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唐读书会读书想法
《我要快乐,不必正常》——一个边缘人未完成的自我救赎

《我要快乐,不必正常》——一个边缘人未完成的自我救赎

作者: 海上的橘子皮 | 来源:发表于2018-11-30 21:25 被阅读29次
    《我要快乐,不必正常》——一个边缘人未完成的自我救赎

    我母亲她曾对我说,宇宙是一个浩瀚的垃圾桶,我想了一会儿之后,问她桶盖是关着还是开着。

    “关着的”她说,“没人逃得了。”

    我就是没法活在一个合上盖子的浩瀚的垃圾桶里。

    读完整本书,冲口而出的一句话就是,我爱温特森。读的整个过程都极其快乐和满足,书中的句子让我颤栗,心酸,哭泣,感动,一遍遍地沉溺于这个故事,有种复杂的情绪流动于我和它之间。

    事实往往比虚构的故事痛苦,作者温特森的成名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是半自传体小说,而这本书是真正的温特森的故事。她剖开自己,把体内的婴儿放出来,在血淋淋的痛苦中寻找解脱。橘子里的主人公温特森形象更鲜明生活更幸福,至少作者安排了一个亦师亦母的朋友一直支持着她,而现实中温特森孤立无援,开着一辆破车,一个人跑到了牛津读书。十几岁的她身边没有过依靠,她和她的反抗精神度过了离开那个伤痕累累的家前的所有时光,命运让一个小孩独自承受这些重量太过残忍。


    这本书的开篇,成名的她在电话里质问温特森太太“你为什么不为我感到骄傲”,当我念出这个句子时泪水在眼里打转,大把的心酸郁结在心中。她离家时与温特森太太进行最后的对话,温特森太太问她“既然可以正常,你为什么要选择快乐?”每句话背后都是难以沟通的无力感。就像她自己说的,我不明白为什么简单的差异最终会导致最复杂的结局。这个错位的关系是命运的玩笑。曾听过一句话说,美是已经破碎却还没有崩开的花瓶,心碎是最好的艺术。深夜里,寒星在温特森点点碎碎的心上聚成一个星座。当这一切尘埃落定,故事我全部知晓,它很美,是件令人心碎的艺术品。可我和温特森一样不知道该对命运说什么,报以怎样的姿态,无力、感动还是其他感觉或者没有感觉。

    《我要快乐,不必正常》——一个边缘人未完成的自我救赎
    拉特洛太太说我们必须考虑别的选择,对我而言,没有别的选择。我对选择没兴趣,我只对牛津感兴趣。

    温特森在领养家庭里长大,温太太是崇尚悲观论的旧基督徒,温先生是疲于解决温饱问题的工人。温特森在书中从她生活的时代和地区展开描述,告诉读者她那时获得健全的爱的不可能。在这里有谁感到迷失和孤独?答案是所有人。

    她在一个神经质的处于崩溃边缘的家庭中长大,从小就学会反抗,了解忽视和贫穷,更知道“生活是打击你之前你得先打它”。我印象最深的第一个场景是焚书,温特森整齐地压在床底让床差点顶到天花板上的书全部在房子前的草地上化为灰烬,看着漫天的黑色的飞灰,我以为温特森会崩溃,可她说她第一次明白,刻到脑海中的才不会被夺走,于是她开始背书。让我无比感动和钦佩。第二个场景是她和海伦以失败告终的初恋。她一遍又一遍地说,吻我;她说对不起,我不行,不要再来找我。那次梦魇般的驱魔,三天三夜的折磨,混账神父的亲吻,死板母亲的伤害。温特森决定藏起爱,她试图抓紧爱的结果是所有人的背叛。最后一个场景是离家前的对峙,正常与快乐的选择,她选了快乐。我为她心碎,为她失落,想冲过去抱她,吻她,告诉她我爱她。

    可我不知道该怪谁,因为种种不过是命运。反观之,是每个错误造就了现在的温特森,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没有这些经历温特森不会是现在的温特森——优点缺点都暴露无遗的温特森。我想起一篇《人物》对秦海璐的采访,幼时她所有时间都在拼命练功,她不喜欢戏曲,只是想在比赛上向瞧不起她的老师证明自己。最后她赢了,赢了自尊却输了快乐,得到功成名就却失去了幸福童年。这中间的痛苦值得吗?有人会说她们得了便宜还卖乖。当事人都说不清的事,他人哪有资格评论。偶然的命运荒诞滑稽,令人无奈。最后呢,我们永远在寻找自洽。

