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你身边的“大师”和“开悟者”

作者: 九九随笔 | 来源:发表于2018-01-03 15:27 被阅读286次

对于心灵成长或者说内心的“修行”而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一方面,这个时代有前所未有的丰富资讯、言论自由、视野开阔,各种心灵课程和书籍四处可见,从古圣先贤不同经典版本的解读,到最新最时尚的国际灵性导师的课程,我们都可以轻易获取,关注内在精神修养不再是古代士大夫阶层的专属。而现代生活方式的压力,也会推动我们更加向内探索,试图从内在精神世界寻找力量与平衡。

而另一方面,这个时代满天飞的“灵性大师”和“开悟者”、鱼龙混杂的灵修课程、观点矛盾的灵性书籍和心灵鸡汤、打着传统文化旗号的思想控制、不靠谱的心理咨询师和机构、被商业推手主导的“公益”课和禅修班、披着大爱外衣的邪法邪教……在我们的生活中百花齐放,真假难辨,让人轻则损失钱财,失去理性思维,重则身心受创,步入癫狂。

一、需谨慎辨识的几类大师

(一)自称开悟和神通

现在有许多宣称自己已经开悟的大师。我们首先看看“开悟”是什么。佛家认为,开悟是对生命和宇宙本体实相的一种觉知和照见,又称“见道”,“明心见性”。(法华经序品:“照明佛法,开悟众生。”八十华严经四:“开悟一切愚暗众生。”出曜经二:“欲化彼人令得开悟。”)而即便是开悟,所证者只是自性法身,仅仅是报身与化身修证的开始,相当于只是有了“觉”,还要继续用功,证得“行”的圆满。

在灵性领域,《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的作者麦肯纳则提出,开悟是关于了悟真相,而不是要成为更好或更快乐的人,也不是要达到个人成长或灵性进化。

——可以说,开悟只是对生命的真相的了悟,并没有多神圣。而反观那些自称“开悟”的大师们,往往热衷于描述他们如何达到某种合一意识、体验宇宙的无限性、某次闭关时的高峰经验、狂喜、开顶、出体、天眼打开、任督二脉打通、拙火启动,等等,这些最多是修行过程中的一些短暂体悟和副产品,或特定情况下的神秘意识体验,与开悟无关,更没什么好炫耀的。

至于大谈自己神通力来证明自己开悟的大师,就更是值得警惕了。如果说神通力等同于开悟,那么以前农村那些可以沟通鬼神、指挥鬼神的神婆,为什么只能替人化解小灾小难,却不能启发人明心见性,证得解脱呢?不好好踏实净化自己的心性,却迷恋各种小法小术,以幻为真,很容易走入歪门邪道。

我个人认为,许多事物都有不同的层次,开悟也是如此。偶尔一瞥的智慧照见,不代表永恒的境界。——更何况这世上原本没有什么永恒的境界。一个人如果没有回到生活中继续实证实修,就算有那么一刻曾经了悟真相,也很有可能再度迷失或退转。所以,且不说某大师的开悟是不是真的,就算是真的又怎样?也不代表他的开悟状态是彻底持久的,更不代表你跟随了他,就一定也会开悟。 

另一个事实是,真正开悟的智者,往往不会拿自己的开悟说事。因为他们在照见了自己内在佛性(或者说神性)的同时,也照见了众生皆有佛性,他们往往会觉得一切真相原本如此,因而更谦卑,更具平等心和慈悲心,而不是透露着某种“我开悟了”的优越感。

一位爱好禅修的网友,2014年曾在北京某著名学府,听一位美国华侨的禅修讲座。这位大师自称已经让六七十人破了初关(禅宗中一种很高的境界),再给他一年,他就可以超越马祖了(马祖是禅宗最有成就者之一,据说当年在其座下开悟者达100多人)。这位网友好奇听下去 ,发现这位大师所谓的“破初关”,就是有意在一个人专注时弄出巨大声响惊吓之,而被惊吓者那一刻就是“见到空性”了。再听下去,这位大师的狂傲自负、张冠李戴、自欺欺人更是显露无遗。——如此大师,当今实不鲜见。

