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些忙,不,浮躁罢了。中午吃饭与下午上课间大约有一个多小时,不符合我一口气看完一本书的习惯。只好握着手机,内心如丧家之犬。
那么,看剧吧。可是,剧情,演员,拍摄甚至配音不到位,都会让我看着如嚼鸡肋。最重要的是,很多剧不够有趣——我主要还是为了下饭,附带为了欣赏文艺作品才看你的。
那,没办法,继续看《武林外传》吧。结果,好剧也架不住被翻烂。得,书也读得少多了,电视剧也没什么可看的了。这是做什么呢,让生活越来越无趣!
没读书难免心焦。周末回了个家,两天时间才读完一本王小波的杂文。这种速度读这种书简直是浪费生命。而心里浮躁起来后,翻翻手机,发现手机里有很多东西,比如百度新闻,看着看着,你就会心里讪讪的——简直是一坨没有臭味的屎。走路遇到狗屎,我们掩鼻,而看到这种文章,竟不遮眼!
没有读书的时候,生活仍在继续。知识仍然淡淡的弥漫在空气里,隐隐产生着一种紧张感。读王小波的杂文时,其中他提到了一些觉得写的特别好的小说,我却还有那么多书没看过!心里又空又憋得慌。
一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多日不读书,已自觉口臭。其实不止对我自己,每次想到很多人不读书,都会在心里深深地疑惑:这些人难道就不觉得生活寡然无味?没有获取的东西的支撑,说出来的话那么无聊,他们自己不自知吗?当然,碍于我还想舒服点地活着的想法,我从来不照想的这样说出来,也许按我自己的想法衡量别人也太不讲理了。
刚反思完,正好放假了一天,终于读起了一本散文集。多日不读书,一接触到散文,便觉得心里释怀了许多。不仅是惶恐稍稍消散了些,散文本身就具有高于平日里的琐碎的生活的美感。鲁迅的摇曳着的梦境,白马湖的冬天……
只是,读这些没有太多情节,甚至没有太多用意用意其中的散文,让我又有疑惑。我总免不了想:我读这些有什么意义?他们把这些写出来给我看,到底有什么意义?
读散文的意义,有去捕捉美感,有获取更多知识,有了解更多世事,有领悟更多道理。而鲁迅记叙自己的梦境,白马湖之冬,在我看来除了有些许文字方面的美感,似乎就没了。
也许对他们来说是有意义的,因为记叙了自己的人生,写下了文字,也就抒发了自己对往日的回忆。可对我来说,难免觉得有些莫名奇妙。到底是我的想法有道理呢,还是这是因为我深受实用主义的毒害呢?留以日后思之。
我读到有的文章,比如萧红的《饿》,语言的美和让人能引起共鸣的力量都有,因此做了标记,决定日后再读。有的文章则不然,比如新凤霞说自己作为左撇子努力锻炼右手的事。的确有女权主义般的激励作用,然而文字太土,也无结构可言,更是隐隐夹着对曾经骂过和讽刺过自己的家人的记恨——自己“记性太好”,忘不掉。这就令人不想再读。不是不可记恨,而是对不用搭理的人还要记恨,好好的故事被讲的这样无趣。
在简书上看到不少热文作者,有些充其量只能算优美的流水账。比如记叙自己怎么走向“逆袭”,无非就是把人生主要经历顺一遍,竟然有勇气发了出来,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底下有一堆人在恭维:“大神!写的真好!”明明只是在浅薄地讲述着看似深刻的道理,笔下盛产垃圾。

一切文章,以以血书者为美。可是在这个浅阅读的时代,大家习惯喝水。我曾经不得不写得更简单一点,更能吸引人一点,感觉就像吞下屎味的巧克力。
现在的所谓阅读,掰下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的手,给原本绝色的佳人宽衣解带。我在心里仍然不愿意把文章写成大众倾向的,也不信任大众的审美,可我又觉得这样做才能进一步获得阅读量。矛盾着写出的作品,文风便歪歪斜斜。
许多作家都面临着是否要写通俗小说,成名了之后再继续严肃文学的选择,比如巴尔扎克。他弃笔从商了,尽管日后经历了一连串的破产。这给了我心中的疑惑的答复,要写就别将就读者,尽管写文章的初衷之一,恰恰是去影响和改变他人。强行歪斜文风?有所为有所不为,也有所不能为。
这篇文章我终于写得舒服点了。然而这篇文章仍然不够美和深,不够耐读。一个优秀的作者不是完全满意的作品是不应发的。正如林清玄笔下的那个善于厨艺的女佣,煎荷包蛋的时候没有煎成圆形,会自己吃掉而不会端上桌一样。
不过也许你碰巧读到这一篇,而省去了读简书上的某些所谓大神创作的热文,相比之下多了些意义呢绝对的意义我们慢慢争取,相对的意义也是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