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故事实用乐读创业社书评总集-131周
146《讲出一个精彩故事:获得“故事技能”的关键7步》(一周一本

146《讲出一个精彩故事:获得“故事技能”的关键7步》(一周一本

作者: Sting | 来源:发表于2018-01-15 19:51 被阅读484次
    作者:麦成辉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为什么讲故事比讲道理更能打动他人?

    我们生长在一个故事世界里,习惯用故事表述、说服、推销、接收和传播,除了某些专业人士需要学习讲故事,一般人学习讲故事也大有裨益。用故事手法表达道理、思想,阐释数据、理论,不管什么场合——学校、职场、家庭,无论什么身份——学生、职员还是家庭成员,都可以感染、影响别人,有时候,甚至可能为你赢得宝贵的一票!

    学会讲故事,一定会改变你的人生故事。

    学讲故事,不仅是学技巧,更是学思维。《讲出一个精彩故事》一书精炼出7个技巧——故事的意义,故事的蕴含的力量,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展现,叙事观点选择,叙事、场景、对白的运用以及如何有针对地练习。让你准确掌握故事的意义、讲故事的技巧以及如何精进自己的故事。你的创造力引领着故事的发展方向,同时讲好一个故事也影响着你的现实生活。

    第一课 为什么要学习讲故事

    ◎为什么我们喜欢听故事?

    因为我们都生活在无数的故事叙述里面,人类理解周遭世界的能力其实受到很大限制,而我们在零碎、含糊、不确定的认识当中,又必须拼凑出事物的因果逻辑,使一切看起来都能够解释,否则我们的世界便不能有效运作。

    有时候,对于一些我们暂时无从掌握拿捏的事情,我们必须运用想象力去补白,运用我们的创造力去填满所有因果关系,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听故事和讲故事的高手,同时熟悉故事的基本法则,喜欢从事物的变迁入手理解事物、形容事物、传播事物。

    每个故事都好像一条理解世界的路径,帮助我们脱离迷惘状态,满足我们的好奇心,给我们一些生活建议。 

    故事,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叙述方法,通过运用人物及事情的各种变迁传递一些情感、概念或信念,可以变成内涵丰富的生活象征,“讲故事”可以表述的内涵,往往超过了逻辑语言可以解释的各种概念及符号。 

    而事实上,我们生活中已经不知不觉被“讲故事”深深影响着,有时候也运用了“讲故事”的技术去表述事理,只是在习惯当中很少自觉。 

    学习成语“塞翁失马”和“浪子回头”时,若不知道这些典故,怎么会运用呢?教育界习惯用讲故事去帮助学生理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习内容像“病毒”一样粘住学生的脑袋。

    在商业上,广告界对故事手段的运用,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翻滚着。例如: 

    香水:约会成功的故事 

    白米:家庭和睦的故事 

    保险:渡过难关的故事 

    啤酒:都市奇遇的故事 

    这种打动人心的方式大家都知道,偏偏还是有很多人接受,那是因为他们在故事里找到了乐趣,代入了那些浪漫的情境里去。 

    至于政客,当然就更习惯运用讲故事的技巧了,除了推销自己、使自己的观点以浅显的方式如病毒一般向群众散播之外,他们特别善于按照受众的内心需求帮助他们完成想象中的故事。

    例如当社会混乱无序时,就会容易产生个人崇拜,因为大家在无助之下会渴望出现一个封建家长式的“明君”,交给他管好便是。个人崇拜的产生,首先是得创造这个人并非普通人的故事,把他的脑力、体力、才华及理想各方面都塑造得高人一等,离现实越远,越方便完成故事。

    说到电影界,就像梦工场所说,网络新生代忍受沉闷的耐性不会超过一分钟,所以你可以发现,现在的电影、电视剧节奏有多快。人物千奇百怪,情节曲折离奇,却又需要串联得言之成理,令观众投入、认同,编剧编故事的能力应该是历史新高。而事实上,在编剧过程中,常常需要预测目标观众的反应,甚至在电影公映之前举行业内试映,然后根据观众的反应补拍一些情节。所以目前很多有关“讲故事”的书籍和理论都来自美国好莱坞的编剧高手。然而,电影讲故事的方式倾向于激起观众的实时反应,电影是娱乐事业,唤起霎时冲突便算成功。

    教育性的故事却可能影响一个人一辈子,政界的故事更可能流传几千年。 

    心理学家运用讲故事的技术,也非常神奇。我曾经参加一个为期七天的“家庭治疗训练营”,看到心理学家示范怎样重塑心理病人的创伤心态,包括由别人扮演她童年的亲友。其中扮演伤害过她的叔叔的那个人,温和地对她说对不起;扮演她父母亲的,向她诚恳道歉,而她也逐一原谅他们。改变了自己心中的故事后,她竟然有一种重生的感觉。

    而事实上,当我们每次自我反省的时候,都是想重塑自己的故事,一旦改变过去,也会同时改变现在。

    ◎得到出乎意料的好处

    大家几乎都知道会讲故事的人在社会上会拥有更多优势,个人世界也可能更加有趣。然而,大部分人还是有一些不正确的想法,认为讲故事的能力“是天分而已,学不来”“花言巧语没有什么意思”“又不是想做编剧”“太难了”,等等。

    讲故事的能力是能够学习、训练和改进的,因为现在已经有一个学习讲故事的知识系统。 我们生活在一个故事的世界里,大家习惯用故事去表述、游说、推销、接收和传播,除了影视界和教育界这些专业人士需要学习讲故事,一般人学习讲故事也肯定很有裨益。我们如何知道什么是虚构与谎言?如何一眼看出品位的高低?如何在平淡生活中添加乐趣?

    当然,我们很快会在工作上、社会关系上,因为学会讲故事而得到出乎意料的好处。

    学会讲故事,一定会改变你的人生故事。所谓明理,很多时候,不外明白故事是如何说起而已。

    第二课 故事是什么?

    故事的意义,就是将片段的事物和人情的变化串联起来,以一种特殊的因果关系呈现。

    讲故事本身,是一种对世事的叙述、一种理解世界的视角,叙事者背后蕴含的情感因此常常是一种重要力量,引领故事的发展方向。

    ◎一个看到人生无限可能性的窗口

    故事是一个窗口,可以让我们看到人生的无限可能性。在理性分析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曾国藩,是中国清代历史转折时期有极大影响力的儒将巨人。关于他的天资,流传着一个故事。 一个晚上,曾国藩正挑灯夜读,专心读书的他并没有发现一个小偷躲在窗边,正打算等到曾国藩掩卷灭灯睡觉后出来偷东西。

    一个晚上,曾国藩正挑灯夜读,专心读书的他并没有发现一个小偷躲在窗边,正打算等到曾国藩掩卷灭灯睡觉后出来偷东西。 这个小偷没想到,苦学的曾国藩居然拿着同一篇文章一遍一遍地背诵,却怎样也记不牢。 小偷一直等着,曾国藩重复又重复地背诵,一点也不着急,也看不出有他有丝毫要停下来的意思。 小偷等啊等,都快睡着了,曾国藩却还没能把文章背诵出来,又不肯去睡觉,小偷终于按捺不住,破窗而入,喝骂曾国藩:“这样的一篇文章也要读这么久吗?!” 小偷一手抓起那篇文章,当着曾国藩的面只看了一遍就大声背诵出来。然后,这个小偷很不屑地嘲笑曾国藩:“你这个笨蛋,注定难成大器!”说完,小偷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 

    曾国藩从不以天资不够聪颖为耻,他的名言是:“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故事中的小偷虽然天资过人,人生成就却跟曾国藩有天壤之别。

    要成就上面这个小故事,通常需要以下几个“必须”:必须要有讲故事的人。那是“我”。“我”又从别的书里看过之后改写。 必须要有值得变成故事的题材。曾国藩的逸事很有趣,也很有教育性。 必须要有故事的技巧发挥。这个故事短短三百多字,里面有丰富情节,也鲜活地点出了人物性格。 必须要有故事的信息。要不然“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就不够清楚。

