和感受。

    之所以面对他人指责或评价时倍感痛苦,就是因为我们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当做事实情况的真实反映。例如前文的阿华告诉我:“我觉得领导会解雇我。”但这句话并不是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一种想法。

    记住,“感觉”是关于自己的,“想法”是关于他人的。

    因此,从情感表达层面来说,阿华精准的表述应该是:“当领导对我不理不睬时,我感到自己要被遗弃了。”

    再比如前文的Linda,在他人指责自己时,她告诉我说:“我觉得他们都不接受我。”

    这依然是在表达想法。

    如果真要表达情感,应该是:“当别人不认可我的做法时,我感到自己被人狠狠地否定了。”

    3、接纳感受,分析想法。

    对于“感受”层面,试着去接纳。

    比如前文中的Linda下次遇到冲突可以这样对自己说:“我听到对方这样说感觉很难受,我允许自己难过。”

    对于想法层面,试着去分析。

    她可以选择在独处的时候分析:“对方平时说话就是这样吗?如果平时说话就是这样,我无须挂环,等TA平静下来我再去和TA沟通;如果平时不是这样,是不是我的做法让TA感觉到不舒服了?嗯,等明天找个机会和TA交换下想法,也许能打开这个结。”

    如此一来,Linda就能慢慢地走出之前的人际困扰,形成新的思维模式,进而改变行为。

    当你懂得区分思考与感受时你就不难明白,他人说什么做什么只是一种情境,而自己对于当下情境的解读才是让自己产生各种情绪的根源。

    如果你能学会并实践这两种方法,你渐渐就习得了从原生家庭“分化”的能力。

    唯有习得了“分化”的能力,我们才能真正找到自我,职业定位与发展才能具备坚实的根基,方能步步为营,过上我们想要的生活。

    正如罗纳德·理查森说的那样,我们的个性和情感都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家庭对我们产生了影响,但并不能让我们形成特定的信念与感受;这就意味着,我们同样可以改变自己的性格和感受。

    “你的人生永远不会辜负你的。那些转错的路,那些走错的路,那些流下的泪水,那些滴下的泪水,那些留下的伤痕,全都让你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朱学恒

    作者简介: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著有以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为素材的职场畅销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成为职业规划领域为数不多的咨询实战及个人发展实用书籍。2018年职业规划及工作方法干货类新书《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已在当当、亚马逊、京东等平台全面发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泽霈君:受教了
      • 时间为轴:理智和情感,不是同一回事。悲喜与得失,都应该冷静思考。

      本文标题:唯有分化的力量大过原生家庭的烙印,你才能掌控自己的职场命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zxt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