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许习惯于用“天才”和“凡人”给一个人定性。天才是被神选中的极少数,是女娲用来补天的那部分五彩萤石,是出生前其母要梦见吞下日月,或者是外人看见有灿星坠入该家房脊,无论如何,都得有点异象发生。他们从一开始就是不同的。而普通人则是女神甩出来的泥浆点子...所以,“凡人”和“天才”之间的距离似乎有珠穆朗玛峰和马里纳亚大海沟之间的垂直距离那样遥远。
当真如此吗?当然不是。我们来看看那些被誉为“天才”的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跨越那看似早已注定的遥不可及的距离的。
01
任何时候都不忘记打磨自己的能力
英国人有一句话非常著名:
我们宁可失去伦敦,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
1564年,全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最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出生于伦敦附近埃文河畔的一个小镇。
这只是一个稍微有点富裕的极为普通的市民家庭。父亲经营羊毛,皮革生意。并不是今天我们电视报纸网络上看到的跨国商业巨头,只能算是一个很平凡的杂货商人。
莎士比亚真正的学校教育之受过六年就因父亲的生意破产,经济困窘而退学了,他去肉店,鞋店当学徒,打各种零工,悄悄去富裕地主的土地上偷猎,被逮住了打了个半死。但这些都没有让他气馁绝望,反而都是他打磨自己实力的机会,被打的落魄经历都被他以戏谑和自嘲的言辞写进诗里。
莎士比亚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创作非常受欢迎。他为了磨练自己,专门跑到剧院里当马夫,杂役,偶尔跑跑龙套。注意观察总结,不断练习创作。
正如他的作品《皆大欢喜》当中写到:逆境和厄运,自有妙处。
但我们已经知道,这种妙处,必须要有坚韧不拔,不断打磨自己的努力。才能使之成为妙处。
莎士比亚出生平凡,在幼年青年也没有过多的耀眼的天才光环笼罩,甚至因为他没有受过良好系统的教育而被有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派剧作家口诛笔伐,嘲笑他是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但莎士比亚面对质疑和讽刺,根本就没有当回事,只一心一意朝自己想走的方向前进。500年来,无数个国家无数种语言,跨越时空的局限,读者和观众是他实力的证明。
当年那些嘲笑他的人早已不被人记得。而莎翁笔下的人物却栩栩如生,常存于世。
02
不要给自己设限。努力地追寻和靠近梦想。
著名的足球明星齐达内,即使是不熟悉足球的人都对这个名字耳熟能详。他曾代表法国国家队,在1994年至2006年参加三次世界杯,帮助法国队夺得了1998年世界杯冠军和2000年欧洲杯冠军。创造了非常辉煌的的业绩。
在2006年世界杯之后齐达内已经宣布退役,但是球迷们都无法忘记他球场上的飒爽英姿。2016年齐达内出任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主教练。
齐达内的一生从一个普通的平凡的少年,到第一次接触足球,到成为真正的足球明星,再到实力认证的职业教练。他敢于向前大步走,绝不给自己设限。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正常人的思路。是的。但,大家也许对齐达内的家庭背景不太了解。
齐达内的父母都是阿尔及利亚人,虽然他生在法国马赛,仍旧被法国当地人称为“黑脚”。
法国本地人称有非洲的血统,甚至只是曾经住在非洲一段时间,后来搬回法国的纯法国血统人都叫做“黑脚”。齐达内这种父母都是阿尔及利亚人的情况自然更不必说了。他们从小到长大都是被歧视的人群。法国人认为这些“黑脚”就只适合在餐馆里端端盘子,擦擦地,最多当个领班都不错了。当足球明星,简直是个笑话。
如果在法国本地人歧视自己的时候,便老老实实只做那些被法国歧视他们的人认为是理所当然只配做的活,而不给自己一个追逐梦想的机会的话,世界杯的赛场就会少一道极为有趣灿烂的风景了。
2006年世界杯齐达内已经34岁了,很多球员在此之前就退役了,然而齐达内在那一年的世界杯决赛赛场上,法国对阵西班牙,踢出最后致胜的一球。
这位足球运动员用实际努力的人生告诉我们,对于自己可以走到哪一步,不要去畏缩,不要因为害怕失败而给自己设限。走下去,总有你可以绽放光彩的地方。
03
日本有个词叫做“匠人精神”,现在也被我们直接用在中文当中。日本人的匠人精神是世界都赞扬和肯定的。主要是日本的小手工艺者,他们从来不因为自己做的事情朴素,平凡,就不去用心做。
相反,他们把一心一意这种精神发扬到极致,使任何一个出自他们手上的作品都有了生命力和光泽。
这就是“匠人精神”。
在中国内陆以及港台地区两岸三地的演艺圈,被演员和歌星都称为大哥的,一般来说成龙。那么大家知道被成龙叫做大哥的人是谁吗?
