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如,我来给你讲个故事吧——”
夏天树荫下的秋千架,
秋天碧空里断线的风筝,
冬天雪地上重合了的脚印,
春天微风中飘扬的黑色长发,
都可能是一段漫长岁月的开头。
我们在故事里感受情节、体会情绪、遇见自己未知的期待,也在其中发现人生经验。
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领悟,正是故事在人类中广为流传的原因——人们总是将自己领会到的东西称为经验,而对他人的忠告,则默认设置了忽略操作。
所以,如果你想说服他们而不得要领——先讲个故事试试。
2
说起讲故事,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怎么讲一个能赚钱的目的型故事呢?
“好莱坞编剧教父”的罗伯特·麦基在《故事经济学》书说到,一个能赚钱的营销故事,不仅要是一个好故事,更要带着明确的商业目的和营销技巧。它需要满足冲突颠覆生活这个基本公式,同时,还要让消费者产生移情认同,用负能量击中消费者痛点,并且在故事的结尾留有余地,吸引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
一个完整的好故事应该是这样的:主人公平衡的生活被打破,他为了重新找回生活的平衡一次次努力,并且最终达成了目标,而且这个目标的意义,一定会超过他最初生活的意义。这就是麦基对于一个好故事的基本定义,冲突颠覆生活,有了这个核心,我们就找到了一个好故事的基础。
但是,仅仅是好故事还不够,我们还要把它升级成一个能赚钱的营销故事。具体怎么升级,麦基在书里给了很多技巧,我把这些技巧归纳成三个要领,分别是移情认同、负能量引导和不满足感。
首先是移情认同。移情认同的意思是,让观看故事的人把故事中的人物情感转移到自己身上,必须要让目标消费者意识到他和主角之间有共同之处,最好让消费者觉得故事里的角色和我是同一类人,所以他需要的东西,一定也是我需要的。
第二个要领,叫做负能量引导。我们一直都认为,好故事必须有正能量,但麦基认为,在故事营销上,再正面的故事也需要从负面的设定开始。这其实是一个广告业老生常谈的问题,那就是,哪里才是顾客的痛点?为了切入这个痛点,我们必须先利用负能量在消费者的心理堡垒上撕开一道口子。注意,这里的负能量,指的不是丑陋邪恶,而是那些还不够好、有些缺憾的东西。
第三个要领,叫做不满足感。我们一直都认为,故事的结尾必须要让人心满意足,否则就变成了挖坑,但麦基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营销故事就需要挖坑,消费者在故事的结尾一定不会得到满足,只有他们看完故事并且亲自购买了商品之后,才会得到满足。
3
电影《速成家庭》中的两夫妻,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不知道自己还怀不怀得上,但两人也没有特意去尝试,只是随便想了想,如果怀不上,领养也行啊。
影片从各个细节,描绘了夫妻俩整个领养过程遇到的麻烦和瓶颈 ,从一时兴起、接触、幻想破灭、崩溃、生气、后悔,再走到最后的温暖与和解。
虽然剧情俗套,却通过一些细微的处理让人无限感动。
这样一部电影,在美国放映的时候,电影院宣传海报旁边搭建了领养系统的宣传台,看完电影被触动的人,都跑去咨询,并尝试领养一个孩子。因为这部电影,很多孤儿,都有了自己的家庭。这部电影也成了一部大型的领养宣传片。
支配一个好故事的,从来都不是情节,而是催动情节发生的、人所共鸣的本性与愿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