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人骚客】
读张爱玲《小团圆》

读张爱玲《小团圆》

作者: 思_zs912 | 来源:发表于2019-02-09 21:41 被阅读69次

1

读张爱玲《小团圆》:

看了九莉和之雍这段,明明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影子,先是胡写好评夸赞张的文章,搏得她好感,然后千百次踏门拜访呆着不走,一步步心理上的软功势,在百般理解与挑衅的玩乐间,激起对方回应,胡拿捏得恰到好处。爱玲这方呢,其实也明察秋毫,不过望的太远,尽头满是苍凉,不如就抓着眼前这一星暖火吧,爱情,不过就是做好为对方沦陷的准备罢了……

巜小团圆》没看完,中间省了,会回头再看。人们总说张爱玲的小说格局狭小,人物视角也是扭曲可疑的,但这本更像自传的小说,为此作出了我们原谅的辩解。

这本书的女角是九莉,她经历战乱和两个男人,一个那么不堪,一个爱而终失,但她说她喜欢生活,尽管丑陋滑稽,有总比没有强。对于从小缺失爱的孩子,她孤独而尖刻,她回待世界的心也是凉薄得让人惊心的,她是矛盾的,一点轻而易举的爱也令她异乎寻常地感动,但又无法交心,充满戒备与恐惧,所以那浮世的疼痛、热闹的刺激有时也是必要的,她喜欢看剧,因为加入人类这幕大戏让她感觉自己还活着,与他们同在……

母亲蕊秋也是个凄凉的人物,她盘旋在生活、男人、为爱而不得里,还有女儿这个包袱的牵扯,她缠结在这复杂的网中。这个人物值得分析,九莉成年后,她与女儿之间如陌生人礼待无法亲近的关系,看得让人彻骨寒凉又心有不甘——那可是我们人类对爱的呼唤呐,这最后一丝希望哪能轻易舍弃,自当一株无根的芦苇?这固然是蕊秋自己无法给予女儿爱的结果,她自己是因,也自食那果。

所以,母亲蕊秋总在动身,总在出发,去世界的另一地方,楚娣对她离去背影轻声说她:“倒像那‘流浪的犹太人’”——被罚永远流浪不得休息的神话人物。

张爱玲何尝不是?爱在童年时过早折损了翅膀,这人生终生没有停靠,唯在文字里稍稍可以着陆吧……最后,我们似乎也

能理解那些苍凉的姿势了……对生活,一些人从来没有办法厚爱,却也从未仇恨过,找一种和解的方式,接受我们被偶然抛入的命运吧……最后我们也懂得,于生活,我们唯有爱和爱得更深,否则无药可救……

2 《边城》正文:“翠翠,爷爷死了我知道了,老年人是必需死的,不要发愁,一切有我!”

    各方面看看,就回去了。到了下午入了殓,一些帮忙的回的回家去了,晚上便只剩下了那老道士、杨马兵同顺顺家派来的两个年青长年。黄昏以前老道士用红绿纸剪了一些花朵,用黄泥作了一些烛台。天断黑后,棺木前小桌上点起黄色九品蜡,燃了香,棺木周围也点了小蜡烛,老道士披上那件蓝麻布道袍,开始了丧事中绕棺仪式。老道士在前拿着个小小纸幡引路,孝子第二,马兵殿后,绕着那具寂寞棺木慢慢转着圈子。两个长年则站在灶边空处,胡乱的打着锣钹。老道士一面闭了眼睛走去,一面且唱且哼,安慰亡灵。提到关于亡魂所到西方极乐世界花香四季时,老马兵就把木盘里的纸花,向棺木上高高撒去,象征这个西方极乐世界情形。

    到了半夜,事情办完了,放过爆竹,蜡烛也快熄灭了,翠翠眼泪婆娑的,赶忙又到灶边去烧火,为帮忙的人办消夜。吃了消夜,老道士歪到死人床上睡着了。剩下几个人还得照规矩在棺木前守夜,老马兵为大家唱丧堂歌取乐,用个空的量米木升子,当作小鼓,把手剥剥剥的一面敲着升底一面唱下去——唱王祥卧冰的事情,唱黄香扇枕的事情。

    翠翠哭了一整天,也同时忙了一整天,到这时已倦极,把头靠在棺前迷着了,两个长年同马兵既吃了消夜,喝过两杯酒,精神还虎虎的,便轮流把丧堂歌唱下去。但只一会儿,翠翠又醒了,仿佛梦到什么,惊醒后明白祖父已死,于是又幽幽的干哭起来。

    “翠翠,翠翠,不要哭啦,人死了哭不回来的!”

    老马兵接着就说了一个做新嫁娘的人哭泣的笑话,话语中夹杂了三五个粗野字眼儿,因此引起两个长年咕咕的笑了许久。黄狗在屋外吠着,翠翠开了大门,到外面去站了一会,耳听到各处是虫声,天上月色极好,大星子嵌进透蓝天空里,非常沉静温柔。翠翠想:

    “这是真事吗?爷爷当真死了吗?”