(二)我执严重

物极必反,许多“大师”一味追求精神境界,脱离了现实,反而会掉进灵性的“妄想症”。例如体验过与源头合一的神圣感觉,就觉得自己真的在任何维度和境界里都与佛无二,开始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世人皆醉我独醒,自己就是创造者,是慈悲大爱的化身,是宇宙拣选出来拯救人类的。——许多邪教组织就是这么产生的。例如法某功,坚定地认为自己宣扬的是真善忍,他们是觉醒的拯救要人类于苦海的先驱,其他人都是待拯救的愚昧众生。

注意,这种妄想的“智慧”、“大爱”,和自性光芒中流露出来的基督意识或者佛性智慧,表面上看很相似,实际上却有本质的差别。差别就在于:前者是狂傲的,是“小我”强大的,而后者是较为无我的,谦卑的。或者说,前者以“小我”代替了那个无限的“真我”,而后者则是融入真我,抛弃了小我。

有很多“大师”,显露境界、传播大爱、广收弟子,只是在借着某种崇高的名义,利用众人的崇拜,来喂养自己的小我罢了。——看,我是多么有智慧、多么成功、我度化众生多么慈悲啊!结果,“我慢”和“我执”随着功名的扩展越来越重,早已偏离了心的觉察和良知,很容易掉入“我”的妄想,也很容易把那些有崇拜情节的信众带入妄想世界。

真正的佛性,是无我的。金刚经里讲,“一切法无我”,“应我所住而生其心”。但凡那些“我执”越来越自大的“大师”,一定已经走偏了。

基督教里讲“虚己”,凡事不按自己的意愿,只按神的意愿做事。这与佛法中的无我相,和阳明心学中的“存天理,去人欲”颇有同工之妙。

而《道德经》有云,“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意为圣贤之人有智慧却不炫耀自己,有自爱之心却不抬高自己。

——这些经典智慧,都一再告诉我们,真正的圣贤一定有着谦卑无我的特质。因此,反观你身边的灵性大师,若他一直在突出自己的智慧和无所不能,多见狂傲的一面,却鲜有谦卑无我的一面,那么很可能只是个伪大师。

(二)会做“大师”却不会做人

还有一些大师,站在讲台上时充满了慈悲、智慧、无私的光芒,离开讲台后却脾气暴躁、对弟子颐指气使、利用信众的崇拜为自己谋私利、没事就爆粗口、两性关系混乱、占女学生便宜却告诉学生打破局限不要着相,等等——这些都是值得警惕的。

有一位朋友讲述了一个她十分尊敬的老师给她带来的内心混乱。这位老师70来岁了,讲的课听起来充满智慧,看起来也一身正气,她一直尊之如父,然而私下里这位老师却不止一次要抱她亲她,还告诉她,师父已经没有男女相了,你要破我执,不要思想太龌龊。——事实上这位老师不仅对她如此,还对好几个女弟子拥抱亲吻,结果是,弟子的“我执”不仅没有破掉,反而凭添了很多烦恼,明明感觉哪里不对劲却不敢质疑,相信一定是自己思想龌龊所致,内心充满冲突的痛苦。而这位老师,却对弟子内心的这些痛苦全然不顾。

业内有个小有名气的灵性导师,满世界开课。有一次听到一个女同学很气愤地说:他就是个骗子,以后再也不上他的课了!后来才知道,这位老师很容易在课堂上对女生展现父爱或男性魅力,吸引女学生爱上她,最终引发各种混乱感情,让许多女学生备受心灵伤害。他经常充满慈爱深情地对女学生说,“Ican help you,Let me help you”, 并且眼神传情、肢体接触暧昧,当女学生投注了极大情感依赖后,这位老师又划清界限“I can´t help you,Youhelp yourself”。——这位老师的问题就在于,为了满足自己被崇拜的私欲,不惜引发学生移情,以剥削学生原本脆弱的心理力量为代价,待发现对方情感依赖严重了,想玩就玩,不想玩就划清界限拍屁股走人,这种做法是很不负责的。

