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古魅025《许行》3

古魅025《许行》3

作者: 玩哲 | 来源:发表于2023-12-20 09:29 被阅读0次

好,我们这节课继续来学习《许行》这篇文选。我们先来看教材118页。最下面这一行,开始的这一段。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於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於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位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於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後归。

子贡反,筑室於场;独居三年,然後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於曾子矣。吾闻出於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於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这一段,先是举出了孔子的学生,对自己老师的这样的一个态度。然后,再正面的批评陈相他们,放弃自己所学的儒家学说,而学习农家的主张的,这种错误的作法。

第一句话,“吾闻用夏变夷者”,“夏”,这是指在中原地区,黄河流域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夷”指的是少数民族,中原以外的那些其他的民族,在当时人的观念里面,中原一代的文化是比较发达的,周边的那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当时的人认为,不如中原一带的文化发达,不如这儿先进。

因此,应该用“夏”,就是中原地区的文化来影响改变同化其它的周边地区的文化。由于这个地方,是针对的许行的学说,针对着陈相他们的主张来说的。所以,这个“夷”可以看成是特指楚,就是楚地的人,楚国的土地的人。

“用夏变夷者”,这个话好懂,就是用中原地区的东西来改变周边的少数民族的文化。“变於夷”呢,这个“於”,是引进动作的主动者,就是少数民族是主动者,让“夏”改变,使“夏”改变。

所以是“变於夷”,被“夷”改变了。所以,“於”是在动词后面引进动作的主动者。我没有听说过,被“夷”改变的情况。被改变的那就是“夏”。

“陈良、楚产也”。“陈良”,这是陈相的原来的老师。产就是出生,陈良是楚地出产的人,楚国出产,但是,他喜欢奉从周公,孔子的学说,周公就是姬旦,这就是辅佐周武王、周成王的著名的姬旦,仲尼就是孔子,仲是排行第二,仲尼是孔子的字,名字叫孔丘了。

“北学于中国”,“北”是一个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性,就是往北。因为楚在南,往北方到中原一带来学习儒家学说。“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北方的那些学习研究儒家学说的人,学者指的是学习儒家学说的人,“未能或之先”,这是一个否定句了。

它有一个“未”这样的一个表示否定的句子,表示否定的这个词。这个句子的宾语是“之”,动词是“先”,“未能”是修饰“或之先”的,“或”是一个“先”的主语,“或”是一个不定代词做主语。

“先”是谓语,“之”是“先”的按语,现在放在“先”的前面,是因为它是一个否定句,同时它是一个代词宾语,定语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放在“先”的动词的前边,“先”是个动词,是表达表示领先,超过,走在前面,这样的含义。

教材上说,“之先”是“先之”的倒置,这一句话,这个教材的注里面说的第四个注,这个可能请大家要稍微留意一下,我们在前面的句子的《通论》,里面给大家专门讲过。

古代汉语当中的宾语的位置,在某些条件下,放在动词的前面,特别是先秦时期,它是一个正常的语序,不需要把它说成倒置。就是说在这种条件下,它的位置就是宾语就是在谓语的前面。这种表述,跟我们说的是有区别的,这请大家留意。

“彼所谓豪杰之士也”,豪杰都是突出的人了,“杰”是才能超过一万人的人。“豪”呢?从本义上看,它是指的豪猪身上的毛又硬又长,引申为突出。“豪杰之士”,就是突出的优秀的人士。

这个指的是陈良。“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子之兄弟”,这个“之”是一个连词,连接的子和兄弟之间是一个同一关系。就你们这两个兄弟,侍奉陈良几十年,就是向他学习几十年。“师死而遂位倍之”,老师去世了,“倍”,在这就是背叛的“背”。“昔者”,从前,“孔子没”,孔子去世了。

“没”,从字形上看,本来是一只手,上面是一个波纹的状态,一只手扔一个东西扔到水里面去了,看不见这个东西了,只看见水面上的波纹,一圈一圈的给它荡漾开去。左边的水是表示波纹是水,指出它的性质。所以,是一个东西掉到水里面看不见了。人去世了,也就再见不到他了,这个就好像东西掉到水里面一样。所以,人的去世也叫“没”。

后来,为人的去世专门造了一个字,就是教材上说的,“殁”。在这就是去世,孔子去世了,“三年之外”,就是学生为他守丧守了三年。三年,为什么是三年呢?