    好听的故事,常常包含一些令人动容的转折:意想不到的人物,遇上意想不到的事,表现出意想不到的行为,也让受众产生意想不到的情绪经验。

    ◎一种理解世界的视角

    今天的影视和游戏行业喜欢采用急速的节奏和曲折的情节,运用高技巧和高效率的方法交代故事。这种把各种变化串联起来的能力就是叙述能力。 

    我们如何理解万事万物?最高境界当然是心领神会;普遍的理解方法则是如何叙述就是如何理解。若说世事无穷无尽,又在无时无刻不停变化,我们如何整理出头绪?如何表达?如何沟通各自的理解呢? 故事的意义,就是将片段的事物和人情的变化串联起来,以一种特殊的因果关系呈现。

    讲故事本身,是一种对世事的叙述、一种理解世界的视角,叙事者背后蕴含的情感因此常常是一种重要力量,引领故事的发展方向。 

    故事情节的发展就好像一个导引方向,假若将一个故事比作一个万象呈现的花园,讲故事者便是打开这扇窗子的人,故事的情节等就如路径,先后因果关系有没有散乱或者相悖呢?主要人物角色就是导游,有没有足够的魅力和亲和力,让你愿意专注投入聆听呢?故事的题材及细节相当于花园内的摆设和各类花木建筑,有没有相当的细致度和惊喜让你回味?

    ◎一种世间的可能性

    由于感官能力的限制,人类不可能对知觉的事物完全了解,对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就更不可能全然了解,所以每一个叙述必然需要一些想象力去补白知觉的不足。 假设故事分成两种:虚构的和非虚构的;所谓非虚构的,必然也有虚构成分。

    例如用一万字讲述一个“美国的故事”,如果你先描述美国的地理环境、人口数据、社会现况等等,虽然有参考价值,但远不如一个用事物演变做脉络的故事形式。

    你可以:

    1.从清教徒搭乘“五月花号”到达美国东岸开始,

    2.从19世纪南北战争开始,或者从21世纪金融危机开始。

    这样美国才会形象起来,你不可能用一万字告诉人家美国的全部,一亿字也不可能,耗尽你一生也不可能,但是,你可以用一万字帮助别人很快了解美国是怎么一回事,这就是叙述的威力。

    假若你用一万字写一篇虚构的“美国的故事”,那几乎完全自由,可以用任何地点、人物、事件完成叙述,故事可以在美国,可以在过去的越南,可以在虚构的未来外层空间,可以表达你任何的意念和感情,因为你在营造一个虚拟的真实,创造一个本来不存在的小世界。 

    ◎一种状态的转变

    讲故事的人常常运用“变化”这个基本概念去掌握故事的发展进程和情感脉络。

    什么叫作变化呢?

    简单来说,就是从一个状态转变到另一个状态,譬如蝴蝶从虫卵、毛虫、茧蛹,最后蜕变为一只展翅飞舞的蝴蝶。事实上,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只是,在成形之前大家没有发现,也不会注意。所以,吸引注意力的一个重要方式,便是变化,变化的结果越是出人意表,越能够引起刺激、有趣、惊讶等情绪,变化的事情越贴近生活,也越容易引起共鸣、代入、感动和激励等情绪。 

    故事的内容,常常是一连串的各种变化,由各种变化本身带动受众的感受和反应,所以,故事里面的世界通常是由变化去理解事物,跟我们日常生活非常不一样。一般人都生活在比较固定的模式里面,偶尔遭遇变化,不久又会进入另外一种固定生活模式。处于固定生活模式的人,通常只会专注于日常生活,对于世界每时每刻正在变化的事实缺乏敏感度,直到身边的事物产生了形态上的明显变化才会注意。重大的变化,感觉上便是一个新转折。

    ◎讲故事的人和故事本身存在着神秘魅力

    一个精彩的故事是如何产生的?它的起点在哪里? 

    小说家、电影导演、画家等艺术工作者,有时候非常单纯,可能为了呈现一个画面,或者是某个情节、一个人物,或者一个主题,便由此出发,逐渐完成一个故事,这种灵感开端,比比皆是。

    至于游说性或教育性的故事,则通常围绕一个具体主题。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故事的核心本质是: “故事中的连串事件变迁,使得故事人物内心有了很不一般的变化,由此启动听故事者的各种情绪起伏。” 一些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故事中的人物因而产生意想不到的内心变化,最后产生一个意想不到的故事结果——这就是讲故事的人最常使用的手法,也正是故事的最大魅力所在。

    然而,最初讲故事的动机和动力并不一定跟故事的最终版本完全呼应,故事内容的创意往往是一个故事的灵魂,很多时候是先想到一个好故事,才决定自己想要传达什么信息。

    所以,大部分艺术工作者都搜索枯肠寻觅好故事。什么是好故事?简单来说就是: 有创意,会令听故事者心神一亮的故事。 很多时候,创意来自一种特殊的灵感,一旦捕捉到一个很有感觉的片段,便可以逐渐丰富,使得一个好故事成形。 

    那又该如何捕捉这些很有感觉的片段? 我们首先必须锻炼自己的触觉。每天发生多少世界大事、眼前小事,为什么有些事我们会注意、会感动,有些事却又让它们白白流走呢? 事实上,人类对事物的触感可以很敏锐、很丰富,也可以很迟钝、很贫乏。天分和生活经验固然重要,一个人是否拥有活泼的灵魂和好奇心,才是最重要的。

    世间各种学问不外是人类对于宇宙的各种有系统的叙述,人类之于宇宙何等渺小?还附带着各种感官限制。人类基本上没有能力为无垠宇宙做出完整描述,所以,人类叙述事物这件事本身从来就允许全方位的革命性,也有无限可能发展的深度。讲故事的人和故事本身的神秘魅力,便是用独特的人物事理关系,触动人们内心一些难以完整描述又真实存在的生活感觉。

    ◎扣紧主题,才可以扣紧听故事的人的心

    精彩的故事往往并非纯粹煽情和空想,它里面肯定有令人信服的因果关系,以及跟世界运行法则相应的信息传递。我们要讲故事前,先把主题信息弄清楚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往往可以成为故事的发展方向和选材导引,使得故事紧凑有力。 

    故事的主题不妨处理得比较有活力,否则,故事的叙述会因为受到缚束而变得拘谨。欠缺活力的另一个极端则是忽视了主题,这么一来,情节和人物性格就会变得松散凌乱,令人难以跟上。

    讲故事本身就是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有动机和目的,讲故事本身是一种高技巧的叙述,背后的动机和信息必须清晰明显,而非零零碎碎的事件堆砌。 当然,有时候也可以这样说:“我没有想怎样,只是觉得想把故事说出来。” 这样其实也有分享的动机。

    为什么这个故事值得分享呢?因为故事带来的信息有着需要知道的价值。对故事内含信息的有效处理,往往又会令故事叙述本身更精练,也更有活力。 处理不同类型的故事,我们必须运用不同的技巧去对待想要表达的信息。 例如新闻故事,动机是报道事实,所以必须尊重新闻事件本身所包含的社会信息,过度注入主观思维未必应该。

    寓言故事则相反,寓言故事对某些人生处境往往有强烈的教育动机,假如故事带出来的信息不清楚,那就无法达到教育和启发的目的。 相反,小说、戏剧和电影毕竟是艺术,太着重故事的动机和想要表达的信息,就很可能沦为教条式的东西,变得呆板沉闷。 扣紧主题,往往又可以帮助扣紧听故事的人的心。

    ◎讲故事,就是展现自己的想象,感染启发听故事的人

    “讲故事”的学习,便是提供一些路径,让有心人进入人类事理因果的核心关系,从而逐渐掌握呈现技巧,展示自己丰富的感觉及想象,并且达到传递出此份感想之目的。 对事物产生感觉,人们才会产生感动、爱憎等各种情绪和理智上的启悟。

    “讲故事”理论因此需要从很多方面,例如故事人物设定、情节发展、叙事观点、对白设计、信息等等提供一些基础脉络,让学习“讲故事”者有一个练习范本,逐渐掌握个人如何启动感觉、开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独特方法。 

    第三课 如何塑造人物?