这个人就是洪金宝。
1952年,出生于中国香港的演员,导演,动作指导,监制,编剧,制片人洪金宝,长相平平,起初实在没有耀眼的地方。然而后来却红遍了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洪金宝与李小龙合作出演过电影,后来在20世纪70年代洪金宝创立动作电影班底洪家班。1971年担任武术指导的第一部动作片《夺命双剑》,就立刻获得台湾第一届金龙奖最佳武术指导。
2009年动作片叶问获得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动作设计奖。
以洪金宝为首的七小福,以前都是学京剧出身,我们从电影《霸王别姬》中看到冰山一角,学京剧需要多少毅力和耐力。学习戏剧本身就不是一日之功,而一定是需要匠人精神的,后来时代改变,京剧逐渐人气淡薄,剧团解散后洪金宝等人无奈转向发展电影。
他们在学京剧时候的一些功夫根底为他们进军电影界打下了牢固的实力基础,京剧中的每一场唱念做打,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的台词和动作,都离不开这种“匠人精神”。
那是一种真正的热爱,用燃烧生命的热情和一丝不苟的细致。香港没有正规电影学院。但是香港的武打片却是中国功夫的代表。
拍武打功夫电影是非常费时费力的。且危险更是多。在文戏当中一场戏一共几百个镜头,然而武打戏当中,几分钟的打戏便要拍两三百个镜头,这一些,全部都在洪金宝等大师的脑海当中。这每一个脑中的镜头是他们在日常中每日的练习课业。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个动作不到位,可以十次几十次重来。
跟他一起合作过的人都亲眼见证,40多个小时的连续拍戏过程,大陆的剧组工作人员,明星们都熬不住悄悄地从片场陆续消失了。而洪金宝和他的班子仍然站立在那里,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研究,琢磨,实践,拍摄。李安导演就说过,当洪大哥在片场拍戏的时候,我们不敢插话的,因为他十分专注,而当我们休息吃盒饭的时候,他还常常因为一个动作不符合自己内心的希望而一直在那里眼神望空地思考。
这样的武术指导和导演,拿出来的自然是经得起推敲的作品。这就是真正的匠人精神。匠人精神必须兼具情怀与努力。
因为香港电影界这些不懂高大上的所谓的电影理论,而只是兢兢业业脚踏实地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细致做好的“匠人式”的努力,一个小小的香港,被称作了“东方好莱坞”。
而洪金宝曾经也不过只是一个看似“平凡”的热爱武打,努力练习,并且执着追求的少年。
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是自己真心的选择,那么永远不要辜负别人的信赖和那个心中有梦的自己。
从幼年开始就天资过人的人并不一定会成长为大师。所以才有《伤仲永》这样流传下来的经典文章。后来成为大师的那部分人,绝大部分是看上去资质平庸,但勇于拼搏,执着努力的人,所以,这些“平凡的人”才是最终跨越障碍,成就辉煌的那些“天之骄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