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新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淮安市人民小学胡全会老师执教的六下《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课中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在探究“圆柱的特征”这一活动中尤为深刻。在探究“圆柱的特征”这一活动中胡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首先胡老师利用“圣诞老人送礼物”这一情境,引出了以前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然后让学生回忆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时是从哪些方面研究的,运用了哪些方法研究的。通过回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一次复苏,学习经验和研究方法也得到了复苏,为下面探究“圆柱的特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比如运用动手操作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方法、测量的方法等等)接着,胡老师出示了一个直圆柱,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直圆柱”,并且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至此,完成了学生对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过渡到对旋转体的认识,这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然后,胡老师就设计了一个小组探究活动。通过观察、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等,让学生探究圆柱的特征,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小组活动过后让代表交流。交流时胡老师不是简单的看一下学生的记录单,而是让学生具体的说一说你是如何探究的。比如,让学生说一说是如何探究圆柱底面的:把圆柱的一个底面放在一张纸上描一圈,然后再把另一个底面放在前面这个圈上再描一圈,发现这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再比如探究圆柱的侧面特征时,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滚一滚,得到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胡老师还让学生把不同的探究方法交流出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知,亲手操作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在学生交流完圆柱的特征后胡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了圆柱的平面图形,并指着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提问:“你们说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圆,那这两个是圆吗?为什么?”这里,再一次引发了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学生的交流,明确了所看的角度不一样,看到的图形也不一样。这里我们是从正面观察的,上下两个面就是椭圆。这一环节,我认为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胡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了圆柱的特征,并通过动画演示再一次让学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比如圆柱的高的动画演示。)对于圆柱的高,除了动画演示,胡老师还出示了生活中圆柱的高不同称呼的图片,如水井、硬币、钢管等圆柱体的高在实际生活中的称呼,以及让学生在自己的学具当中找出圆柱高的不同称呼。至此,胡老师让学生对圆柱的抽象认识又转变成了直观的认识,即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