古人也有一些说法,这就是一个人生下来,在父母的怀里要待三年,常常是父母抱的,然后三岁之后,才大多数时候不在父母怀抱里,“免于父母怀”。所以,这守丧守了三年,三年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当然,学生为老师守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那种穿着丧服,这是一种所谓的新丧,守墓三年,或者在老师讲学的地方住三年,用这个来寄托对老师思念。

“门人治任将归”,门人,就是学生,“治”就是收拾整理。

“任”呢?“任”这个字,从古文字的形体,你看甲骨文,它像一个人,这边是左边一个人,有的是右边一个人,然后扛着一个东西,或者是抱着一个东西,左边这个人就是扛的,右边的人一个抱着。所以,“任”它的本义是扛着担着抱着。从这个意义引申为,他所扛的那个东西。在这叫,就是行李,就是出门的自己要带的被子之类的东西。

当然这个词,并不是说到这个意义就停止下来,就不再发展了,它又从这个表示具体的行李担子这样的东西,引申为抽象的责任,任务。

孟子里面还有这个话,“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大任这个“任”就是个抽象,上天要把一个大的责任放到你的肩膀上,就要先让你吃一些苦,让你得到磨炼,再延伸,它也可以表示任用,表示委任。再引申,它可以表示任凭、听凭、听任这样的意思。

在这儿,这个“任”的意思就是行李。所以,“治任”就是收拾行李,准备干什么?

“回归”,回家,就是你离开,老师去世了,不再有人给自己讲课。为老师守丧,守了三年之后,就离开这里回家了。

“入揖於子贡”,入是进入,这就是在守丧的这个地方的建筑。我们原来住的地方,进到这个房间里面,像子贡脱衣告别。“揖”在这儿就是作揖告别的意思。子贡是个人名,教材上有注,子贡,他就是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赐,就是从上往下给东西,贡是从下往上给东西。所以,赐和贡,这个意义是相关的。我们多次说过,古人的姓,名和字意义往往相关的。

“相嚮而哭”,“嚮”,他的本来的形体,实际上就是上面乡村的乡,乡村的乡,从古文字形体看,中间是一个放有食物的食器,器皿的两边,是两个人相对,就是对着这个器皿,吃这个东西。因此,这两个人是面对面的。所以,它有一个朝向、偏向的意思。在这儿呢,就是相互朝向,面对面的在那儿哭。

“皆失声”,都不能控制自己的声音,这就是哭出了声音。本来要强忍着,不让它的发生,现在控制不了。所以,叫失声,控制不住了,“然后归”,这样之后,他们才离开,才回到自己的家乡去。

别人都走了以后,“子贡反”,把别人送走以后,继续回到守丧的住处,“反”就是返回的返。返回的返,跟现在的课文里的“反”是一对古今字。“反”在古代表示多种意义,其中有一个意义是返回。后来为了返回这个意义,专门造了一个字,这就是今字,“返”回的返。古今字,往往今字是在古字上面增加一个意思。

“筑室於场”,就是在祭祀用的,用来守丧的平地上面建造了自己住的一个房子,自己一个人又住了三年,这样之后他才回去。他继续地为老师守了三年丧,就是六年了。“他日,子夏、子张、子游”,后来有一天,“他日”是另外一天,子夏、子张、子游这是三个人。这三个人教材上都有他们的名字,大家可以看一看他的名字有什么关系。

比如说,子夏,他的名字就叫卜商,夏商周就有关系。所以,他们的名字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大家可以自己来分析,尝试着看一看。他们做了一件事,什么事呢?