    ◎孙悟空和唐三藏,你能记住谁?

    《三国演义》里面,乱世之中,群雄并起,诸葛亮却一心臣服于刘备,为什么后世欣赏诸葛亮的人多,提起刘备的人少? 忠诚又聪明的人,历史上太多了,很多还死得很惨,更没有人记得。

    那是否因为诸葛亮个人的人格魅力?

    《西游记》里面,唐三藏抱负超凡,坚毅刻苦,学问精湛,孙悟空虽然天赋异禀,勇武仗义,但遇上挫折就会马上想到开小差,有些时候更可说心狠手辣,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孙悟空,唐三藏做过什么都不容易记得? 孙悟空是否比较容易使人代入? 故事都是通过各种角色,尤其是主角的遭遇,去展开故事情节,如何叙述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发展,是讲故事的重要技术。 一个人最了解的人是谁?可能是自己吧。人每天为了自己的事情左右思量,可是,讲述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有那么容易吗?

    ◎故事展开有赖于人物塑造

    当我们讲故事的时候,绝大部分状况都需要展现人性,而且还得表现出很了解故事人物的个性和经历的样子。

    我们在这种了解与不了解的夹缝中,如何在故事中展现人性的精彩片段,从而令听故事的人得到满意的经验?又如何让故事中的人物成为我们展现故事的媒介和利器呢? 

    由于叙述的篇幅所限,故事人物都是以精练、糅合,甚至改造过的面貌出现,因此,故事里的人物跟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人多少会有不同,他们倾向于个性鲜明、行为果断、转变能力很强、处事反应也比较戏剧化。 

    这样的人物处理方式才容易辨识、认同和投入。 很多认识多年的亲友,个性如何你还说不清楚,为什么你花十分钟听完一个小故事、用两小时看完一部电影、用一天看完一本小说,你就觉得明白了里面的人物性格,有些还可以津津乐道,偶然会想起、提起?

    如何让故事中的人物得到受众辨识、认同和投入?甚至被他们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为他们的堕落、沉沦深深叹息,为他们的悲喜遭遇落泪或者欢笑?

    首先,角色必须鲜明,不然大家就感受不到。角色没有辨识出来,又如何投入故事?角色鲜明也需要很多层次,你看《三国演义》如何写诸葛亮: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这是一个太酷的人物了吧?想要跟其他角色混淆也不容易。

    可是,你看《伊索寓言》如何形容主角狐狸: 一只狐狸想要把长在葡萄藤上的一串葡萄摘下来,但它试了很多次都摘不到,于是只好离开,并怨恨地说:“那一串葡萄是酸的!一点也不好吃!我才不希望吃到呢!” 狐狸就是狐狸,没有跟你说狐狸是怎样的一种动物,也没有形容这是一只长相和性格有什么特征的狐狸,角色却同样十分鲜明。

    《三国演义》是一部气势磅礴、人物众多的大戏,里面杰出人士多、献策谋士多,若是不把主角诸葛亮说得神气活现,就很容易被其他角色淹没,主角含糊,整个故事就会失去聚焦力。

    在《狐狸和葡萄》这个寓言里,角色只有一个,也能够预期大众对狐狸都没有什么好印象,那已经足够了,其余的,交给读者去想象更好。 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角色的描述如何才能恰到好处,既令人有鲜明的印象,又不失想象的空间?”

    很多童书故事的角色就交代得非常简洁,例如: 小强回到家中,妹妹便问他:你怎么可以丢下你的朋友不管? 不多一言,就“妹妹”两个字,她什么长相、兄妹关系如何、家庭教育怎样、妹妹是否认识小强的朋友,几乎都没有交代,为什么呢?因为儿童的心思比较单纯,想象力比较丰富,没有必要每件事都说得那么细致,这样他们更加可以瞬间领略故事的整体意涵。过度描述一个角色,不但会令人厌烦,也会对故事产生投入障碍。

    ◎人物性格需要冲击与变奏

    传统戏剧理论常常强调故事角色的“平面化”和“立体化”的分别。一般来说,即认为所有角色都得性格鲜明,但是为了避免变成一个“脸谱化”的单调故事,我们得让主角比其他人更突出、更立体,使得他或者她的整体性格表现出来。人有光明面和黑暗面,同时呈现,角色性格才得以饱满,主角与众不同,受众自然会聚焦在主角身上。

    可是,假若一味跟从这个理论,处理人性的时候也会容易流于机械化。 在今天,描写故事人物的方式往往倾向于首先适度地点出所有角色的鲜明个性,然后随着情节推进展现他们的内在矛盾性和复杂性,借此逐渐加深主角的人格魅力。 

    虚构故事里面的人物,因为经过浓缩提炼,所以常常具备以下几项特质:一、性格鲜明;二、反应敏锐;三、行为举止出人意表;四、性格转换迅速。 这些特质有别于大部分人处事含糊、知觉缓慢、固定重复、怯于冒险等性格,这样自然增加了故事中人物的趣味性和人格魅力。

    所以,一开始听一个故事,也会无形中有一个“主角会遇上大事”的潜在认知,这个认知的后果,常常就是主角展现出跟起初面貌不一样的变奏,可能变成大英雄,可能堕落邪恶,也可能最终领悟人生。 有一点要记住,就是故事人物最终必然会经历性格上的冲击与变奏,这样大家才会更加明白。假如每个角色不能得到鲜明的描述,当故事情节出现变奏,故事人物产生性格变化的时候,听故事的人如何跟得上呢?可能会觉得突兀和一头雾水,思绪因而离开了故事。

    ◎从天真者到魔法师的六种人格进程

    如何掌握人物的人格变奏呢?

    这当然需要智慧,必须对人性有相当的理解,而同时拥有艺术性的表现技巧。 这几百年来,心理学家对人性的内在和变奏有很深入的探索。大师级人物弗洛伊德、荣格、罗洛·梅、阿德勒等,其探索方向及研究结果很有参考价值。当代学者当中,我觉得美国学者皮尔森(Carol S.Pearson)在《内在英雄》(The Hero Within)一书里提出的六种人格发展原型对学习讲故事的人会很有启发。 六种人格发展进程是这样形容的:

    1)天真者(Innocent):内心单纯地相信世间的正义和美善。

    2)孤儿(Orphan):可以说是天真者受挫之后的状态,内心被世间的黑暗面笼罩着。

    3)流浪者(Wanderer):处于一种矛盾心态,未能解脱之下,茫然寻觅,探索周围。

    4)战士(Warrior):找到自己的奋斗方向,努力前进。

    5)殉道者(Martyr):为了完成更高阶段的目标,不惜牺牲个人的喜恶和当初最珍惜的东西,甚至生命。

    6)魔法师(Magician):掌握了改变现实、超越常人的能力。

    我们看看下面这个故事,试试用六种人格进展过程,套入参考一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迈克刚刚从军中退役回家,满怀正义感,打算跟当教师的女友结婚,从此安稳过日子。但是,这好像很不容易,迈克的父亲维托,正是当时纽约五大黑帮家族之首。果然,迈克回家不久,维托就因为拒绝涉足毒品买卖被毒枭索拉索暗杀。维托被送到医院急救,迈克赶赴探望,竟然发觉所有保镖都被遣走,而敌对的杀手却赶至,幸好迈克设计吓走杀手。岂知纽约警长很快出现,企图驱赶迈克,迈克为了救父,不肯离开,并痛斥他:“你收了多少钱?”换来的是被警长当场痛殴。长兄逊尼及时率众而来,才得以解围。

    迈克为解家族之危,假装求和,约毒枭索拉索和纽约警长见面,实则设局,出其不意,亲手杀了他们。 之后迈克逃到父亲的老家意大利西西里避风头,受到严密保护,终日百无聊赖,直至他邂逅了当地一个清纯美女,两个人很快成婚。 可惜好景不长,纽约黑帮互相激烈厮杀,迈克的父亲维托虽然逐渐恢复健康,长兄逊尼却被设局乱枪扫射而死。远在西西里的迈克也不能幸免,敌人买通他的贴身保镖,在他车里装上炸弹,企图炸死迈克,他美丽的妻子竟然意外地成了替死鬼。

