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有关金融的书,虽说讲的是金融知识,但可读性也是很强的,而书中提到的一些中西方对比的观点,虽让我感到有点崇洋媚外的感觉,但仔细思考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首先,书中提到的“钱、资本、财富”的三者之间的关系,给我打开了新世界。三者的范围从小到大,三者之间也有着“距离”。这种距离就是说财富不一定是资本,不一定是钱,只有在一定情况下,三者才能相互转化,而转化的过程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这也是让一个国家变得更加富有的方法。举例来说,土地是一种财富,不一定是资本,更不一定是钱,只有在产权制度明晰的市场中才有可能进行转化。
另一个观点是中国的家庭关系和西方家庭关系差异很大。对于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孝道深入人心,而在作者看来,这种文化对金融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在中国社会,众所周知,养儿防老,从另一个角度看,子女即人格化的保险品、养老投资品,中国人讲究的人情世故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而这种不可度量的投资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而当我们接受这种投资的时候就会减少甚至抵制看得见的金融投资。在这些观点影响下,我们的投资理财的金融能力很弱,我们不注重金融上的对冲风险,而是去寻求建立我们的“关系网”只求自己患难时,朋友出手相助、亲人相互帮扶。我们的保险、养老还没有走出亲情友情的束缚。反观西方,有着完善的保险、养老等体系,很多财富得到资产化,证券业发展也很完善。在这种未来无忧的情况下(保险、养老的强大支持),让他们更敢于消费,而通过对未来收入的证券化,让他们当下的钱也很充足,虽然西方个个“负债累累”但不影响他们颐养天年,而另一方面,因为没有对家庭的投资,所以他们的家庭可能更多的是一个情感交流的场所,也更加纯粹。
而基于上面的观点,作者也看到中国金融的发展方兴未艾,能够金融化的东西还有很多,通过产权制度等能够将一大批的财富进行资产化,增加我们的财富,通过建立完善的金融交易架构、逐渐走出被严重资产化的家庭,更多的投入金融市场,对冲风险,通过对未来收入的量化,增加当下人民可消费的钱,进而刺激消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