    老马兵原来跟在她的后边,因为他知道女孩子心门儿窄,说不定一炉火闷在灰里,痕迹不露,见祖父去了,自己一切皆已无望,跳崖悬梁,想跟着祖父一块儿去,也说不定!故随时小心监视到翠翠。

    老马兵见翠翠痴痴的站着,时间过了许久还不回头,就打着咳叫翠翠说:

    “翠翠,露水落了,不冷么?”

    “不冷。”

    “天气好得很!”

    “呀……”一颗大流星使翠翠轻轻的喊了一声。

    接着南方又是一颗流星划空而下。对溪有猫头鹰叫。

    “翠翠,”老马兵业已同翠翠并排一块儿站定了,很温和的说:“你进屋里睡去了吧,不要胡思乱想!”

    翠翠默默的回到祖父棺木前,坐在地上又呜咽起来。守在屋中两个长年已睡着了。

读感:巜边城》。这几页对乡村古老的丧事习俗描写得极忠实。各人闻丧惊慌,在极力安抚自我中,又极速挑起本份的责任,忙乱、互助,邻里上下、方圆十里人家暂时集结起来应对这一变故,直至疲惫沉沉袭来,或自家又有要事得支开身子,又被生活牵拉到另一段或咸或淡中,去领受生命的喜怒哀乐了。

丧事中不能总尽是悲㤼,否则生活过不下去。人天性向往欢乐的因子总让一些人活泼起来,穿插笑点,把另一些困陷情景的人从一片愁云惨雾里拉出来。每天日头缓缓,对每个人公平倾斜,也在舔治着人们包藏着的伤痛。

才发现沈从文的小说不尽是欢颜,那欢颜背后,始终衬映着沉甸甸的、回旋无尽的哀伤,这是一种与传统乡俗气息结伴的浓郁辛酸和忧伤,它得到作者赞美,也受到隐形的嗔怪,像儿子对生他养他的母亲,它让我们猝然回顾,那些旧伦理旧习俗怎样塑造着人们,人们又怎样从中受益,同时又被损害,而环境日日更新,它又怎样可能面临力不逮地被埋葬和湮没的危险!沈从文怀念的是一个他极度挽留又令他极度心碎的行将逝去的世界,他卡在今天和昨天里耗尽笔墨,却欲说还休……

细读巜边城》。惊叹沈从文广博扎实的地理乡俗知识,一个茶峒关联的上下游民里情状,官人、生意人、乡人各自生活,及其微妙的牵连,生活如磐石稳定,摆在那儿,撑起整部小说强大稳固的自然法则,似乎存在即是天理,无关乎外加的现实道德评判。

开始很惊异,比如女儿追随爱情、追随兵士死后,沈从文对父亲反应的轻描淡写。父亲决无为了什么而强烈的欲死欲活,原因就在他心里自有一杆秤——来自自然乡土淳朴观念的承袭,但又显然感觉受了伤害,他原先的观念已不能再对照认知女儿的死亡事件,对于女儿喝过量冷水自罚而死,他所做的仅是于事无补的顺应接受,那种外界新观念的冲击在他心里萌出了疑问,却无法善终。作为一个乡下汉子,他并未引导、警告和规劝女儿当如何应对入闯的爱情,他不可能充当爱情向导,没有现代人观念的机警,审时度势。

沈从文许多小说都有这种塑造,比如《柏子》中的水手和妓女,比如巜萧萧》中民俗对萧萧的宽容和接纳,我想,那代表着自然出产的东西,代表乡土文化永不磨灭的部份,代表着他钟情和意愿的那份永恒,如山高水长,如万古月亮,于文学心理世界的永恒版图……

3 A,读余秀华《初冬的傍晚》

阳光退出院子,退得那么慢

    其间还有多次停顿,如同一种哽咽

    北风很小,翻不起落在院子里的杨树叶儿

    炉子上的一罐药沉闷地咕噜,药味儿冲了出来

    击打着一具陈旧的病体

    她蹲在院子里,比一片叶子更蜷曲

    身体里的刀也蜷曲起来

    她试着让它展开,把一块陈年的爱割掉

……

发现余秀华描物状景非常厉害!只因她是从物体对象的视角出发,而非人对对象物客观审视的隔膜!几个动词“退”、“停顿”、“哽咽 ”、  “翻”、    “击打”,她将主客在悄悄中转换或消弥了,万物有了人性和平等性,因而倍加动人,不管是阳光、山雀、还是一草一木,令人耳目一新、感觉亲近得可以触摸,甚至,你就是那物之化身,主客不再对立和区分!她的诗集常有这种成功而令人难忘的描述。