    老教父维托决定让出部分利益给其他家族以换取迈克回美国的家,于是迈克在心灰意冷之际,回来接手家族事业,并且迎娶了原来的女友。 老教父离世之前,叮嘱迈克:“谁提出谈判,谁就是叛徒。”维托相信长子逊尼的死极有可能是另一黑手党家族所为,他们也一直对迈克虎视眈眈。维托的葬礼上,五大家族都露面了,迈克的一个重要心腹这时果然提出了会面建议。

    迈克继承了教父的位子,假装中计,在妹妹儿子的宗教洗礼仪式进行时,安排杀手同时清除五大家族中的所有重要敌人。 随后,迈克清除了内奸,包括他的妹夫。迈克首先诱骗他,劝他坦白从宽,等他承认了曾经与敌人串通杀害逊尼后,迈克下令手下缢死他。 迈克走向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人生。 故事来自电影《教父》第一集。这部电影算是经典中的经典,很多人都认为是电影史上最好看的电影,故事的内容、情节、人物塑造都很突出,当然也成为很多电影人的灵感源头。 这个故事,很容易套入“六种人格原型进程”去解释和理解,简直是完美示范。

    ◎冲突不止,故事不熄

    我们说过,“故事的内容,常常是一连串的各种变化,由各种变化本身,带动受众的感受和反应,所以,故事里面的世界,通常是由变化去理解事物”。为什么呢?因为人生本来就处于不停的变化当中。这个也是“没有冲突,就没有故事”的原因。因为每个人只要生存于世就离不开需求,未能满足的需求便称为欲望。人类的喜乐、悲哀、恐惧、愤怒、贪婪,种种矛盾挣扎,莫不可以归纳到需求与欲望是否得到满足的状态。 

    人的内心可以说存在着无休止的需求,每个不同人生阶段,时空、位置、坐标改变了,欲望与需求也会跟着改变。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因为遗传因子、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特殊际遇等不同的因素,经过社会化、个体化的历程,使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特殊性和欲望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人类世界也根本离不开“欲望与冲突”的呈现。

    人类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欲望未能满足的状态,欲望本身还会随着处境转变,不断变化,甚至不停膨胀,人与人之间,也因为争取满足欲望的过程发生竞争、矛盾和冲突,这似乎是人类的宿命。 每个人的内在已经如此充满着冲突和矛盾,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数不胜数自是必然的事。 

    因此,讲故事的人的眼界和内在涵养,应该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把人看得更加有深度和广度,那就是一定要看到: 无论人性内在、人和人之间存在着多少不同、矛盾和冲突,一种希望走向互相联结、达到和谐的内在力量却也在同时运行,唯其如此,人类的故事才更有趣,也更有价值。否则,人类早就分崩离析,变成像花豹一样优雅而孤僻的独居动物。人性内在其实存在着多面性,深不可测、暧昧不明、变幻莫测、矛盾纠结、渴求不息,却又在深处互相联系。

    故事叙述力量的呈现就是把这种特殊面貌概括勾勒,带给听故事者心灵触动,从而产生日常生活中所缺乏的鲜活感觉。 讲故事的人、故事中的人物和听故事的人,他们三者之间常常可以借着故事里的冲突和矛盾,构成一种奇妙的深层联系。人性的深层样貌会因为遭遇激烈的冲突浮现出来,这正是最容易让听众产生好奇心及同理心的要点。 人性的矛盾和冲突既然永不止息,故事发生的动力,也就同样永不止息。

    第四课 展现情节的力量

    ◎富有节奏感的情节

    情节,便是开展故事的路径。 故事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如何展现?怎样令故事中的人物发生内心变化?如何由故事开头,层层相扣,抓住听众的注意力,然后给出一个合理和精彩的结局? 大家可以留意一下,前面提到的几个小故事:《曾国藩与小偷》《狐狸与葡萄》,短短几十字到几百字,情节都很扎实,而且经过用心铺排。

    理论上,故事里面的人物和情节都应该是独特的最佳组合:这样的人,遇上这样的事情,才会这样反应;这样的事情发生,才会令这样的人将情节带去这个方向。 气势磅礴的大电影像《指环王》,加起来几乎要看上十个小时,故事必须很丰富,人物和情节也需要高技巧的处理。

    一般小故事,人物和情节的组合只能单线处理,比较长的故事,生态需要更丰富,众多人物与情节会多线发展、交叉互动,展现各种矛盾冲突,从而营造故事的张力。 情节的设计需要一条核心主线,核心主线通常跟着故事主角展开,充分表现出故事的主题和信息。情节的铺陈也得紧紧带领着听众的思绪。 故事的情节其实就像在宇宙无限空间中勾画出一组星系,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坐标不同,但默默演绎着同一个隐喻。

    故事情节的推展,也有着一种比较精练的戏剧性节奏,有别于日常生活杂乱并陈的真相;故事的推展,常常也需要有一种既扣紧听众注意力,又出人意料的推展节奏。

    ◎必备的五个情节阶段

    英国作家克里斯托弗·布克(Christopher Booker)在《七个基本情节》(The Seven Basic Plots)一书里,对故事提出了一种五段式情节进展结构,很有参考价值,这里介绍一下。

     一、Anticipation Stage(期待阶段),初步介绍人物、背景、矛盾冲突的发生。 

    二、Dream Stage(幻象阶段),事情进展顺利,好像都可以解决,其实只是幻象。 

    三、Frustration Stage(受挫阶段),正面看到真正的大险阻,前一阶段的幻象破灭。

    四、Nightmare Stage(噩梦阶段),故事进入高潮,一切逐渐又看似绝望。

    五、Resolution(决定性结局),故事中的英雄克服险阻,通常是同时克服了个人内心的弱点或困扰。 

    一、怎样运用“五段式情节进展”?

    二、生硬套用,是否反而会扼杀故事的创意?

    ◎学会简化,不强行使用技巧

    故事是人生的隐喻,每个精彩故事都蕴含丰富的内在生态,直线式的“五段式情节进展”,只能算是一种粗糙的技巧,然而,这个技巧对于学习者无疑深具启发性,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引领听众注意力和兴趣的基本概念,示范了如何不断产生有衔接的冲突矛盾,保持故事张力,甚至令张力持续加大。 普通的小故事,常常只包含三段情节进展: 名人故事:某某从小生活艰难困苦——经过不懈努力和付出——终于有所成就。 爱情故事:两个人本来有不同的个性——经历各种考验——白首偕老。 国家故事:人民本来像一堆松散的沙子——共同面对危机——建设取得成效,继续向前。 励志故事:面对貌似无法解决的难题——不同凡响的正能量心态——超越普通人的成就。

    悲剧故事:看似幸福的状态——碰上不可逆转的苦难——所有努力成空。 这种三段式故事进展结构跟中国传统文章四段式“起、承、转、合”有相似之处,现代人习惯极速节奏,不耐烦故事开端的过度铺陈,所以若将“起、承”压缩到一段“开端”,那开端——转折——结局便是三段式了。

     五段式的情节进展就比三段式精彩多了。 比如一个故事大纲是这样的: 第一段:新手老师碰上顽劣的学生; 第二段:新手老师有秘密武器; 第三段:所有学生得益。 作为一般现实小故事,这个故事已经有足够的情节、足够的转折、足够的信息、足够的余韵。

    可是,假若我们希望这个故事更具戏剧性,传递更丰富的信息和感情,原来的故事就显得单薄了些。 我们试试用五段式情节进展来改编这个故事。 第一段:个性消极的老师辞职,新来的老师接手了这群顽皮的学生。 第二段:新手老师利用讲故事的方法控制课堂的秩序,顽皮的学生们成绩进步,老师受到表扬。 第三段:新手老师受到鼓励,进一步提议学校举办音乐剧比赛,谁知却引起其他老师的嫉妒。音乐老师设下陷阱让新手老师的学生严重违反了校规。学生被陷害,变得更叛逆,又开始常常捣乱,她的课堂秩序恢复混乱。 第四段:学校要将一个犯规最严重的学生停学,新手老师拯救不了,只好递上辞呈,并打算以后不再当老师。 第五段:学校召回上一任老师,原来她是校长的表亲,然而,在跟这位新手老师交接期间,她被她的真诚深深感动,并且鼓励她继续努力,宁可自己失去职位。新手老师因此重新振作,校长也检讨自己,给予犯错学生一个机会。