“以有若似圣人”,由于“有若”这个人,也是他的同学,他的行为举止相貌很像孔子。“似圣人”,圣人就是他们的老师孔子。

就想要用侍奉孔子的形式来侍奉“有若”。“欲以所事孔子事之”,这个地方“事孔子”,这样的一个动宾结构作“所”的修饰成分,跟“所”结合成一个“所”字词组。然后,这个“所”字词组相当于一个名词,因此,他就作“以”这个介词的宾语,就是用侍奉孔子的这种行为方式,来“事之”,“之”指代的是“有若”。

我们曾经讲过“之”,我们的学习“之”的时候,所讲过“之”的学习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找出它的指代对象。在这个指代的就是有弱,就是用事奉孔子的行为方式来侍奉有若,“欲”是修饰,能愿动词,这是他们三个人想作的事情。

用这个事情来强迫曾子做这件事情。曾子也是孔子的学生,就是曾参(名参,字子舆),让他来做这件事情。“强”就是强迫,也就是勉强,也就是极力的劝说,使他去作这样的一个事情。

曾子说,曾子回答了,不能这样做。“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pu)之”,这两句话里面是为了表示强调,把介词的宾语前置。

它要表达的意思是,用江水,长江汉水的水来洗过,用夏天的太阳来晒过,“之”指的是孔子的道德,孔子的这种成就,江汉就是“以”的宾语,秋阳就是以的宾语。现在为了强调它,而前置的,是用长江汉水这么多的水来洗过他。

用夏天的太阳,秋阳就是夏阳。为什么秋阳是夏阳,因为孟子在这所说的这个季节纪年法用的是周历。周历,我们上古的时候的朝代,经过了夏商周这样的变化,夏朝是我们今天农历的正月就是一月,就是夏历的一月。所以,我们今天农历阴历也叫夏历,就是夏天。夏朝它纪年法的,按照他的来纪年的。这个夏历就是今天的农历。

所以,它的每年的开始就是农历的正月,商朝它更换朝代以后,它就改变历法纪年法,它就往前推了一个月,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农历的十二月。是商历的每年的开始的这个月,到了周朝,它又往前推了一个月,这就是在我们今天农历的十一月,就作为每一年的开始的第一个月,这样它的季节,就比夏朝往前推了两个月。

所以,他所说的秋阳还没到秋天,在今天农历的夏天。所以,我们说是用夏天的太阳来晒。夏天的太阳是一年当中最暴烈的太阳。所以,用那么多的水来洗过他,用这么强烈的阳光来照晒他。

“暴”是晒的意思,从字形上看,底下是两只手,拿着一个米,在太阳底下晒着,上面还蒸出来一些蒸汽,水蒸气。所以,它是暴晒的意思。用这样的这么多的水洗过他,用这么强烈的阳光晒过他,怎么样呢,就出现了白的不能再白的这样的一个结果。

“皜皜乎不可尚已”,这是这个“皜”是特别洁白的意思。

“不可尚”的“尚”,就是不能超过他,没有比他更白的了。“今也南蛮鴂舌之人”,前面举的都是正面的例子,这些学生在老师去世之后为他守丧,并且超过平常人守丧的时间,人家是三年,他能守六年,而且在有的时候,这个人很有意思,他们学生子夏这些学生特别思念自己的老师,现在看到同学中间有一个人跟老师长得非常像,就想把他来作为老师,天天我们都向你问安,向你请示,这样来寄托自己对老师的思念。

我们今天看上去好像是一个不是很聪明的办法,但是,它反映了是这些学生对老师的一种怀念之情。同时他也跟古人的那种家庭里面的家族里面的祭祀,要找一个施主,这个施主也是从后面的人里面找,往往是要找跟祖先的相貌比较接近的人来做,这样一种习俗有关。

反正祭祀时候也是找一个后辈的人,很像的人就放在上面就得了。所以,这同学中间有一个人很像,我们就把当老师对待也未尝不可,要能够理解古人的思维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这里面,体现了这些人对于老师的这种怀念,这种尊重。