3,读《洛夫诗手稿》

石榴树/ 洛夫

假若把你的诺言刻在石榴树上

枝桠上悬垂着的就显得更沉重了

我仰卧在树下,星子仰卧在叶丛中

每一株树属于我,我在每一株树中

它们存在,爱便不会把我遗弃

哦!石榴已成熟,这动人的炸裂

每一颗都闪烁着光,闪烁着你的名字

极美的一首情诗!爱上一个人,是多么负重和轻盈,爱,在枝桠上,在流水里,在云端,在海上,在风儿的摩挲里,在空气的回旋颤动里。我们午夜相爱,在酒的螺壳里,我们白昼相爱,石头也会开花,我们相爱,石榴和大地开口说话。爱,是高温和脆弱,是光与暗,爱,是万物生,万物灭……

窗下/ 洛夫

当暮色装饰着雨后的窗子

我便从这里探测出远山的深度

在窗玻璃上呵一口气

再用手指画一条长长的小路

以及小路尽头的

一个背影

有人从雨中而去

这一首与马骅《雪山短歌》里的《山雨》相似,烟雨中,画框里的人出离,不知归处,现实与想象交融,观者似真似幻地恍惚,再也分不清了。没有标注写作年代,洛夫与马骅,不知谁从谁处采撷到灵感的花瓣?或者只是无意识泛涌时,那种刹那恍惚自然降临在每个人身上?

山雨// 马骅

从雨水里撑出一把纸伞,外面涂了松油,内面画了故事: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通往云里的山路上。

梦游的人走了二十里路,还没醒。

坐在碉楼里的人看着,也没替他醒,

索性回屋拿出另一把伞,在虚无里冒雨赶路。

读《洛夫诗手稿》,感觉有些诗篇极好,极富诗意与美感,比如巜石榴树》、《晚钟》、《因为风的缘故》、《烟之外》、巜边界望乡》等,有些沦于普通了,至今来说。看许多首是80年代末写的,一路走来,仍看出,新诗的传承与创新还在路上,也仍将在路上。比如《晚钟》那首,对语言的颠覆,主客体反转,通感的融合,当时应是相当耳目一新了!这是诗歌作为先锋对语言的贡献,致敬前辈们……

3,读《达洛维夫人》

引文:“他,赛普提默斯,孤身一人,在芸芸众生之前首先获得了感召,前去聆听真理,前去领悟意义,在经历了所有文明的苦役之后——希腊人、罗马人、莎士比亚、达尔文,现在轮到了他自己——现在,真理终于就要被完整地传给……“传给谁呢?”他大声发问。“传给首相大人。”他头顶上的一阵沙沙声回答道。这个最高机密必须向内阁汇报。首先,树木是有生命的;其次,罪恶是不存在的;再次,人间有爱,广博的爱。他喃喃低语,气喘吁吁,颤抖不已,痛苦地道出了这些深奥的真理,如此深刻,如此复杂,必须费尽心力才能将它阐明,但是这个世界也将因为它们而永远又彻底地改变。

    没有罪恶,只有爱,他反复说道,摸索着寻找他的卡片和铅笔。正在此时,一只斯凯猎犬[33]跑过来嗅他的裤脚管,他惊跳起来,害怕得要命。它正在变成一个人呢!他不能看着它发生!太可怕了,眼看着一条狗变成了人,实在太可怕了!那条狗即刻跑开了。 ”

读感:一战的战争创伤、及好友逝去,造成赛普提默斯的变异心理,还有他对普世问题的追问,遭遇矛盾的阻塞,也是英国人该有的反省——对参战国身份的检讨和警惕。这一节濒临疯癫的异常心理描写值得细看。

引文:“她看见了那位男司机手里的那个白色的、圆形的、具有魔力的东西,是一张上面刻有名字的圆牌——是女王的,威尔士王子的,还是首相大人的呢?——它,靠着它自身的光彩,照亮了前进的路途(克拉丽莎看着那辆车渐行渐远,终于消逝不见了)。今晚它将在白金汉宫里,在枝形大烛台中间,在闪耀的明星中间,在佩戴着橡叶勋章的硬挺的胸膛之间,在休·惠特布莱德和他的同僚之间,在英国的绅士们中间,闪闪放光。克拉丽莎也一样,也要举办派对。她微微挺了挺身,她将以这种姿势站在楼梯口迎接宾客。

    车子开走了,但在邦德街两边的手套、帽子和成衣店里激起了一阵微弱的涟漪。所有的脑袋都朝向同一个方向——窗口,大约维持了三十秒。正在选手套的——长度是到肘部还是肘部以上呢,颜色是要柠檬黄还是浅灰呢?——女士们停了下来。一句话刚说完,什么事情已经发生了。这种事情要是独自发生,就会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没有一种数学仪器,哪怕是能将震动传到中国去的仪器,能够记录下它造成的颤抖。然而要是事情会聚到一起就相当可怕了,它们能够激发起情感的起伏。因为在每一家帽店里,在每一家成衣店里,彼此陌生的人们互相瞅瞅,想到了死去的人,想到了旗帜,想到了大英帝国。”