    大家应该很容易感觉到故事由三段式发展到五段式的丰富变化,它并不单单是一种机械式的直线增强,也同时做到整体故事生态的丰富。 

    要是我们将“五段式情节进展”套用到矛盾和冲突更清晰的侦探故事、历险故事中,那就轻而易举。例如: 

    第一阶段:命案发生,侦探介入,发现五个嫌疑人; 

    第二阶段:侦探循着特殊线索,在五个人之中找出嫌疑最大的一个人; 

    第三阶段:嫌疑最大的人畏罪自杀,大家都觉得可以结案了,只有侦探内心深处非常不安,总觉得有更大内情,这时候,剩下的四个嫌疑人中的一人突然受到袭击,于是侦探知道案件里面有更多秘密;

    第四阶段:四个嫌疑人逐一受到生命威胁,侦探为了保护其他嫌疑人也差点被杀,最后,其中一个人临死前告诉了他一个令人震惊的秘密…… 

    第五阶段:侦探设计让真凶现形,真凶原来是和侦探一起办案的同僚(或是上司),其中牵涉一个犯罪集团,同僚(或是上司)是首脑。 

    我们必须明白一个故事里每一个重大的环节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例如上面这个侦探故事,假若第一阶段铺陈混乱、主角缺乏魅力、命案没有悬念,到第二阶段就好像破了案,听众不会松一口气,也不会认同主角。要是第二阶段表现不出主角的能力和毅力,听众会很容易分散注意力。

    那么,到了第三阶段,听众就很难对主角的挫败生起同理心,对悬念也不会感兴趣。第四阶段是整个故事的高潮,危机更大,听众的情绪更高涨,假若前面三个阶段的故事没有讲好,听众早就巴不得故事快点完结,这个阶段反而变得沉闷。第五阶段的结局,只要设计精妙,自然会在听众心中留下深深的余韵,反之,若结局不合理,最后这一败笔会拖垮整个故事。

    所以,不管故事有多少重大的阶段和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掌握好。有些故事的结构很简单,却还是可以感动听众,听众会被故事一直牵引着,心情起伏。有些故事,浑然天成,不需要运用任何推展情节的技巧,硬是要使用技巧,只会窒息了故事。 

    真实人生的多面性远比故事情节复杂得多,但是,转述的时候,往往需要用技巧去简化整理,“五段式情节进展”便是很好的工具。 对于结构宏大的创作故事,“五段式情节进展”就仅具参考意义,创作本身是重新组织,或是打破一些常规,没有必要生硬地套用公式。事实上,“五段式情节进展”也可能不足以表达众多复杂矛盾的情绪转换。

    ◎纸上谈兵的,只能做评论者

    英国作家克里斯托弗·布克在《七个基本情节》一书里,有一种有趣见解,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故事都离不开七个基本情节,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一、Overcoming the monster(战胜恶魔):面对一种极度危险、具毁灭性的恶魔,历尽险阻,最终战胜。 

    二、Rags to riches(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凭着努力和幸运,摆脱贫困,梦想成真。 

    三、The quest(探索旅程):为了一个类似于寻找宝藏的目标,一帮人因为不同的理由组织起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另外一帮跟他们目标不同的反面人物,让寻宝过程变得更困难。当一切看似陷入绝境,全靠英雄人物发挥能力和创意,排除万难,完成目标。 

    四、Voyage and return(远离与回归):英雄人物为着崇高目标离家远游,途中遭遇重重险境和诱惑,最终通过考验,回家的时候,对人生已经有更深刻的体悟。

    五、Comedy(喜剧):故事中的人因为误会或者错失机会,遇到危机,后来克服了性格缺陷,达到美满结局。 

    六、Tragedy(悲剧):故事中的人虽然拥有人性中一些美好的特质,却因为性格上的缺陷,或者环境的不幸因素,无论怎样努力都是徒然,最终陷于险境。 

    七、Rebirth(重生):本来处于一个看似无望的生活环境,凭着个人的信念、特殊的能力或者特殊机遇,破解了外在环境的操控,迎接新生。 

    这七个不同类别的故事情节也同时演绎出七种不同的故事力量,例如喜剧,很多人会认为正面的故事结局便是喜剧,但是,在《七个基本情节》里,作者告诉你,只因为本来很安全的故事中的人出现某些误差,才会陷入危险。

    听众通常很少认为故事中的人真的会遇难,反而会欣赏他们是如何脱离险境的,欣赏故事的过程因此轻松愉快,当故事中的人物改善了原来的缺点,愉快的气氛更会推到高潮。“喜剧”是指氛围,而不单单是形容结局,喜剧中产生的困扰和转折得到克服之后,结局的喜剧氛围就更强烈。

    “悲剧”同样也不单单是指故事的结局走向悲惨,悲剧因子在于故事主角有一种内在的缺陷,尽管这个人也拥有其他优点,可是,努力挣扎之后却还是逃不出悲惨的下场,这样一个无助的处境才令人感到无比难过。

     “白手起家”和“重生”两种情节都有从劣势逐渐走向优势的特质,因此有些人会混淆两者,其实“由贫至富”的倾向是一种社会身份上的改变,例如由运输工人变成拳王,由小厨师变成大饭店老板,等等,“重生”则是处境上的逆转,例如重获自由、摆脱厄运,从看似绝望无助的困境中翻身。

    “白手起家”的故事人物,可能穷得很快乐,只需要面对贫穷的难题,可是,当他由贫变富,却要面对新的烦恼和难题,只有当他克服了种种难题,才能达到完满的结局。“重生”则困惑得多,过程中通常会穿插一些主角自以为逃开了却原来陷得更深的情节,直至得到新生,才算完满结局。

    “战胜恶魔”与“探索旅程”也有相似之处,同样是一个很有目标性的战斗旅程,不同之处是“战胜恶魔”通常面临很多紧张的危险处境,整体行为有强烈的救赎意涵,恶魔则绝大部分都被形容为只有主角英雄可以消灭,消灭的过程却又是九死一生。在战斗的旅程和过程中,主角英雄会碰上指导他的智者,让他得以提升,也会遇上伙伴、弱者、爱人和叛徒,由此带来考验和成长。“探索旅程”则通常会导向一个生命的重大秘密或宝藏,过程中往往敌友难分,惊险不断。 “远离与回归”的古代故事原型是希腊神话《奥德修斯》(Odysseus),主角英雄历尽艰辛,走过生死,才得以回到家中,同时也对生命有了深刻的领悟。这种故事重视旅程中的奇想和遭遇,故事本身因此容易变得松散,每次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挑战,情节必须惊险、有趣,不断出现新的人物和新事物,否则就会冷场。

    总括而言,情节是“如何发生”和“如何引领”的艺术,一开始学习讲故事,可以参考各种技术理论。然而,故事创作的能力是很个人的事,通过创作者的内在触动、见闻、想象、数据搜集、组织艺术等,才真正变成一个精彩的故事。情节的处理技术也是讲故事的关键技术,需要多想和多做,纸上谈兵的,只能做评论者。

    第五课 叙事观点:讲故事的第一关

    ◎先决定用谁的脑袋去讲故事

    “先思考用哪个观点讲故事是第一关”的说法,其实非常有技术性,一些浑然天成的小故事几乎完全没有如何处理叙事观点的问题。 

    举个例子,下面是我在说自己的事: 童年懵懂的我,以为生活本身便是如此,童真的心自然会找到快乐的出路。从几岁开始,为大人跑腿去买点小吃,从家门口走到街上,沿途碰到醉酒的嫖客、挨打的赌徒、受伤痛哭的妓女、凶恶横蛮的黑社会大汉,都会习以为常…… 自己的故事,自然会用“我”来说,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自然会说“妈妈告诉我……”“后来才知道……”“有一个谣传……”,等等。