也有不少“大师”,言辞之间总有意无意传达自己同某某名人或权贵私交甚好,对位居高位者亲切有加,对地位贫贱者不屑一顾,同样让人作呕。又或者,总是对自己宠爱的“根器佳”的学生谆谆善诱,对所谓“愚钝”的学生一脸嫌弃,这些都是连做人都没做好的典型例子。

做人没做好就想做大师,飞升上神,最后一定会跌得很惨。

(四)认为只有自己的教言是正确的

许多大师常绝对化自己的教导,告诉弟子只有他的教言才是对的,只有这个法门才能成就,其他都是错误的。

而事实上,佛的境界原本是无限包容的,各人有适合自己的因缘教化,万事万物是没有绝对的是非好坏的。《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远离一切表相和绝对的二元对立,回归中道,才能见佛性。

如果离开了中道,修行就很容易走极端。有个故事大约是这样的:有个牧师,有两个口袋,每个口袋里有两个纸条,左口袋的纸条写着:“我是神,我无所不能”。右口袋的纸条写着:“我只是一粒微尘,我什么也不是。”牧师每当沮丧时,就拿出左口袋的纸条,帮助自己回到自己的真实身份;而每当傲慢时,就拿出右口袋的纸条,也帮助自己回到自己的真实身份。——是的,我们的真实身份既神圣又卑微,是这涵盖了二者又超越了这二者的。如果只执其一端,都远离了正道。

还有些大师,只尊崇感性和直觉,完全反对理性思维。似乎修行的目的就是只剩下直觉,好与源头合一,所有的头脑的东西都是障碍,都应该被去除。他们最爱对弟子讲的话是:“你头脑太强大了!”“必须完全放掉头脑!”

而事实上,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都有其价值。大自然赋予人类有头脑的思维,就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对于平日头脑过于强大的人,适度放掉头脑对他是有益的,但对于那些容易盲从盲信的人,再让他继续放掉头脑,反而容易剥夺他的独立思辨能力,对一切信息毫不捡择地吸收,陷入崇拜和迷信。

(五)炫耀功名,煽动人们原本过盛的欲望

有不少灵性大师向大众展示着自己的完美生活——大别墅、豪车、环游世界、时间财务双重自由、完美身材、完美的亲密关系。

这其中不乏一些真正的智者,是以此为善巧方便,利用众生所爱事物吸引其踏上内在探索的路,发现每个人本性的圆满具足。但其中也有一些伪大师,炫耀自己的名闻利养,只是借此敛财敛名,煽动人们坠入更深的欲望深渊,却不管人们是否因此更加妄念和焦虑纷飞,偏离了本心。

最典型的一个现象是,有些教授吸引力法则、创造丰盛的大师,教学生用吸引力法则观想,只管向宇宙下订单,却不注重修心。例如,曾认识的一名女孩,向暗恋她的某男士暗示她心仪某款包包,待男士果然送她此包后,女孩津津乐道自己“向宇宙下订单”“显化”礼物的神奇本领,却对那男性朋友倾注的情感无动于衷;又如一些人总是问家人问同事索要红包,也认为是自己向宇宙显化来的财富。还有许多人,天天“观想”全世界如何显化成功名利给他,却从来不想自己可以为世界和他人做什么。——如此自欺欺人,以妄为常,只想收获不想播种,只重名利不修心,着实可悲。

还有一个典型的观点是,一些“大师”以自己过来人的经验告诉弟子,内心之所以对许多事物还有欲望,是因为这些欲望没有被满足,应该设法去满足这些欲望,满足了就不会再苦苦追求了,生命就会提升到更开阔的境界。

——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却隐含着极大的陷阱。例如,对于有些长期不舍得为自己花钱的人来说,鼓励其在合适尺度内大胆为自己花钱,是可以帮助其建立自爱和自信的。但是对于那些原本就不断用欲望来填补内心黑洞的人,鼓励其随兴所至,尽管放开享受,用上瘾的物欲或猎奇的性欲来满足自己,只会带他走入更深的深渊。