读感:这一节非常精彩,人们模糊而狂热追随一种莫名的皇家权威象征。噢,亲爱的不列颠、敬爱的日不落和大英帝国,国家荣誉、集体荣耀、个人私利混杂一起,辨不清你我,它们涌动着涌动着,像血液,像泰晤士河潮涨,敬仰、骄傲、激动,自怜、自卑,漫流整个伦敦城,我们是它的主子,是皇儿,是私生子,是弃儿,是奴隶……

引文:“飞机越飞越远了,直至除了一个亮点外什么都看不见了。一份渴望,一份关注,一个象征(班特利先生这么认为,他正在格林尼治全力以赴平整一块草皮),人类灵魂的象征。班特利先生坚定地相信,一边清扫着雪松的四周,通过思想的方法,通过爱因斯坦、推理能力、数学、孟德尔法则[21],人类可以超越肉体,超越自己的居所——飞机继续向远处疾飞而去。

    之后,一个衣衫褴褛、相貌平平的男子拿着一只皮包站在圣保罗大教堂的台阶上,踌躇不前,因为不知道进去会得到怎样的欢迎、怎样的安慰。有多少上面飘扬着旗帜的坟墓,它们是胜利的标志,但不是战胜了军队的标志,而是战胜了想要追求真理的精神,他想道。正是这种麻烦的精神造成了我现在没有立足之地的局面,而且,教堂提供的是伙伴,他想,邀请你成为这个团体的一员。伟人们属于这个团体,烈士们为它献身。为什么不进去呢,他想,把这只里面塞满传单的皮包放到圣坛和十字架之前,它们象征的是超越了追求、探索和文字的堆积之后的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彻底的精神食粮,成为虚无缥缈的、如幽灵般的存在——为什么不进去呢,他想道。”

读感:作者对人类理想和灵魂追求的复杂之态,称颂,而又有所保留,难言,而不了了之,然后,无奈,慨叹,把它交给不可能逆向的任性和自由吧!

4,巜月亮与六便士》

正文:

“维特布雷希特—洛索尔兹博士所属这个流派的历史学家不仅相信人性本来就是恶的,而且还要糟糕得多;有些恶趣味的作家喜欢将罗曼蒂克的伟大人物描绘成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相形之下,反倒是这个流派的历史学家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乐趣。就我个人来说,我是很不乐意认为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之间只存在经济关系的;而要感谢上帝的是,目前尚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说服我相信提庇留就像英王乔治五世那样,也是英明神武的圣主。在论及罗伯特·斯特里克兰那部天真的传记时,维特布雷希特—洛索尔兹博士极尽尖酸刻薄之能事,让人读起来很难不对那位倒霉的牧师产生同情。他的知而不言被定义为装聋作哑,他的谀美之词被抨击为谎话连篇,就连他的为尊者讳也被指责为背信弃义。就因为这些从作者的角度固然应该受到谴责、以儿子的身份却是情有可原的缺点,整个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竟然也惨遭株连,被维特布雷希特—洛索尔兹博士指摘为假装正经、言不由衷、虚伪狡诈,令人大倒胃口。我个人觉得斯特里克兰先生有点不择手段,比如说为了反驳那种认为其父母之间颇有“龃龉”的观点,他举例说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曾在巴黎写信称其太太为“厉害的女人”;维特布雷希特-洛索尔兹博士居然有本事原样复印了那封信,其实信上写着的是:“上帝惩罚我的妻子吧。她是个厉害的女人。我真希望她下地狱啊。”在其势力如日中天的年代,教会也是这样处理不受欢迎的证据的。

维特布雷希特-洛索尔兹博士狂热地崇拜着查尔斯·斯特里克兰,但你无须担心他会对其进行美化。他目光犀利,能看到那些貌似天真无邪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卑鄙可耻的动机。他既是精神病理学家,也是艺术研究者,潜意识对他来讲毫无秘密可言。他比神秘主义者更能从普通的事物看出深刻的意义。神秘主义者看到的是难以言喻的奥妙,而精神病理学家看到的是不可明说的隐秘。这位博学多闻的作者如此费尽心机地去搜罗每个能让他的偶像蒙羞的事迹,真是叫人叹为观止。每当举出冷酷无情或者鲜廉寡耻的例子,他就对其偶像满怀同情之了解;每当利用久遭遗忘的逸事来摧毁罗伯特·斯特里克兰牧师的孝顺之心,他就像卫道士审判异教徒那样兴高采烈。他的勤奋程度是很令人称奇的。再微不足道的琐事他也绝不放过,假如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有笔洗衣账尚未付款,那肯定会被详细地记录下来;假如他借了人家半克朗没有偿还,双方经手的每个细节都不会被忽略,这一点读者绝对可以放心。”

读感:感觉第一章太多作者精于人情世故和人性秘密的概括和代说,以世俗人之眼的超高浓缩人生顿悟,像读一小篇心理报告学,貌似看精句摘抄,“干货”纵然多,却失之趣味性和支撑骨头的血肉丰富度。

有时,我们读小说不正是受人性的秘密吸引———那个受外因引诱,而风吹草动,或干脆人性本身随兴即兴摇摆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么?这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做得相当好,毛姆好像透露过于直白了!