他对老师这么尊重,可见他们对从老师学到的东西,是不会轻易的改变和放弃。

“今也南蛮鴂舌之人”,指的是楚国的人,实际上指的就是许行,南蛮,这当然是对于南方的少数民族的,实际上指的就是楚国的人的一种蔑视的称呼。“鴂舌”,“鴂”是一种鸟,这种鸟叫伯劳,这种鸟叫出来的声音很难听。用这个来说,楚国人说话的声音很难听。

这个呢?一方面我们觉得其实辩论的时候,你这样应该谈你的政治主张,不一定要把别人的口音也扯上,但是,同时,也看到孟子这个时代,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跟论语里面的区别,它一种强烈的争论的争辩的这样的一种形式。所以,它只要能够运用的东西,能够利用的材料,他都会用,哪怕是对方的说话的口音,他也会去攻击他,用这个来加强自己的说服力。这些人话都说不清楚,你还向他学习吗?有这个意思。

“非先王之道”,“非”,是否定、诋毁的意思。诋毁先王的道义,你们背叛了自己的老师,来向他们学习,向许行学习,“子倍子之师而学之”,跟曾子相比那是不同的。

“吾闻出於幽谷,迁于乔木者”,我听说过,从幽谷里面迁出来,迁到高高的树木上。“幽”是阴暗的意思,阴暗幽深的山谷。“幽”这个字从字形上看就是一个山山里面有盘丝小道,很幽深,乔是高大的,乔木是高大的树木。

我听说,人都是要往好的方面学习,这跟最开始讲的“用夏变夷”是一个道理,从深谷里面飞出来,飞到高高的这个树木上。

这个是《诗经小雅伐木》的里面的诗。我没有听说,从高高的树木上面,往幽谷里面搬迁的这样的情况。人往高处走,为什么要从高往低呢?《鲁颂》里面说,《鲁颂閟宫》的这首诗,“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这两个句子要注意一下。这个“是”是一个复指,前置宾语的代词,也就是“戎狄是膺”,“膺”本来是抵挡的意思,在这里是惩罚,讨伐。讨伐谁呢?讨伐戎狄,戎狄都是少数民族。“是”就复指讨伐的宾语,然后前置。

我们在讲句子的时候给大家讲过,“之”和“是”来复指前置。“荆舒是惩”也是一样,惩罚荆和舒,“荆”就是楚国了,“舒”是挨着楚国的一个小国,也是南方的小国,说周公尚且要惩罚这些南蛮鴂舌之人,南方的这些少数民族,“之”指代的就是南蛮鴂舌的戎狄荆舒。当然,也泛指那种抽象一点的,就是那种在幽谷里面的这样的。

“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你呢,却要向他们学习。这个“是”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是”是一个代词,“之”是复指这个“是”的,作学的宾语,就是“子学是”,你向这个学习,“之”是复指这个“是”,然后前置,这个“是”跟我们刚才讲的“荆舒是惩”是一种句式。另外一种意见认为这个“是”是动词,肯定的意思,就跟刚才我们说的“非先王之道”的“非”相反。

“非”是否定,“子是之学”,你肯定这种学说,“之”学这个“之”,就看成一个定语,指示代词的这种学说。这就是我们在讲“之”的时候给大家举过的例子,之子于归,这是两种不同的意见。我个人觉得第一种意见可能更好一点。

“子是之学”,就是你学这种,这也是不善于改变的,就是你放弃了孔子的儒家的学说,去向这些南蛮鴂舌之人学习,你是不善于学习,你的学习可以改变,但是,你改变不好,应该是如果是学习,原来是向他们学习,应该改变向儒家学习,你反过来从儒家的这种学生变为农家的学生,你是不善于改变自己,不善于变化,不善于怎么呢,从幽谷像乔木变化,从低级向高级进化,从落后向先进转化,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来看最后这一段。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这个是陈相的辩解。反过来,后面这一段是孟子的回答。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我们看看这一段的意思,先看陈相的话,他说按照许先生的办法,从许子之道,许指的是许行,许行先生的办法,市场下的物品的价格没有两样,这个“贾”就是价,这也是一个古今字的关系。

就不会有两种价钱了。国都的市场当中没有欺诈行为,“伪”就是欺诈的行为。为什么?