如果说一切欲望都是合理的,欲望只要被满足了就会自动放下了,那么佛家就不必讲戒定慧和“欲者即无明”了,儒家就不必讲“存天理去人欲”了,道家就不必讲“虚其心实其腹”了,瑜伽经里就不必讲“控制心念的转变”了,黄帝内经里也不必讲“恬惔虚无,精神内守”了。这种弃古圣先贤之告诫于不顾,鼓励人们在欲望的海洋里尽情享受探索的观点,实在是危险啊。

 

二、如何看待“大师”现象

第一,尽信师不如无师,真正的大师只有自己。

为什么有这么多“大师”的存在?因为有“需求”的人太多。

当人们需要找一个权威来崇拜或依赖,就会有高高在上的“大师”出现。

当人们渴望被拯救,就会有救世主的“大师”出现。

当人们贪求快速开悟一劳永逸,就会有声称快速开悟的“大师”出现。

当人们热爱功名利禄,就会有以同样热爱功名利禄并以诱惑你的“大师”出现……

现今社会许多人都是六神无主的,是不想对自己生命负责的,或者说是没有信心和勇气对自己生命负责的,宁可把力量交给外在的权威,幻想着自己只要跟随效仿大师,也能成为大师。

殊不知,修行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一模一样的经验可以复制,每个人明心见性走过的心路历程都不一样。倘若离开对自己一身心的觉知观照,只想从某大师处求智慧得解脱,本身就是一个误区。

《六祖坛经》有云,“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南怀瑾93岁时的一篇文章曾谆谆告诫大家:“你们以为拜了老师就会得道?就会成佛?当面授受就有密法?真是莫名其妙!先从平凡做人做事开始磨练吧,做一份正当职业,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不要怨天尤人,要反求诸己,磨练心智,转变习气……你们找我学佛修道,我九十多岁了,还没找到一个真仙真佛,你们找我有什么用?不要迷信了。”

身外求法没有法,尽信师不如无师。真正的大师、佛、上帝、真我,都在自己一身心内。所有外在的大师,对我们最多只是助缘,借助他们的生命经验分享,帮助我们照见自己本性的圆满具足,而无需投注太多的依赖,去喂养他们的小我,却舍弃自己的真我。

主动把自己散落在外的神识认领回来,适当参考外在智者的生命经验分享却并不依赖,只是持续对自己的起心动念和习气转变下功夫,踏踏实实做该做的事,创造你想创造的人生,你就是自己真正的大师。

第二,任何大师都有局限性,中立的吸收才是关键。

人无完人。别说伪大师,就算真的已很有修行境界的大师,亦有其局限性。——因为生而为人,就一定有着人本身的局限性,例如肉身的局限、思想感受的局限、七情六欲的局限、成长阶段的局限、生死的局限,等等。

我们应当承认到这个局限性的存在,不必对大师们投射过多的完美期待,神化任何一个大师;也不必因为某些大师的局限性而全盘否定他,抹杀了他在某些方面的真实成就。

例如,我曾见过一位有名的灵性导师,在课堂上的状态非常智慧和中正,如同宇宙真我的管道,而课堂下仍对人事物有不少明显的评判和恐惧。——我想,这些不同的面向,也许都是真实的他的一部分。

我也曾遇到过一位老师,充满大爱与智慧,曾传递给我许多很有启发的善知识,却传闻在女弟子关系上有不妥的发生。我至今对这位老师依然心怀感恩,已不在意那些传闻是真是假。因为我知道,我自己在跟随这位老师学习时有很大收获,却并没有什么损失和受到伤害。我拿到了属于我的礼物。

所谓依法不依人,不因其人而废其言,不因其言而废其人。因此,这些大师和课程的是非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和吸收。带上我们的觉知和中正,对一切既保持敞开,也保持独立思辨,既不人云亦云,也不草木皆兵。既不投射不真实的偶像期待,也不投射过多的怀疑和恐惧,各取所长,各弃所短,各获所需,回归自己生命的中道。

