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周日晚上的三节晚自习是相当让我头疼的。学生们刚入校,周末综合征还没来得及调整,当头棒喝一样的连续三节课,可想而知效果会咋样。看见老师多半会不“感冒”,进教室估计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来点什么新意呢?
返校路上正好正好把薇娅的《人生是用来改变的》这本书听完。这是本周“樊登读书”上榜的新书。觉得不错就推荐给孩子们听了。我想薇娅这个名字,这群孩子们绝对不陌生,听她写的书应该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吧。
樊登老师把这本书当作商业书籍来读的,我是希望教室里的这群孩子(年轻人)可以当作励志的书来读,当然喜欢人物的可以当作传记来读,喜欢育儿的可以当作育儿宝典来读,都可以,毕竟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我尤其觉得值得推荐给孩子们的精华点是薇娅在最后所说的:
要会改变
人们常说要坚持,但坚持不是说一定要在这条路上一定要做到死,而是要学会变通,要知道你适合干吗,要跳出自己来看自己。就人家经常讲一句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习也好,工作也好,感情也好,创业也好,可能旁边人看你是透透的,但你自己就在里面钻不出来。
有时候人就需要静下来,跳出自己看自己:如果你不是你,这个事情你来看,你想要什么?不怕改变,然后在改变的过程中,再坚持你想要做的事情。
不抱怨
薇娅说抱怨会影响心情,如果你身边所有人都是很积极向上的,你的同学老师朋友很好,你的团队也好,你的爱人也好——你是会往上走的。但如果每个人都爱抱怨,你会觉得很累。你一旦对工作产生抱怨了,你就要想你要不要继续学下去?你适不适合这个工作?在最困难的时候,你要想它有可能是给你以后建高楼打地基。
薇娅之所以成为薇娅,打造了电商的业界奇迹,果然有不同寻常之处,也怪不得樊登老师说,一个人成有多大的成就,往往和Ta经受的挫折与磨难成正比。
常反思
薇娅说她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想,我是谁?我现在是主播。我要干吗?虽然说我今天录了综艺节目,虽然说今天我被邀请去参加什么活动,但是我是主播,我的工作核心就是守住直播间,给大家选好物。就在当下这个阶段,我该做什么事情?每个人只要能静下来想一想,其实还是能想得明白的。
听到这个地方,我赶紧摁个暂停,跟孩子们聊了聊“哲学三问”,人这一生追求的极致就是这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对于刚刚十几岁的孩子,早点让他们了解这样终极的哲学命题,对他们的三观的形成乃至终身的成长,我个人觉得都是相当有必要的。
这恐怕是我想和孩子们分享共听这本书的主要原因吧,这也是我试图往课堂上引入更多的“活水”的原因。孩子们天天在教室里这方寸之间,所见所闻毕竟有限,作为任课老师完全可以尝试着做出一些细微的改变,比如一些活动试着打通、拓宽孩子们的视野。
上学期我基本上让孩子们做摘抄、阅读、有选择的背诵一些经典语段为主(孩子们的作文功底实在让人捉急,不得不先硬性往脑袋里塞一些模式、模板)。一道菜吃的太久了,怕是鲍鱼海参也能被吃成萝卜白菜来,新学期总得有点新意吧。
上一周我就用课堂上的边角料时间给孩子们播放诗词大会的相关视频,一次也就是一二十分钟时间。
我这会儿脑海里还有教室里孩子们认真听读的画面。当他们听到第4季第1期第1位选手,那个7岁的小男孩口齿清晰、嘎嘣脆地对主持人董卿说他会背《木兰诗》《琵琶行》《长恨歌》的时候,我的这一群孩子们倒抽冷气,一脸羡慕乃至难以置信的表情,我相信在那一刻,孩子们内心想要多背些诗歌、想要多接触一些传统文化的热情就被点燃了。当选手进入答题环节,屏幕上显示的连缀出某一句诗,或者回答上句给下句等题目,我的这群孩子急不可待的想要说出答案时,我就知道孩子们的参与意识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
教育并不是要一味的说教和管教,教育不就是唤醒和点燃吗?课堂上预留出来一部分时间,甚至很大方的拿出整节课给孩子们听一点、看一些东西对他们有益的音视频,组织孩子们多参加一些小活动,邀请孩子们参与进来,让他们明白这个教室、这个课堂,是他们的主阵地,他们才是学校、教室、学习的主人。
这种用不同的小招数给孩子们的思想或者心灵注入“活水”的方式,一定能让孩子们爱上语文、爱上课堂、爱上学习。
所以我得把我的课堂努力修炼得孩子们想听、有兴趣听、老在心里念叨着,若能抓住大部分孩子的心,自然就能把“亲其师信其道”的妙处发挥得更好。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身为教师,本就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教育教育,我总觉得“育”在先“教”在后,教知识点是属于“术”的层面,而育人则属于“道”的层面,“道”于“术”应辩证统一来对待,对于这群自制力、掌控力尚不太强的孩子,就是应该用兴趣或者活动来激发其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让他们慢慢知道什么才是人生大道。用这种润物无声的方式育人,效果可能会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