或者这仅是开篇介绍,需精简切入一个故事的定位基调,但不知下文如何,期待毛姆将他的大嘴收敛一点,将他的至爱蒙上神秘面纱有所“遮遮掩掩”来呈现与诱惑,携读者共谋去探索和发现……

4,茨威格在《精神世界的缔造者》中写了九位作家:“百科全书式叙事文学的天才——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悲剧气质型癫狂至精神错乱的殉魔者——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暴露自我呈现内心世界的心灵观察家——卡萨诺瓦、司汤达、托尔斯泰。茨威格用普鲁塔克“比较列传”的写法,将属于同一“精神类型”的人物放到一起,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给人的印象也更加深刻。这种“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提取了传记人物的“精神本质”,在描述九位精神世界缔造者的同时,缔造了另一个伟大、永恒的精神世界。”

这是花较多时间看完的三合一的一本书。

茨威格对百科全书式叙事文学的天才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塑造,简直无与伦比的完美!当然不是说人格的无瑕,而是作者的笔调和对他们各个精神实质的捕捉,精准得让人惊叹,虽然是带着传记作家的自我诠释。这或许是作家写作家,易得心应手:这个精神世界的入口不必开口太大,只须一个小切口引入,即可向纵深处蔓延,那儿,小径分岔的花园里摇曳着你欲摘取的朵朵仙葩。

茨威格激情昂扬的笔调,它能煽动起每个热爱文学的读者内心深处的微焰,不断加热,不断上升,炙烈成白热化的冲天火光,把你向文学精神的圣火方向引领,直至感动和净化得热泪涟涟。读九作家列传,是一场无上幸福地领略文学巅峰的盛宴!

除了对“悲剧气质型癫狂至精神错乱的殉魔者尼采”的塑造小有微辞。因为跟随茨威格一路上扬的激情,一直在高峰更高峰处旋转,到末尾都停不下来,不免有些晕乏,而思想沉淀下来的智性之美稍有欠缺,对尼采的思想论述太少了!而这一部分私下认为:恰恰是与丰沛情感的热带花园相对的,不可或缺的,正是另一种思想王国的异域疆土之奇美。当然,这可能与茨威格不大欣赏哲学有关,书中多处提及哲学思想的僵化和定型防碍束缚了作家作品的开放性想象。

另外对自我呈现内心世界的心灵观察家托尔斯泰,之前已读过罗曼·罗兰的的《托尔斯泰传》,很多他的事例与精神要领有所掌握,因而消减了一些阅读兴趣,所以末尾这篇看得飞快,当然这只是个人阅读经历的原因。

总的说来,这是一本通向文学精神的激动人心的书,还是饶有趣味的心理案例剖析的最佳典范之作!

3 读巜惶然录》

正文:“以一种仅仅对于意识性活物的同情,我关注每一个人。可怜的人,可怜的人类。这里正在进行的一切到底是什么?

    从我们肺部一次简单的呼吸,到城市的建立,到帝国疆域的确定,我把生活中的一切运动、一切能动之力都视为沉睡的一种形式,视为一些梦,或者是一些不期而至的周期性短暂停歇,介乎现实和下一种现实之间,介乎绝对意义中的一个日子和下一个日子之间。我像抽象的母性角色,夜里俯身查巡所有好孩子和坏孩子的床,对我这些沉睡中的孩子一视同仁。在我对他们的恻隐里,有一种对无限存在性的宽厚。

    我的目光匆匆从前面那个背影移开,转向其他的人,那些大街上的行人。这些我匆匆尾随的背影,同样属于一些无意识的存在,同样在我的意识里激起荒诞而寒冷的恻隐。上班路上闲谈的工厂姑娘们,上班途中大笑的青年职员们,采买归来的负重女仆们,跑开了当天第一趟差事的小伙子们——所有这些人都像他:不过是一些玩偶,被一个隐形者手中的拉线所操纵,不过是披挂不同面孔和不同肢体的一种无意识存在。他们取得了意识的所有外表,但那不是意识性存在物的意识,因此不是意识。无论他们聪明还是愚蠢,事实上他们同样愚蠢。无论他们年轻还是衰老,他们事实上都有同样的老龄。无论他们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事实上都没有性别可言。”

