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3课例研讨5|“反复品析”

2023课例研讨5|“反复品析”

作者: 青箬笠0 | 来源:发表于2023-05-26 19:45 被阅读0次

          余老师指出:“对课文进行‘反复品析’,可以锻炼耐性,可以让我们变得细心,更重要的是能提高课文品析的质量,对课文有更多的发现,能提取、收获更多的教学资源,同时逐步养成细读课文的习惯,提高精读、深读课文的能力。”

        余老师举了自己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例子,余老师用十三个句子从不同角度概说《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试着学习余老师提供方法读《溜索》。

        1.这是一篇表现马帮汉子野性之美的小说。面对万丈绝壁之间、汹涌澎湃的怒江之上“命在天上”的溜索,无论是过溜索前,过溜索时,还是过溜索后,马帮汉子都镇定自若,从容不迫。面对严酷凶险的大自然,马帮汉子表现出生命本真的野性之美。

      2.这是一篇以衬托对比来表现人物的小说。

      (1)课文三次写鹰。峭壁悬崖间的鹰,是力量与速度的结合,是勇敢与凶悍的展示,敏捷迅疾的鹰,从正面衬托了马帮汉子的勇敢无畏。

        (2)文中六次写到牛。无论过溜索前,过溜索时,还是过溜索后,牛们的紧张惊恐都与马帮汉子的从容不迫形成鲜明对比,从反面衬托了马帮汉子的无畏剽悍。

        (3)“我”的惊恐与马帮汉子冷峻沉着形成对比。

      a. “我”看到怒江,“抽一口冷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向前动半步。”“抽一口冷气”,看到怒江的一瞬间,一下子就被吓到了。“腿子抖起来”,以身体的的本能反应,不能自已的动作写恐惧的心理。“不敢向前动半步”,不说“走”,而是“动”,写被惊吓到不能动弹。而“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两相对比,马帮首领的镇定自若跃然纸上。

        b.“我”上溜索时,“战战兢兢跨上角框”,“瘦小汉子”上溜索时,“只一跃,腿已入套”,“我”紧张到全身哆哆嗦嗦,“瘦小汉子”却那么轻松轻巧轻快。

        c.过了溜索,“我”“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慎慎”,叠词的运用,程度的叠加,惊魂未定,小心谨慎又小心谨慎,依然紧张到发抖。首领过了溜索,“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跃”“弹”,可见首领的轻松自如敏捷轻巧。

        d.倒手拔索的描写。“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子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我”)“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塞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索。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对比来看“悄没声”,才能感受到“瘦小汉子”倒手拔索疼痛时的不动声色,感受到马帮汉子的粗犷剽悍。

        3.这是一篇运用“白描”手法,以简洁传神的词语洗练干净的语言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的小说。

        (1)写马帮首领面对溜索时的神态:“首领眼睛细成一条缝,先望望天,满眼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出筋来。”“眼睛细成一条缝”,这里把形容词“细”用作动词,眼睛的变化非常传神,“满眼冷光一闪”,写出马帮首领一瞬间眼神的变化,眼神的变化也许暗示了心理活动,是险峻的挑战激起他野性的力量吗?“腮上绷出筋来”,“绷”,简洁的单音节动词,充满力量。这里不是静态的神态描写,而是以动词来写神态,不能不说神来之笔。寥寥几笔,传神刻画出面对万丈悬崖上的溜索,比坚硬的岩石更冷峻沉静的马帮首领的形象。

        (2)写瘦小汉子过溜索,“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本是形容词的“小”用作了动词,把过溜索时人由大变小的迅疾写得非常鲜明,加上拟声词“嗖”,动作之快,仿佛可以听见“嗖”的声音,既有听觉,又有视觉,传神至极。

        4.这是一篇运用烘托手法的小说。

        (1)第七自然段:“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马的雄壮飘逸烘托了马帮首领的沉着冷静。马的形象与首领的形象相得益彰。

        (2)牛们面对怒江大峡谷的表现:“牛们也慢下来”,“牛们死也不肯再走”,“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牛们的紧张惊恐,烘托了怒江大峡谷的高峻险恶。

        面对溜索,“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牛们的惊恐万状烘托了溜索的凶险。

        (3)文章前六个自然段极力描写怒江大峡谷的高峻险恶,第九自然段写让人命悬一线的溜索,烘托了马帮汉子的英勇无畏剽悍勇敢。

        5.这是一篇主要人物着墨极简的小说。

        与一般的小说不同,这篇文章主要以烘托对比表现人物,对马帮汉子的直接描写并不多。文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就极少。

          文中写到马帮汉子对话的只有两处:第十四自然段,首领问话“可还歇”,答“不消”。问句三个字,答语两个字。第二十四自然段,首领问“蛇?”答“是呢,蛇。”问句一个字,答语三个字。这与马帮汉子刚毅冷峻的形象相应。

        有两处首领对“我”说话,一次是第三自然段的转述,“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一次是“我”要过溜索,首领:“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此外就是过了溜索,马帮汉子对“我”说的:“看脚底板!”