    《我要快乐,不必正常》——一个边缘人未完成的自我救赎

    惩罚没有修正我的行为,倒是使我恨他们,不是一直都恨,而是无助的人心怀的仇恨,一种涨而又消的恨,逐渐成为我们关系的基础。一种由煤而生,像煤一样缓缓燃烧的恨,每当我再犯罪过,再受惩罚时,恨便再度煽起。

    人的适应力极强,怎样都能活。就算温太太把温特森关在门外一晚上,摧毁她仅有的几项爱好,也还是有快乐的回忆。温太太教了她复杂精妙的语言,一家人过圣诞的时候也很快乐,学点煤的时候烧焦的发丝都有快乐。每个家庭都会在时间中活下去。温太太用严肃无人性的基督教义压抑真实的自己,温先生是在一战和二战的缝隙中存活下来的无法长大就老去的小孩,温特森是只能得到残缺的爱以及猜疑不信任的女孩,这样一个没有人真正得到过爱的家庭也有回忆,有涨而又消的爱与恨。每个人都爱恨交织,深陷其中无法离开这段灰暗的回忆,直到死去。

    五十年后的今天,我已明白,寻获与丧失,遗忘与记忆,离去与归来从未停止。生命的全部即关乎再一次机会,我们有生之日,直到最后一刻,永远都有再一次机会。

    整本书还是关于爱与寻找的故事,永远有第二次机会。中场休息过后,温特森功成名就,前女友分手,养父母相继过世,她进入人生最黑暗最郁闷的一段时光。在她精神分裂,狂躁低沉的同时,往事又重新揭开。她踏上寻亲之旅,后半本书都透着浓浓的黑色幽默。如果在一个人小时候,爱不可靠,他就会以为爱的本质就是不可靠,小孩子不会抱怨,得到的爱就是确定的爱。温特森怀着破碎的心在单行道上走了好多年,以至于不相信她可以被爱。

    最后的真相是生母希望她在健康家庭中长大才送走了她,养母温太太因为抱错了女孩(本来有一个名叫保罗的乖男孩),才对她百般猜疑。一切都是命运滑稽的玩笑,可谁都笑不出来。温特森重新拥有了朋友,爱人,家人。她是有人要的,终于得到了稳固的爱,不必再自己抓紧爱这个损伤多于治愈毒品了。我为她感到幸运,还好结果不太坏。可这个玩笑太大了,温特森接受不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完全未知,故事也停在了这里。像一类寻亲的节目,泪水里家人相认既是高潮又是终点,再没有人追问后来,也没有人回答。真正的问题在于相认后的相处,几十年的疏离芥蒂一直都在,爆发的热情会烧死这段关系中的每一个人,无奈和自责会在相认后出现并持续很久。我觉得更应该关注这个问题,并不是找到亲人就可以感慨岁月静好,它恰恰是新故事的开始。

    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要一直相信爱,像鲑鱼一样逆流而上,不要感激命运,而是感激和善待勇敢反抗的自己。我不想找一个合理化的解释对待这个真实的故事,而是把它放在这里,人们本不必为命运的偶然解释什么,一个完美诠释的故事就不再有趣。

    整本书里温特森写了自己的经历,穿插着对那个年代的感悟,工人阶级,女权,新教旧教,一战二战混杂成一团的时代给被它困住的人烙下伤疤以及痛苦中的快乐。领养家庭下长大的人对生母,养母两边家庭的疏离感,即使在原生家庭下父母不健全人格也会导致爱的缺失,这些描写都令我心碎又无奈。人格缺陷与不幸福背后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现在这个时代在进步(这里说进步是大家认为我们在进步,因为历史原本是偶然,所谓意义都是人类自己赋予的),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失落,却有很多娱乐可供沉溺狂欢。渐渐地,我们越变越窄,越来越对除自己以外的事物毫无兴趣,觉得了解和自己无关的事就是浪费时间。

    生命是用来浪费的,还是要对历史与从别的时代走过的人抱有乐观的好奇心才有意思,才会发现世界多种多样的面貌,代沟也许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看到这种故事的美所享受到的满足是当下给不了我的。更深的说,对社会结构的认识和讨论,对少数人群的同情和重视,对历史的探索和解读,才会让我们变得更好,才会有更多人得到爱和幸福。



    我明白这些都只是生存的方法,但或许拒绝臣服,任何形式的拒绝,都能让足够的光与空气透进来,使我继续相信这个世界——逃离的梦想。

    最后我想说,我喜欢温特森那股子狂野劲和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希望可以做像她一样即使看清生命的本质,也勇敢地生活的人。无论何时都相信爱,不管被伤害了多少次也还有交托真心的勇气。

    我们总有第二次机会。

    《我要快乐,不必正常》——一个边缘人未完成的自我救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要快乐,不必正常》——一个边缘人未完成的自我救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afx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