读感:对大街上的芸芸众生,我持着某种尊重而怜悯的态度,我也是其中一员。有些人对自我少有意识,几乎跟随一种集体习惯和规则而活、行动,并且,不太明了自上而下压制的上层体系、及其因果,即使偶然有浅表觉察,也快速摒弃这种异感,因为他的力量小到可怜,他的领悟未及深邃,刚刚升起一缕稀有的对抗情绪,匮乏的资源让他无从更多想象,争取更多自由,他迅速湮灭在生活惯性的洪流里,从流,回到大众的护色里,驯顺服从,自足于安稳安生的小角色,他在强制规范里屈从、获得有限自由下,由他人定制,创造出或多或少的价值。一个社会,少数统治者,大量平民,一小撮尚待自我觉醒的规矩庸民,这个社会结构稳若泰山,不太好指摘啊!另外,倘若每个公民如佩索阿,时时刻刻保持着自我意识清醒的觉知,处处会隐伏着暴动和叛乱吧?或者,充斥一大帮止于思索而耽于行动的人?又或者,这个社会自然分工而平衡,一部分人生成冷静的思想者,一部分人成为思想之对象,一部分人分化为热情高涨的革命家,社会由此得以进步,而警醒,永远必要……

2 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黑马的序写得真棒!道出了人之为人的生命精髓,及作为人文的愿景和召唤,使这部小说成了一首废墟上生命的抒情诗,这难道不是文学寄托的终极么?

正文:在剧院里,康妮挨着他坐。他已经有点发福了,大腿变粗了,但还是很强壮结实,那是一个会享受生活的健康男子的大腿。他快乐无私,独善其身,放纵肉欲而无悔,康妮从他那双挺拔结实的大腿上能看出这一切。真是个男子汉啊!可悲的是,他老了,在他那粗壮的男人大腿上再也看不到灵活敏感,看不到柔情,这些是青春的本质,是一旦长在那儿就不会失去的东西。

康妮让腿给唤醒了。在她看来,腿比脸重要,脸已经变得不再那么真实了。有两条生机勃勃、机敏灵活的腿的人太少了!她看看剧院正厅前排座位上的男人们。那些裹在黑笼屉布里的肥嘟嘟的大腿,或者形同木头棍的瘦腿,还有那些形状好看但毫无生气的年轻人的腿,四周伸着的这些腿没有欲望,没有柔情,也没有敏感,只是些平庸的腿而已,甚至还比不上她父亲的腿有欲望。这些腿都被吓得退缩了,没了生气。

但女人们并没有被吓住。看看大多数女人顸实的腿,着实惊人,杀人都够了!或者看看那些可怜的瘦腿,还有套在丝袜中的细长雅致但毫无生气的小腿儿!糟糕,这千百万条毫无意义的腿在四处毫无意义地伸展着!

康妮在伦敦并不快活。这儿的人似鬼影,空虚无聊。他们并不是真的幸福,不管他们显得有多活泼,模样有多标致。康妮自有一个女人对幸福的盲目渴求,要得到幸福的承诺,因此在她心目中整个伦敦都是荒芜的。

还好,在巴黎她仍能感到点肉欲。可那是怎样疲惫不堪的肉欲啊,因为缺少柔情,这种肉欲在苟延残喘。哦,巴黎真忧郁,是最忧郁的城市之一:厌倦了机械的肉欲,厌倦了挣钱的紧张,甚至对反感和傲慢都厌倦了,简直是厌倦到死了。它还不够美国化或伦敦化,机械的跳动掩饰不了厌倦!啊,那些雄赳赳的男人,那些流浪街头的人们,那些抛媚眼的人们,那些花天酒地的人们!多么无聊啊,他们!他们厌倦、疲惫,因为他们毫无柔情,既不给予,也得不到。那些精明强干但有时也不失迷人的女人们懂得一星半点肉欲的真实性,在这方面她们比机械的英国姐妹们要强,可她们对柔情懂得更少。她们干枯,因意志上无休止的紧张而干枯,她们也疲惫不堪了。人类世界正在衰竭下去,或许它会变得具有纯粹的破坏性。一种无政府状态!

读感:也许真是,双腿的活力与性感密不可分!人开始直力行走后,他辗走于森林、旷野、河流……,奔跑向一个又一个猎捕的欲望,这是力量与生存意志的性感,野性呼唤出的绚烂!

但是,后来,为了生存保存和发展,文明的种子启蒙发芽,召唤着他,必须在两难里冲突、适应,对原始欲望有所压抑、节制和俭省,作出权益之计的考量和远谋,作为种族集体的发展归宿品,于是有了今天我们既达目的的喜极而泣,又与原初动物自由性方面的隔离,回不去的缅怀和哀伤……

正文:她对他感到十分好奇:他太不像个猎场看守了,太不像个劳动阶级的男人了,尽管他和本地人有共同之处,但他确实也有与众不同之处。

“那个叫梅勒斯的看守是个怪人,”她对克利福德说,“他几乎可以算是个绅士。”

“他是吗?”克利福德说,“我没看出来。”

“可是他不是有点特别吗?”康妮坚持说。

“我觉得他是个不错的人,但我对他不太了解。他去年才退伍,还不到一年呢。是从印度回来的吧,我猜。他可能在那儿获得了某些气质。或许他是某个长官的侍从,在那个位置上有了长进。他们当中有些人就是这样变体面的,但那对他们并不好,因为他们一回家就得恢复原样儿。”

康妮若有所思地凝视着克利福德。她看出来了,他特别排斥那些有可能真正向上攀升的下层阶级的人。她知道克利福德这类人都这样。

“但是,你不觉得他有点特别吗?”她问。

“坦白说吧,没觉得!我根本没注意到。”

他好奇地看着她,眼神不安,有点怀疑。她则觉得他没有说实话,他也没对自己说实话,就是这样。他不喜欢听到说哪个人确实出众,人们应该大概是在一个水准上,最好比他低点。

康妮再次感到与她同代的男人是多么固执吝啬。他们太固执己见,太惧怕生命!