当然,如果你的判断力和觉察力还比较薄弱或模糊,对于有争议的大师,还是远离为妙。

一个人身上,是同时有神性、人性、魔性、动物性存在的。修为越高的人,其神性部分就越彰显和占据主导,但其他部分仍会隐微存在,例如可能只是一个邪恶的念头,还没发展成行为,就已经被他捕捉觉知到,一转念就已转化了。

我们修行自己,修的就是不断剥离生命的后天杂染,不断回归彰显生命源头原本的纯净神性的过程——所谓剥阴取阳,拨云见日,重返光明自性。

第三,不以固化的眼光看待他人。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人亦如此。好人会变成坏人,坏人会变成好人。一些颇具修为的大师可能利欲熏心后会变成欺世盗名的伪大师,而一些曾经不成熟的、自私自利的伪大师可能幡然醒悟后也会变成真正慈悲的智者。

反观我们自己,不是也曾有过龌龊、谎言、脆弱、自私、黑暗,亦曾也有过磊落、诚实、勇敢、无私、光明吗?

不已固化的眼光看任何一个大师,不随意给人贴标签,信任每一个生命都是在时刻发展变化的,自净其意,自修其心,就不会因他人的言行而生烦恼。

第四,尊重每一个灵魂的体验。

最后,从更高的维度来看,这个世界一切本没有绝对的好坏对错。一切身份角色和境遇,都是这个灵魂今生选择的人生体验。每个人都在经验着自己的生命蓝图,只是那些明了生命真相的人,可以更自由、更主动、更觉知的选择自己想要经验的人生。

佛法中有世俗谛和胜义谛的不同视角。从世俗谛的角度,每个人是有善恶分别的,是有局限性的,事物是有是非对错的。而从胜义谛的角度,世界整个都是一真法界,每个人都是自性圆满具足的,万物都是本来清净的,一切发生都是完美的。

我们尊重每一个灵魂每一个当下的生命体验,深深信任每一个人都能够灵性觉醒,照见生命原本的圆满。同时也看到自己是有自由意志,在每一个当下选择不同的人生体验的,然后允许自己内在的智慧和良知(或者说爱),引领自己投入这个人生的游戏场,尽情体验,尽情创造,一切仅此而已。

相关文章

  • 警惕你身边的“大师”和“开悟者”

    对于心灵成长或者说内心的“修行”而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一方面,这个时代有前所未有的丰富资...

  • 收:自在大学 五台山

    永远不要全听全信任何人、大师、开悟者教导…… 真正的大师在你之内 你的良知真我会通过感觉给你答案。 让你开心喜悦和...

  • 名人眼中的合一大学(即现在的O&O学院)

    Rahasya & Nura 瑞哈夏和妻子诺拉 瑞哈夏 —— 国际心灵大师、开悟者 2005年3月,我和诺...

  • 开悟的类别

    问:《坛经》里面提到:惠能大师初闻一客诵《金刚经》,心即开悟,此悟和以后五祖为六祖说《金刚经》时的开悟,两者有何不...

  • 我一点忌讳也没有

    明朝憨山大师的文集叫《憨山大师梦游集》,就是说他这一生就跟梦游一样。这就是开悟者的眼界。我一遍遍的讲,开悟的要领就...

  • 治理

    我们要有所警惕和分辨,不要让身边的人消耗你,让你不能前进。

  • 做一株会思考的芦苇

    不是开悟者才会思考,而是思考者才会开悟

  • 警惕你身边的那些假修佛者

    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听到两个阿姨在对话。 其中一个穿粉色上衣的阿姨,说自己是修佛的人。 但是,听完她讲的一些话之后,...

  • 警惕你身边的“黑洞”

    大家知道“黑洞”是什么吗? 黑洞是物理学的一个概念,科学家认为宇宙中存在一种密度极大的天体,光都无法逃脱他的引力,...

  • 警惕你身边的“好人”

    ——读《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第十五封有感 01 在这封信中,洛克菲勒主要告诫儿子要远离那些拘泥于卑微、琐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警惕你身边的“大师”和“开悟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nih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