    讲别人的故事,自然不会用“我”,而用一个客观叙事观点,例如: 她姓袁,一张小脸,尖尖的下巴,蓄着两条可爱的辫子,一眼便看出是个模范学生。小学二年级那年,他俩就读的公立小学只取录了三个插班生,他跟她便是其中两个。因为是插班,没有以往的成绩单,三个孩子被编到成绩最差劲的一班,三个人就坐在一块儿。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他和她又一起被编进成绩最好的精英班。他比较顽皮,老师都爱把他的座位排在她旁边,安排她监督和教育他。儿时的他缺乏关爱,却因此每天上学都很高兴,即使有时他犯了错,被她举报受罚,他也不恨她。每次因为欠交作业被老师重重打手掌,听到她温柔地问:“还痛吗?”他心里居然还是甜甜的。 小学五年级那年,春节过后,上课三四天了,他旁边她的座位却还是空空如也。从此以后,他再也没见到她…… 

    当然,讲故事的人也可以玩弄一下叙事观点技巧,在故事结尾处才点明:“那个他就是我,那个她,是从此失踪了的我的一部分”,或是“那个他便是我父亲,那个她是我母亲”。

    那么,技术上,我们有多少种叙事观点可以运用呢?这有很多说法,最基本的,有下面三种。 一、第一人称观点。 即用“我”来叙述,可能是亲身经历,也可能只是从故事里的其中一个角色的内心出发,故事发展全属于“我”的所知所感。 

    二、全知观点。 即假设讲故事的人知道了故事世界里的一切,然后挑选最重要和有趣的片段告诉你。

    三、第三人称观点。 介乎“第一人称观点”和“全知观点”之间,由一个“他”的主角的观点叙述故事,以“他”的心态和行为的转变作为故事的主轴,同时也会在故事需要时,将“他”所不知道的事情变化做出交代。

    总的来说,视角比“全知观点”狭窄,又比“第一人称观点”广阔,缺点是比较不容易操控,有些时候技巧混淆了,听众就会感觉混乱。 

    ◎视角不同,效果不同

    观点视角的运用是一个距离问题,例如用“我”这个视角的话,可以比较细致地描述个人的观察和感受,听众也因此容易代入故事,产生共鸣和同理心,但局限性也由此产生。若剧情需要,必须离开“我”的视野叙事,交代起来会比较不自然,常常需要从此时此地跳开,例如“许多年之后,我才终于明白……”

    “这是两年之后我们再遇之后,她才告诉我的……”

    ◎不成功的多重观点就是错置观点

    第三人称观点:其实主体主要还是在作为主角的一个“他”或“某某”的所作所为,这跟用“我”的不同之处,是主体有时候会轻轻转移,但是又不至于影响听众对主角的投入,好处是既有单一主体易于投入和共鸣的优点,又有更灵活叙事的自由。 当我们选定了一种叙事观点讲故事之后,我们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主要有三点: 

    一、有没有充分运用这种叙事观点的优点? 

    二、是否应该运用超过一种的叙事观点讲故事?

    三、有没有出现叙事观点错置? 

    我们就用下面这个《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为例,讨论一下: 相传古时有一个英明的国王。一天,他和弟弟在郊外游玩,海面突然冒起黑色的水柱,这时,一个女人从妖魔的箱子里爬出来,威逼国王和他的弟弟跟她欢好,然后告诉他们:天下所有女人都是不可信的。

    第六课 故事三要素:叙事、场景、对白

    ◎善用三要素,故事不会错

    所谓叙事,就是“叙述事情”,好像有个人把事情向你娓娓道来,其中赋予各种记忆、想象、感情和见地。这种用语言描绘事情的能力,有点像画家,你只要投入其中,便会感受到一些不曾目睹的景象。像《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概要,由“相传古时有一个英明的国王……”到结尾“终于感动了国王,舍不得杀她。国王和王后从此白头偕老”,中间没有一句对白,纯粹叙事,却条理分明、脉络清晰。

    故事的场景又如何呢?若说“叙事”好像画家的作品,那么,场景就好像一个导演在观众面前排演了一部戏。戏中有各种背景、氛围、角色、角色对白和角色心态的变化。场景的呈现会比纯粹叙事立体,但是,每个场景都有特定的时空限制,叙事则更可以天马行空。举个例子,假设故事是这样直叙:“久而久之,爱美丽竟然习惯了这个总是惹她讨厌的他,有几天他不去打扰她,她竟然浑身不自在,反过来打扰他。”这种具有矛盾性的叙述,要是用一个个场景表达,还挺费劲。

    所以,叙事和场景各有功能,如何调度安排,很大程度上要看讲故事者的技巧和偏好,当然,也要看是利用哪个媒介来讲故事。电影和戏剧基本上由一个个场景组成,旁白叙事都得小心运用;小说和励志小故事是用文字讲故事,也就可以自由发挥,交叉运用。

    就让我们简单记住这些粗浅的比喻: 一、叙事=图画; 二、场景=表演; 三、对白=鼓声。

    从经典中获得灵感

    用场景来拉近距离感

    用叙事来增添想象空间

    用对白使故事鲜活起来

    ◎三要素的配合法则

    首先永远记得自己在讲故事,而不是自说自话,要牢牢记住,如果故事不精彩,也没有可以跟随的因果脉络,只会令人一头雾水或者分神,那就没有多少听众会想听下去。 但是,也不要以为说得越多,听众越会代入故事情境。一旦提供过多的信息,只会使人不耐烦。精简原则很重要,没有必要的事情便可以少说,甚至不说。 其次,故事叙述技巧的呈现,目的是让听众接收到你传递出来的信息,不是听你伟大的议论。一味做理性分析,只会影响故事的连贯性,听众面对议论式观点,也会很容易从故事中抽离,无法代入。

    至于场景的设计,必须谨记目的是向听众充分展现人物之间的互动,每个场景必须首先让听众代入,设计场景的时候,得离开故事叙事的直接描述,放手让人物活起来,听众才能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和情绪。 只有当每个场景的小故事出色时,整体故事才会成功。每个场景在故事情节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呈现上有着连接故事整体的功能,因此,场景的开始、转折和高潮(或者所谓感动点),都应该精心设计,不要轻易满足于个别场景的螺丝钉作用。 一个故事常常有临近结尾的髙潮设计,最后能够打动人心,或者让人印象至深的,却可能是一些充分展现人类姿彩的场景片段。

    第七课 练习讲好故事

    我们建构一个故事,首先得出现一个灵感激荡、有强烈感觉的原点。故事的原点是如何发生的?可以说各施各法,大部分专业的讲故事者都搜索枯肠,寻找好故事。简单来说,好故事就是: 有创意,会令听故事的人心中一亮的故事。 

    ◎从练习讲“我的故事”开始

    我们对“故事”的基本元素“人物”“情节”“叙事观点”已经有了基本认识,也对如何调度“叙事、场景、对白”有些心得,那接下来呢? 所有学习,最终都得归于自身经验,所以,下一步应该轮到练习讲故事了。 我们建构一个故事,首先得出现一个灵感激荡、有强烈感觉的原点。故事的原点是如何发生的?可以说各施各法,大部分专业的讲故事者都搜索枯肠,寻找好故事。简单来说,好故事就是:

    有创意,会令听故事的人心中一亮的故事。 小说家、电影导演、画家等艺术工作者,有时候非常单纯,可能为了呈现一个画面,或者是某个情节、一个人物,或者一个主题,就由此出发,逐渐完成一个故事,这种由简单的灵感开始的伟大故事,比比皆是。具有游说性或是教育性的小故事则可能围绕一个信息主题,逐渐丰富各种故事元素。 故事的起点就好像一颗刚刚萌芽的种子,故事的优劣,在于这颗种子有多强大的力量、生长的土壤是否肥沃、环境气候又能否配合生长。那就是说,我们内心有多大触动,主题和素材是否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我们讲故事的技巧又是否成熟而有创意。 谁对这个故事最关心、最熟悉、联想最多?肯定是自己。练习讲故事,从自己的故事开始,往往也是最合适、最方便和最有价值的做法。 事实上,很多有成就的作家、剧作家和音乐家,创作源头都来自自己的经验,甚至几乎所有作品,无不带有自传色彩。毫无疑问,我们要了解别人、了解人性、了解宇宙运行的法则,最好的参照对象,肯定是自己经历的人事变迁和内心变化。

    有什么比自己的悲欢离合更有信服力?谁没有几件挥之不去的乐事或者憾事? 练习讲自己的故事,也会带来很多好处。我们平日的思考大多是零碎、重复、没有目标的,也不会刻意去整理。我们练习说自己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整理自己的人生经验,从而更了解自己,借此反省和提升自己。况且,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频繁,我们大多数时间需要表达自己,也需要让别人了解自己,准备好自己的故事,也就是准备好与世界碰面的条件。 假设我们把“我”变成故事的素材,那又该如何开始讲这个“我的故事”呢?