读感:康妮对整个中产阶层失望,这代男人像垮掉的一代,是毫无希望的一群,连对女人与欢爱也是无真正兴致的,他们要么玩乐,要么敷衍,整个生命力好似被什么莫名之物蚀耗,显现出病态、缺损和亏空,他们是一类不完整的心理病人。

康妮属大自然之物,身体强健、心灵健康,未受这重度污染,虽然险些被拉比府的死沉和截瘫而心理扭曲的丈夫拖垮。没有了家与男性之暖,她飘浮在纯精神轻飘飘的空荡荡里,感觉不到血肉之躯的活着,转而投向与丈夫合作出书获取金钱的可诅咒的快慰里。

她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倔强的生命力推动她去寻找答案。她迫切需要猎场看守梅勒斯带来的一股清风……

正文:床上那张脸上的表情似乎更加狂怒,也更加茫然若失。博尔顿太太看着他的脸,为他着急。她知道她要对付什么了,那就是男人的歇斯底里。她伺候过当兵的,对这种毛病略懂得一些。

她对克利福德有点不耐烦了。任何一个有脑子的人都早就该知道他妻子和别人好上了并因此要离开他了,她甚至肯定克利福德男爵心里绝对也有所意识,只是他不肯承认而已。如果他承认了并且对此有所准备,哦,如果他承认了并且积极地同自己的妻子为此作斗争,那还像个敢作敢为的男人。可是,不!他明明知道,还一直欺骗自己说没这回事。他感到了魔鬼在扯他的尾巴,却装作那是天使在冲他微笑呢。这种虚伪的状态现在导致了虚伪和错乱的危机,那就是歇斯底里,这其实是一种疯癫。“之所以会这样,”她思忖着,越想越恨他,“那是因为他总想着自己。他把自己裹在所谓的永生的自我外套里,一旦受到打击,他就会像一个木乃伊,紧缩在裹尸布里。瞧他那德性!”

歇斯底里的毛病是危险的,她是个护士,有责任帮他治。任何想唤醒他男子气和自尊心的企图都只能让他的病情更糟,因为他的男子气已经死了,就算不是彻底死了,也是暂时死了。他只能变得越来越软,像只虫子,而且越来越神经错乱。

唯一能做的是释放他的自怜。像丁尼生笔下的贵妇,他必须哭出来,否则非死不可。

于是博尔顿太太自己先哭起来。她用手捂住脸,低声地抽搭起来,边哭边叨叨着:“我怎么也不信夫人她会这样,想不到啊,想不到!”她哭着,过去的悲苦突然一起涌上心头,伤心的泪水夺眶而出。一旦哭起来,她就哭得十分真诚,因为她有不少值得一哭的事。

这边的克利福德,一想起自己被康妮那个女人如此背叛,又受了博尔顿太太忧伤的传染,眼里也含起泪水,随之顺着脸颊流了下来。他是为自己而哭呢。博尔顿太太一看到他茫然的脸上流下了泪,就忙不迭地用小手绢儿擦干自己的脸,朝他凑过来。

“您可别发愁,克利福德男爵!”她充满感情地说,“您可别这样儿,千万别,发愁只会愁伤身子的!”

他咽下一声抽泣,身子突然不由得抽动了一下,脸上的泪流得更快了。博尔顿太太把手放在他胳膊上,自己又开始落泪。克利福德浑身颤动起来,像是在抽搐。于是她忙搂住他的肩膀安抚他,说:“好了,好了!别发愁,别这样呀!别发愁!”她一边说一边呜咽,忍不住地掉眼泪。她把他拉进自己的怀抱,搂住他宽大的肩膀。他的脸埋在她怀里,浑身哆嗦着抽泣,宽大的双肩直颤。而她则轻轻地抚摸着他褐色的头发安慰他:“好了,好了!好了嘛!好了嘛!别发愁了,千万别发愁了。”

他伸开双臂搂住她,像个孩子一样依偎着她,泪水把她浆洗过的白围兜和胸前的浅蓝色上衣都浸湿了。最终他彻底放任了自己。

最终她吻了他,把他抱在怀里摇晃着,心里对自己说:“哦,克利福德男爵!哦,高傲强大的查泰莱家族!你就落到这步田地了吗?”摇到最后,他竟然像个孩子一样睡了。她感到疲惫不堪,回到自己房里,不禁又哭又笑,自己也歇斯底里起来。