反正价钱都一样的,就需要不会说故意喊一个高价来卖,即使让身高五尺的小孩,前往市场买东西,也没有人会来欺骗他。“五尺之童”,小孩的身高,因为古代的尺,都比今天要短,古代的一尺,大概其相当于今天的七寸左右。五尺,五七三十五,三尺是一米,还有一个五寸。

那就是个儿比较小的孩子,一米多一点,“适”是前往,他前往到市场上去,“莫之或欺”,就是“莫或欺之”,就是没有人来欺骗他。“之”是个代词。在这作“欺”的宾语。“莫”,我们前面讲过,含有否定副词“未莫勿”,这些词的否定句中作宾语,代词宾语都要前置,现在有一个“莫”表示否定。所以,“欺”的宾语前置了,当然这个句子有一点跟平常的句子不太一样的,不太好分析的是这个“或”。

“或”在这是“欺”的主语。就是有人,有几个人,“或”不是表示不定代词吗?表示肯定的不定,但是,有几个,有几个在,这儿没有几个,它重复了一下。没有什么人。我们翻译的人就是翻译,没有人来欺骗,就行了。内部的结构需要注意。

“布帛长短同”,价钱就一样,“麻缕”,麻线丝线,各种线,它的轻重相同,价格就一样。

五谷粮食多少相同,价钱就一样,“屦”是鞋子,大小相同,价钱就一样。

这是陈相再一次提出许行的学说当中合理的一面,按照这种许先生的这种办法,市场上的价格都是一样的,人们就不可能受到欺骗。

下面是孟子的回答。

他说,“物之不齐”,事物的不一样,这是事物的本性。“物之情也”,“情”指的是本性,本来面目。就是世间的万物的好丑相异,因此,价格也就应该不一样。这是事物本身的这种,我们说它的本性自然的道理。

“或相倍蓰”。有的是互相相差一倍、五倍。“蓰”,按照传统的说法都认为他是五倍。但是,这个“蓰”,通常都是跟这个“倍”在一起使用,表示一个不确定的倍数。所以,当五倍讲是一个传统的说法,知道就可以了,有的相差一倍,相差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

“子比而同之”,你现在把它们放在一起,加以等同,这个“同”是使动用法,使它们的价格变得一样,这就是扰乱了天下了。为什么说扰乱天下呢?

本来它有区别,你现在抹杀了这种区别,告诉他好的坏的都一样,反正只要是轻重一样,你就掏钱都掏的一样。谁去买坏的,是这个意思。

所以,底下说,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

这个要稍微注意一下。巨和小在这里,不是指的长短,尺寸的大小。巨指的是粗的,小指的是细的。

就是粗鞋细鞋,就是加工精细的鞋和加工比较粗的这种鞋。为什么?

因为底下讲的都是这个质量,它们价钱一样,“人岂为之哉”,人难道还愿意再去作细工慢活的,那种质量好的小鞋吗?细鞋吗?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如果按照许先生的办法来做,让人们互相之间,互相率领着,你引导我,我引导你,比这怎么样,去做那些伪的,假的事情。

因为价格都一样。所以,你不需要再精加工了,不需要精工细作,因此,这个就要偷工。料不能减,因为它那个分量是一样就行。所以,人们都会去做伪的,不好的东西。怎么能够治理国家呢?难道还可以治理国家吗?

这是孟子对他们的反驳。

这是《许行》这一课的内容。《许行》这一课的内容,我们讲的用的时间比较多一点,我们在这里面,讲了很多的重点的字词的本义,包括他们后来引申的意义,这里面涉及到了一些,跟我们前面《通论》的内容,讲授的内容相符合的,或者是相适应的,有一些部分的内容,包括名词活用成动词,包括省略,包括谓语的前置。

我们现在很少见了,这里面有,包括语气词的这个作用,比如说,“与”这样的作用,这个请我们大家都注意一下,这里面涉及到的这些语言的现象,把它挑出来,自己加以归纳整理。另外我们课后请大家把教材的112页到113页,这两段课文,咱们自己动手翻译成现代汉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魅025《许行》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atd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