    ◎剖析“我”,了解“我”,才能讲出“我”

    首先,“我”是什么?

    介绍自己有很多方式,也得视不同处境和场合而定,总的来说,是希望别人对你有个好印象。 所以,说一些自己的得意事或者聪明话,是再正常不过的,当然也少不了基本数据介绍,年龄、籍贯、学校、工作、收入、家庭,等等。 然而,想要把“我”说成故事,要求就得高一点。我们在“故事是什么?”一课中说过: “故事的意义,就是把片段式的事情和人情的变化串联起来,以一种特殊的因果关系呈现。” 叙述故事的过程,你会经过很多思考、选择、设计和想象,最后完成的作品就是创作。虽然是根据你所知的事实改编,但你根本不可能全然了解事实的整体真相。 所以,平日的自我介绍,肯定不够。 一般人是如何理解一个“我”字呢? 

    一、我的背景:出身、家庭、学校、工作,等等。

    二、我拥有什么:才能、学识、荣誉、金钱、人际关系,等等。

     三、我经历过什么:考试、恋爱、旅行、投资,等等。 

    四、我脑袋里想什么:渴求过什么、有过什么想法、现在有什么目标,等等。 

    可以完完整整说出这四大项,已经需要一些整理功夫,可就算你记下所有这些东西,真的就可以掌握一个“我”吗?好像还不行。正如我们难以向别人解释完整的“美国”一样,其实我们也没有能力全然讲述一个“我自己”。我们理解自己的能力和理解身边万事万物的方法可能没有两样,毕竟,人类理解周遭世界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在这些零碎、含糊、不确定的认识当中,我们又必须拼凑出事物的因果逻辑,并尽量去理解。 我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应该采取一种具有因果性和象征性的方式,让别人或者自己去理解自己。 

    如何能够把故事说出来?可以根据这样引导:

     一、这些年来,有没有一个片刻、一句对白、一个人物、一件事情,你每次想起来都深深触动,又或者刻意忘记? 若有,那是什么?可以问一句“为什么会这样”吗? 背后是否有一个故事?又是否可以发展成一个故事? 

    二、你是否做过一些事、说过一些话,让别人非常喜欢,或者深感痛苦?若有,你和这些人是什么关系? 发生这件事之后,关系有没有产生变化? 大部分人都经历过一些深刻的事情,要是真的说不出来,那至少能说出感觉吧?每个人对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感觉,有些人被人当众用言语侮辱会一笑置之,过几天就忘记了,对另一些人,却是一辈子的耻辱。

    对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感觉和反应,这就反映出不同的人格特质。 每个人都处在不停变化当中,深刻的感觉有没有带给我们深刻的变化?有没有变成人生转折?这些感觉和转折又是否可以套用“六种人格发展原型”去叙述? 假若是有深刻的经历,人生也因此发生转折,那基本上便可以成为故事。 我的有些学生会把亲人、朋友和老师放到自己的故事里,叙述他们的故事如何影响自己,然后变成一个“我的故事”,这样也可以很精彩。接下来我会举一些例子来讲解,每个例子都经过综合处理和改写,所以也不会泄漏个人隐私,故事的主角也都很勇敢,都曾经在课堂上当众演练和分享。

    说自己的故事,是一个让朋友更了解你的平实的方式,要是这时候还不能老实面对自己,还逃避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疑惑和恐惧,还时刻装饰和吹嘘,那又何必呢? 何况,一个人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深深影响别人,不一定是因为经历很多而让人羡慕,那样距离太远了,反而是有些故事的内在信息难以言喻地震撼人心,能让听众对人生有所领悟,可以说是“以心传心”。 那么,我们说自己的故事到底需要多少编排和润饰呢? 丰富的人生经验必定会带来人生的变化,可是,假若缺乏反省,就无法领悟。故事往往把人物的性格和情绪的变化用因果关系讲述出来,“六种人格发展进程”也因此很有参考价值: 

    过度天真——很容易受伤害。 

    受到伤害——很容易变得偏激、沮丧、迷失。

    迷失状态——最好的出路是重新反省和探索。 

    反省和探索——完成之后就充满重新出发的动力。

     讲故事不只是列出一连串事件,重点还是人物心境的变化、心态的改变和心灵的成长。讲故事倾向于简化人生历程,真实人生情绪变化则反反复复,例如因过度天真而受到伤害,沮丧一番,探索一下,下次又可能犯同样的错误,人格特质上完成一个阶段的并不是很多,通常会表现飘忽,人心本来就散乱。说自己的故事,我们会省略反复不定的状况,只交代关键的变化,否则,故事就会显得唠叨,听众也无法专注。心态的转变要适当地简化,才可以清晰地表现出来,听众才不会摸不着头脑。每个人的性格和心思不同,就算同样的遭遇,感受也会不一样,只有根据大部分人容易发生的心路历程来叙述人物内心的变化,才会比较容易激起同理心。独特的感受和思考,固然有独特的魅力,但是正如所有艺术创作一样,这需要高度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未必是新手可以轻松做到的。

    讲述“我的故事”,当完成“发现故事起点”“思考信息主题”“探究主角的心境变化”这几个步骤之后,就可以动手勾勒故事的基本脉络,尝试写出一个简单的故事概要。概要不用太长,几百字就可以。 假若把故事的起点看成植物的种子,那么,故事概要就像一株幼苗,隐约看到一些将来的特征。这时候,我们应该检查一下下面几项: 一、背后是否有充沛的感情和感觉?(这是故事的动力。) 二、矛盾冲突和转折是否有触动力? 三、主题信息是否跟故事主线吻合? 如果全都觉得很顺畅,就可以动手丰富故事的内容,整理情节的走向。 故事如何开始? 故事如何铺陈? 故事的高潮在哪里?

    故事的结尾是否有余韵? 拟好故事概要之后,就可以进入情节进展的设计铺陈。 故事情节的安排就是叙事的心灵节奏、事情如何黏合、如何呈现因果关系、呈现的先后长短和取舍、作者感情何处收放、故事角色是否具有完整面貌等的总和。 

    我们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侧重个人的感觉、反省和整理,从而达到一个有代表性的整体感觉。到了情节的安排,反而需要多注重听众的感觉和反应。 故事,始终是说给别人听的。 

    该如何让听众保持注意力、感兴趣、得到信息,也受到感动呢? 我觉得有几点是值得也可以在情节设计安排的时候同时注意的:

     一、语言是否生动?自己的故事未必需要华丽绚烂的辞藻,一些简洁和容易意会的语言比较有力。

    二、有没有抓紧角色和事件的内在矛盾与冲突?冲突如何产生、对立、依存和消融,本身就是故事的基本结构,也是一般人理解世事变迁的习惯。 

    三、是否可以营造悬念?所谓“悬在心头,不离不弃”,一旦触发了听众的悬念,听众就会很想知道结局。悬疑小说的手法通常是描绘出一个引人遐思的状况,然后一步步把一个不可思议的结局铺陈出来,或者先抛出一个不可思议的结局,再用奇特的因果关系重新把故事推展开来。自己的小故事没有这种离奇性,但是,有时把个人经历的先后因果倒置叙述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可否有点幽默感?幽默感是消融矛盾冲突的一种潇洒的姿态,自嘲的故事常常会很有魅力,这无非是因为幽默感既能让人放下心理压力,又能带来欢喜的感受。 那应该怎样运用“五段式情节进展”呢?