        虽然主要人物直接描写并不多,但一点都不妨碍主要人物大放光彩,这得益于作者巧妙的写作技巧,如环境描写,白描手法,烘托对比,正衬反衬等。

        6.这是一篇运用多种方法描写环境的小说。

        文章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怒江大峡谷。

        (1)以牛马的反应从侧面表现怒江大峡谷的险峻。

        (2)视听结合、正侧面描写结合写怒江。

          a.以不同寻常的声音写怒江。

        文章一开始就突兀起笔,写到“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不信”,是这声音不同于一般水流声音,“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正是因为“这声音就是怒江”,声音又那么不同寻常,让人不敢相信。

        以雷声写怒江。“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转出山口,依然是隐隐闷雷”,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怒江闷雷样的声音,可以想见怒江水流的奔腾咆哮的声响是怎样惊天动地,也可以想见水势凶险。

            “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隐隐”,写出声音距离谷顶之远,写出峡高谷深,“腾”,动感十足,写出水势之急,水声之响,“森气”,峡高谷深水急,渲染阴沉诡异可怕的气氛。

        b.富有变化的视觉。

        俯视,“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飞快”“垂”,化静为动,写出峡谷的高峻陡峭。

        远望,“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从视觉写怒江,“深远”,“涓涓细流”写出峡高谷深。

        视觉形象,正面描写怒江;远远闷雷,从侧面描写怒江。视听结合,正侧面描写结合,多角度多层次写怒江大峡谷。

        文中还有许多从侧面写怒江大峡谷的文字,如“我”看到怒江大峡谷时的惊恐,“俯视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我”俯视怒江大峡谷的反应,从侧面写出怒江大峡谷凶险。

        7.这是一篇行文中处处照应的小说。

        (1)  “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注意“山那侧”,因为还没有正面怒江。下文说“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依然是隐隐闷雷”。最后一段又一次写到“顺风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声原来一直响着。”怒江的“闷雷声”贯穿始终。注意“觉出闷雷声原来一直响着”,“觉出”“原来”,意味深长,从始至终,闷雷声一直响着,过溜索时,这声音该是最响的时候,却没有写这声音,应该是紧张恐惧到根本就没有听到这声音,现在,缓过神来,才“觉出闷雷声原来一直响着”。

        (2)第二自然段,快到怒江大峡谷时,“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第二十五自然段,过了溜索,“铃铛朗朗响着”,快到怒江大峡谷,听到铃铛声也是“慌慌”的,过了溜索,如释重负,铃铛声也是“朗朗”,清脆响亮悦耳欢快了。

        (3)溜索时磨破的手。(十八自然段)“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塞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索。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二十一自然段)“端着两手,不敢放下”,(25自然段)“手掌向上托着,寻思几时才能有水洗一洗血肉”。

        8.这是一篇语言极具特色的小说。

        第一次读,就被这篇小说极具特色的语言吸引。

        单音节词的使用,语言简洁洗练,有文言的雅致,又富有力量。“一只大鹰旋了半圈……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旋”“扎”,迅捷有力。“心下大惑”,“腿子抖起来”,“惑”“抖”,不用“疑惑”,“颤抖”,可以感受到单音节词的凝练,又有文言的典雅。感觉这样的语言与马帮汉子的沉默寡言冷静刚毅非常吻合。

        别致的比喻拟人。非常喜欢第二自然段最后一个句子,“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我”的恐慌中,铃铛的声音也是“慌慌”的,铃铛也感染了人的情感。“马帮如极稠的粥”,这个比喻实在想象奇特,一方面写出马帮人数众多,密度大,另一方面,峡谷越来越狭窄(下文说“口极狭”),行进速度也慢了下来,只能“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词类活用”。这本是文言文中的词语现象,不知道用在这里是否合适?但是,文中有三处把形容词用作动词,确实富有动感,极具画面感。“首领眼睛细成一条缝”,“嗖的一下小过去”,“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这三个句子中,“细”“小”“长”,本是形容词,在这里用成了动词,不仅生动形象,还给人一种非常鲜明的感觉,很吸引人眼球,让人一下子就注意到这个词,还很有画面感,让人想象出那种情景,首领的眼睛不是变小了,而是变细了;跨上溜索,人速度极快地一下子由大变小了;溜索下的绳子随着瘦小汉子倒手拔索,每拔一下,绳子抖一下,每抖一下,绳子长出来一些。一个字,就写出画面。

        叠词。除了一般常用的叠词,“隐隐”、“涓涓”、“懒懒”、“纷纷”、“慌慌”、“慢慢”、“战战兢兢”……,还有一些不太常用的叠词,给人鲜明的感觉,如“哀哀”、“慌慌”、“急急”、“朗朗”,通常会用在四字词语中,作者却只用这里的两个字,此外,像“慎慎”,估计一般文字中出现的不太多。这些叠词,除了音韵上的美,节奏的舒缓,让人感觉程度的叠加,还有一种意味深长的感觉。

        9.这是一篇具有散文倾向的笔记体小说。

      《溜索》不像小说,更像散文。文章表现了马帮汉子的沉着冷静刚毅果敢无畏剽悍粗犷豪放。但却漫漫写来,写鹰,写牛,写马,写“我”,写大峡谷,写声音,像散文;又形散神聚,处处都为表现马帮汉子服务,无一处闲笔。

        细细反复品析,相信文章有更多妙处。

        余老师提供的方法,确实实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3课例研讨5|“反复品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bvk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