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我看完了电影我也不太理解为什么电影叫《乘风破浪》,后来想起它的英文名叫“duckweed(浮萍)”大致也就理解了,或许我们都有着想要乘风破浪的梦想,但是回归到现实当中,我们只不过是一叶浮萍。
我看到有句话评论这部电影说“现在已经很难得有这样一部认认真真讲故事的电影了”,看到这样的评价真的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觉得讽刺,总而言之,这部电影是对得起这样一个评价的,有完整的故事,而且能够把故事讲得明白流畅,电影完整,看完了之后或许还有一些小的感触,期间还能让你笑几声或者感觉麻筋儿一震,已经很难得了。大概这样来评价这部电影也算得上公允了。
认真的话说完,接下来说几句废话。
其实不管韩寒是不是承认,他已经成为那个影响一代人的“作家”了(或者是其他什么称号)。作为一个九零后,在懂得读书这件事儿的时候就看他的书,总觉得这是一个聪明的作家,文字底下满满的机灵和幽默,以至于,不管后来他做什么,总觉得该掏口袋支持他一下,毕竟,有的时候脑残的粉一下感觉还是很光荣的,最起码,你脑残的对象不是郭敬明对吧。
我看到有很多人讲,韩寒的第二部电影比前作《后会无期》优秀,乍一听我觉得还蛮吃惊的,因为我并不这样认为,仔细一想也有道理,因为《后》这部电影未免会有一丝拼凑的嫌疑,尽管充满了韩式的幽默,可作为电影来说,情节的不流畅好像是难以回避的伤。到了这部电影的时候,恰好都弥补上了,显得优秀。而且,相比较于《后》来说,《乘》这部电影里还是保留了浓重了韩式幽默,更重要的是,笑中有思考,显得优秀。
两部电影我都是认真的坐在电影院里看完。我记得看第一部电影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心里沾沾自喜,我觉得我见证了些什么东西,这是我的喜欢的作家,看他拍出来的电影多有品味,格调多高,沾点边还能算上是“公路电影”,取个名字还不落俗套叫“后会无期”,就光是名字挺起就伤感文艺。其实,最早我也是拒绝《乘风破浪》这部电影的,听名字就少了些掏钱的动力,当我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好像有些失落,虽然,我知道这还是韩寒,可能正是因为他是韩寒,所以,我有些失落。
在电影院里有两处让我很失落,一处是电影的开始玩“穿越”;另外一处是出现在电影里讲徐太浪和徐正太一起开车去打大boss的时候汽车的特技,小镇里飙车我觉得拍得特别的好,但是到了一处辆车中间夹缝中,徐太浪开的车以斜四十五度的姿态飞跃过去,然后,徐正太还不忘问一句:“你是怎么做到的?”这时候,我感觉好像又被现实打了一拳。我当然知道这段要拍徐太浪的车技多么多么的优秀,可是,斜四十五度飞车然后安然落地这种镜头,我还是特别难以接受是韩寒导演下的镜头。
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失落的东西无关电影标准下的好坏,我失落于,这部电影里除了台词的幽默还是韩式的以外,无论是从电影的模式和镜头的运用上,好像都已经和我意淫中的那个他不一样了。他也接受了穿越到过去给你讲一个故事,他也选择了街道上斜四十五度飞车的特技镜头,他知道电影观众想要在那一刻想看什么,他也把故事的主题推回去去讲父子,讲兄弟。
相比较而言,我可能更喜欢《后会无期》一些,我喜欢那部电影的格调,镜头平稳不炫技,剧情看起来少了一些支撑但是更突显了对白的幽默,就好像是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你怎么看怎么觉得他走得那样的可爱。到了《乘》这部电影,好像这个孩子长大了,也开始学会奔跑了,但是,却少了一丝丝他原本就该有的“稚气”,而这种“稚气”可能正是我们说得熟烂的“初心”或者说是,那一种与世界不同的“调子”。这大概是我所说的失落。
说了那么多,其实都只不过是作为一个观众的自我“意淫”罢了,就好像作为一个读者在意淫作者为什么要写“一颗是枣树,另外一颗也是枣树”这样的造句一样。说白了,《乘风破浪》首先是一部商业电影,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来说,他自然是成功的,而且,如果退回到商业电影的角度来说,他至少是把故事说得完整清晰的,而且还是幽默有趣的,在欢乐笑声当中甚至还是有思考的,这样看来就已经不易了。只不过,作为一个观众,我总觉得这样的导演谁都可以来担当,挂了韩寒的名字,我希望他更特别一些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