    我觉得只需参考一下就好,没有必要全部套用。当然,听众对故事的要求是希望情节会往前一步步推进,也期待一些出人意表的状况,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接触太多十分戏剧化的故事,对进展缓慢、情节转折不多的故事很容易不耐烦,他们说:“这算什么故事?不过是些感受嘛。” 所以,我们该想想: 

    一、如何吸引听众进入故事? 

    二、如何营造故事的核心转折? 

    三、如何在故事的结局带出主题信息? 

    这三点相当于我前面说过的三段式故事结构,不能不仔细思考。 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说“五段式情节进展”不过是把“三段式”的第二段“转折”加以丰富,多了一个转折而已。个人的小故事虽然未必有这种戏剧性,却值得思考和吸收,并且适当运用,从而避免简单三段式的故事结构过早“剧透”,使人失去对结局的期待。

    情节安排,就是建构故事的骨干,可以说是除了故事人物发展之外,故事的第二个核心。有时候,光是巧妙的情节就可以成就一个精彩故事。据说美国好莱坞的大导演都擅长用一两句话打动制作方,获得重金投资,这一两句话比千言万语的投资建议书更有效,重点就是巧妙的情节组合,经典例子之一,是电影《异形》系列,这部当年的大制作,据说就从“把大白鲨的故事搬到宇宙飞船上去,男主角换成女主角”这么简单的故事概要开始。 至于自己的小故事,也同样可以善用“巧合”或者“奇迹”,“巧合”就是本来不应该碰上的,竟然发生了。懒惰的影视编剧每当想不通的时候,最爱用各种巧合交代,观众觉得不真实,情绪就会抽离,把巧合放到自己的小故事里,倒是比较可信,那些巧合会达到“世界就是如此神奇”的戏剧效果,反而加了分。 有时候,就算故事内容比较平淡,也还是可以利用情节安排的技巧让故事变得比较动听。

    决定了情节如何进展,就可以接着思考叙事观点的运用和叙事与场景的调度。 叙事观点的技巧在个人的小故事中未必用得着,用第一人称“我”才最真实有力,要是用第三人称或者全知观点,除非故事很复杂很有吸引力,需要很多背景交代,否则就划不来。不过,自己的小故事做小段式转换也未尝不可,例如描述童年和亲友的经历时故意换用第三人称叙事观点。自己的小故事很多都倾向于平铺直叙,若能转换一下叙事观点,也会增加故事的趣味性。 每个“我的故事”最好能有一到两个场景,场景不需要长,几句精彩对白就可以,太长反而容易失去张力,只要带出最精彩的那部分就好。对白可以使故事更生动,因为叙事的是你,对白则出自故事里的其他角色,有时候,几句精彩对白就可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当然,也不要忘记把精彩的对白留给自己,有一回,我甚至要求所有同学在讲自己的故事之前先用一句话告诉别人,他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只能用一句话去表现你自己,又得让别人注意你,真的就好像射出的一支箭一样,必须一矢中的。

    基本元素都构思好之后,就可以开始讲自己的故事了。有些人比较会说话,可以先把故事讲一遍,然后再写下来。会说话的人毕竟不多,大部分人会选择先写下来再练习怎么讲。中国人比较羞于表达自我,写下来的时候,最好不要有交功课的心态,真实的自己不需要隐藏,过多的恐惧和伪装只会使人感到困惑。 试着不要对自己说谎,诚实地整理一下自己的人生,你正在写的这个“我的故事”是否可以代表你自己?一个精彩而真实的“我的故事”,才能感动他人,让人产生同理心。要是你有些难言之隐,处处避重就轻,但你又太想完成一个“我的故事”,那你就得尽量挑一些其他有意义的情节和素材代替。有些同学不懂表达自己,常常会轻飘飘地说一些无关宏旨的事情,我会劝他们不如私底下对自己讲一个真实的“我的故事”,这个真实的故事无须公开,自己跟自己讲,然后再告诉我就可以。说来也奇怪,当他们私底下完成了真实的“我的故事”之后,他们公开讲的“替代故事”也会比较动听,这是因为当他们完成了一个真实的“我的故事”后,他们讲故事的技巧也会大大提升。

    完成了的故事是否需要修改?当然需要。自己的过去不可以改变,“过去的故事”却可以改变,那为什么不修改? 试着问自己这三个问题:文字是否可以更精练?用词是否可以更恰当?分段是否可以更符合听众的心理节奏? 这些基本功,也是改稿的基本功。可要是你对自己写出来的故事毫无感觉,那该怎么办? 我会建议你毫不犹豫地扔掉这个故事。别人不了解真正的你是正常事,人生常常也需要角色扮演,但你没有必要伪装自己,除非你讲自己的故事时本来就带着伪装的目的。把自己的人生浓缩成一两千字的小故事,却没有感动自己,那肯定不是一个好故事,就算伪装,起码也应该骗得过自己。 你应该从头再来一遍,由寻找强烈自我感觉的原点开始,想想自己心态的改变,然后把每件事情重新组合。假如你能够这样重来一遍,肯定会比头一次真切和坦白,也就自然会有感人之处,有一听的价值。每个人如果坦诚反省,用心展现,必然会带来一种“人生就是这样”的感动。

    假若你觉得自己的故事可以讲得更好,却不知道心态叙述、情节安排、叙事观点和场景对白哪一样可以完善,那又该怎么办?你可以把故事的顺序重新检查一遍。你的人生是个整体,你的故事也是一个整体,一旦改动了一个细节,其他细节也需要配合改动,当一个个细节改动下来,整体故事会丰富很多。 你也要明白,完善自己的故事是终生事业。当你看待人生的心态改变了,当你的智慧增长了,对那些你本来很在乎的事也会一笑置之,一些本来以为不重要的事又可能变得重要。因缘际会,有太多不可思议的地方,人生智慧也因此只能事后诸葛。 所以,当你觉得已经尽心,那就可以让这个“我的故事”过关,无所谓最好,只有更好。

    当你完成了“我的故事”,那我恭喜你,你已经完成学习讲故事重要的一课,从此以后,你讲故事的能力、对故事的理解力和对精彩故事的鉴赏力,应该会大大提高。 至于如何把讲自己的故事的技术转移到讲别人的故事,甚至创作故事,那当然需要更深入地钻研、学习、尝试、演练和提升。 你已经创作过一个很棒的小故事,再来,又有何难? 知识点温习 从练习讲“我的故事”开始 

    ●我们建构一个故事,首先得出现一个灵感激荡、有强烈感觉的原点。好故事就是:有创意,会令听故事的人心中一亮的故事。 

    ●练习讲故事,从自己的故事开始,往往也是最合适、最方便和最有价值的做法。

    ●我们练习说自己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整理自己的人生经验,从而更了解自己,借此反省和提升自己。 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 

    ●发现故事的起点: 设定一个主题信息,探究人物的心境变化。 

    ●丰富故事内容,整理情节走向: 故事如何开始? 故事如何铺陈? 故事的高潮在哪里? 故事的结尾是否有余韵? 

    ●安排情节需要注意: 语言是否生动? 有没有抓紧角色和事件的内在矛盾与冲突?

    是否可以营造悬念? 可否有点幽默感? 

    ●有些技巧必须掌握: 善用“巧合”或者“奇迹”。 用第一人称“我”才最真实有力。 要是你对自己写出来的故事毫无感觉,建议你毫不犹豫地扔掉这个故事。 从头再来一遍,由寻找强烈自我感觉的原点开始。

    完善自己的故事是终生事业。


    本书摘作者Sting发起了乐读创业社(http://ledu.omeng.co/),从2015年4月开始进行的“一周读一本书”活动,已经持续141周,欢迎参加,并阅读800多人提交的4000多篇读书笔记(http://www.jianshu.com/c/d3950a9c3431),也可看Sting的书摘笔记汇总


    也欢迎关注“乐读创业社”微信公众号看大家的精选书摘书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46《讲出一个精彩故事:获得“故事技能”的关键7步》(一周一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aih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