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
蟋蟀又叫促织,据说是因为蟋蟀一叫,织女们就要忙碌起来了,蟋蟀唱歌是为了催促织女劳作。这样的传说让蟋蟀生出很多情趣来。
“以虫鸣秋”,这鸣秋的虫,排在第一位的首推蟋蟀。秋日来临,田野里、山坡上,农家的房前屋后,到处都可以听到蟋蟀那“蛐蛐”不绝的悦耳的歌唱了。
蟋蟀真是大自然最杰出的歌手!
其实,大自然的歌手很多。比如说蝉吧,声音可谓高而响,然而,它是留在炎炎夏日的背景里的,让人不免生出一种烦躁的情绪来。又比如会唱歌的百灵、黄莺之类的鸣禽,嗓音自然清越婉转,可寻常人家不见得能经常见到。只有蟋蟀那动听响亮的歌唱,只要有片草地、土坡,都可以听到它们不知疲倦的优美旋律。
生物学的知识告诉我们,蟋蟀的发声是器械性质的,奥妙在于它的前翅上。它的一只前翅有着很粗糙的“鑢状部”,另一前翅前端又有“硬质部”,两相摩擦就能发声,不像上面提到的那些大自然的歌手,它们发声大多数是经过声带振动而发出的“肉声”。这样看来,蟋蟀的歌唱又具有演奏性质,常见到儿童书或动画片中将蟋蟀画成穿黑色礼服的小提琴手模样,确实很有道理。
有一则与蟋蟀相关的寓言,曾被收入学生教材,广为流传。大意是蟋蟀秋天只知道快乐地歌唱,而蚂蚁则从早到晚忙着往窝里搬运粮食。结果冬天来临时,可怜的蟋蟀找不到食物,只有凄婉地结束了生命。寓言的意思很明了,不过我的非主流看法是,蚂蚁只知道搬运储藏,冬天不过是延续这无聊的生命而已,哪里比得上蟋蟀生活质量高呢?
然而,蟋蟀最闻名的却并不是它嘹亮的歌声,而在于它好斗的本性。真想不出,这样一只小小的虫儿,脾气竟会那么刚烈。斗蟋蟀的场面可真是惊心动魄。两只蟋蟀一见面,便呲开大牙,猛扑过来,一番恶斗。分出胜负后,得胜的一方振翅高唱。
如果仅仅把斗蟋蟀视为民间娱乐,倒也无可厚非,然而斗蟋蟀的背后竟有着丰厚的赌注真让人大跌眼镜。以《高山下的花环》闻名的作家李存葆在一篇《国虫》的纪实作品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捉虫、斗虫的民间传奇画卷,他以“国虫”为蟋蟀命名,把小小的虫儿掀起人们疯狂逐利的活动描绘得栩栩如生。
提到蟋蟀,不得不提蒲松林那篇传世的《促织》来。如果说成名一家人的命运维系在一只小小的虫儿身上,是“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揭露”(原谅我使用这样的语言)。那么现在呢,《国虫》里那些放弃正当职业,一只虫儿就让他们或暴富或倾家荡产的例子,是不是对人性中逐利一面的无情揭露呢?
山东省宁阳县以“中华斗蟋的摇篮”而享誉海内外。每年立秋后,这里的蟋蟀远销美欧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999年,一只“虫王”卖出了18万元的天价。宁阳更是将蟋蟀发展成规模,达到数亿元的产业;甚至成立了“中国蟋蟀研究院”和“中华蟋蟀俱乐部”,专门从事蟋蟀的研究、开发和保护。
小小的蟋蟀,本应是快乐的大自然的歌手,实在不该囿于这小小的用于博取物欲的瓦盘中。不过蟋蟀发展成如此庞大的产业,真是应了那句话“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变化太快”。(胡晓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