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注释】
[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奚:什么。
[3]正名:即正名分。
[4]迂:迂腐。
[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
[6]中:得当。
宋·程颢、程颐:“名实相须。一事苟,则其余皆苟矣。”
宋·朱熹:“迂,谓远于事情,言非今日之急务也。”
【译文】
子路对孔子说:“卫君等着你去治理政事,你先干什么?”孔子说:“一定先正名分!”子路说:“还有这种想法,先生您太迂腐了,哪里需要正名啊?”孔子说:“粗野呀,仲由!君子对他自己所不了解的事,是不随便发表意见的。名不正,则言语不顺;言语不顺,则办事不成;办事不成,则礼乐不能兴举;礼乐不兴举,则刑罚不得当;刑罚不得当,则百姓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先正名而后发言论,言论顺理成章才可实行。君子对于自己说的话,不能有所疏漏才行。”
【解读】
思想原则不确定,理论解释就紊乱;失去了理论解释,各项举措则不成;各项举措不成,文化事业就难以发达;文化不发达的社会,法律、制度就会混乱;法律、制度一旦混乱,人民群众就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因此,领导人确定的思想原则一定要在理论上解释得通,理论上能说通的也能够在实际中得以运用。所以,领导人对自己的理论言谈,决不能随便马虎。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1]。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2]。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3]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1]圃:菜地,引申为种菜。
[2]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3]襁:背婴孩的背篓。
宋·朱熹:“礼、义、信,大人之事也。好义,则事合宜。情,诚实也。敬服用情,盖各以其类而应也。襁,织缕为之,以约小儿于背者。”
明·张居正:“若学者所志,当以大人自期,又不宜屑屑于农圃之事,周孔之言,夫各有所当也。”
【译文】
樊迟向孔子请求学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请求学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走了。孔子说:“樊迟真是个小人!国君讲究礼仪,老百姓没有敢不恭敬的;国君的行为正当,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国君诚恳信实,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讲实话。如果做到这一点,那么四方的老百姓都会背负着幼小的孩子前来归服,哪里还用得着种庄稼?”
【解读】
孔子的教育是仁德教育、政治教育,而不是教授学生生存技艺的职业教育。本章中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俗话说得好,“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我们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好分内之事,把自己不熟悉的事情交给懂得的人去办,不仅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节约社会资源,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