读感:看完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篇末,这几页跌宕的戏剧性,表现一位贵族截瘫男主角,与一位训练有素的护工间复杂的慰籍依赖情感。克利福德虚伪自欺的个性非身残使然,而是某类软弱的、缺陷的、未及目世事真相、不完善的品格所致,这类人害怕诚恳面对自己,开诚布公让他感觉不适和羞愧,他把与世界面对的最重要部分那面镜子隐藏起来,最终模糊了自己。

这有点让我想起《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老卡拉马佐夫,不过老卡更直接鲜明用不实言语伪装,自欺,也欺人,最后他说的那些虚伪之辞像一条长链,把自己抛得不知所踪了。而克利福德显然伪装得更隐蔽和巧妙,一个基于对人性稍有把握和敏锐的人,才能对这种复杂的隐匿有所判断。

本书将克利福德与女护工的关系呈现至此,并未再进一步多情抒发,滞留于怨爱的牵扯中,正如女主人工康妮和林场看守梅勒斯相约,各自去处理头一段未尽的婚姻,让读者翘首以待,我想,这种嘎然而止恰到好处,尤如生活的未终结和等待本身,当然,针对本书,也暗示大工业化进程与原始自然力之争的未落幕……

正文:“我说的不是知识,我说的是精神生活。”杜克斯笑道,“真正的知识来自意识的整体,在这方面,你的腹腔和你的尘柄与你的头脑和心灵一样重要。心脑只能进行分析和思辨,用头脑和理性来统领别的一切,它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批评和扼杀。我说的是唯一,它太至关紧要了。我的天,今天的世界需要批评……批到死为止。所以,咱们就在仇恨中风风光光地过我们的精神生活,把陈腐古老的矫饰都剥个精光。但是,我要提醒你们的是,当你生活时,你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的是全部的生活。而一旦你开始了精神生活,你就开始摘苹果了。于是你将苹果与苹果树的联系割断了,那是一种有机的关联。如果你的生活中除了精神生活以外什么都没有,那你自己就成了一个被摘下的苹果,离开了你的树。因此,按照逻辑,你肯定会变得怨恨满腹,就如同一个被摘下的苹果自然要腐烂一样。”

克利福德听得瞠目结舌,对他来说这是一堆废话。康妮则暗自发笑。

“哦,这么说,我们都是被摘下来的苹果了。”哈蒙德略带尖酸,恼怒地说道。

“那我们就把自己酿成苹果酒好了。”查利说。

“你相信爱吧,汤米,不是吗?”一阵沉默之后贝里不安地问。

“你这可爱的孩子!”汤米说,“不,我的小天使,十有八九我是不信。爱在今天是另一种愚昧的行为。那些扭摆腰肢的家伙跟那些长着小男孩屁股的艳俗女子苟合,你说的就是这种爱情?还是财产共有,博取功名,我的夫,我的妻,那类爱情?不,好老弟,我一点也不信这个!”

“可你总得信点什么吧?”

“我?哦,理智点说来,我相信人要有一副好心肠、一个生龙活虎的阳具、一个活跃的头脑和在贵妇面前骂‘ 狗屎’的勇气。”

“这些你都具备了。”贝里说。

汤米狂笑起来,“你这小天使!我要有就好了!要有就好了!你看看我,我的心像土豆一样麻木,我的阳具蔫了,永远抬不起头,我宁可把这东西一刀割了,也不愿当着我母亲或姨妈的面骂‘ 狗屎’……告诉你吧,她们可是真正的贵妇。而且我并不真聪明,不过是个吃脑力饭的人。聪明当然好,那样的话刚说过的那些零件,还有不便提及的零件,就都会活起来。对任何聪明人,阳具都会抬起头来问候。雷诺阿说过他的画就是用阳具画出来的,他确实画出了很可爱的画儿。我希望我也能用我那物件做点什么。上帝啊,如果一个人只会谈话,那地狱里就又多了一种酷刑!谈话这玩意儿的始作俑者是苏格拉底。”

“可这世界上还是有优秀的女人的。”康妮终于抬起头开腔了。

男人们对此表示不满……她应该装作什么都没听见才是。他们不愿意承认她一直在认真听他们谈话。

读感:感觉劳伦斯贬抑哲学纯沉思的思维活动,他更推崇身体连带其他方面的力量,比如体力、情感等一体的生命张扬,因此借小说人物之口,批评柏拉图对话过于强调纯智识理性,开了不好的先河。觉得好作家都是十分尊重并强调人体自然欲望与精神世界复杂的全面协调,及它们间的能量流动与转换的。沉思的脑力活动也好,身体自然欲望的起伏也好,不过此起彼伏,上上下下,永远阶段性的落差中求平衡,又不甘于平衡罢了……追求一分为二的清晰,多么伟大而蹩足的愿望。

3 读德波顿《爱的进化论》

引文:回避型依恋的特点在于,强烈地渴望避免冲突,而且,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会封锁自己。回避型依恋的人会快速认定他人乐于攻击自己,他们是无法理喻之人。他只好逃避,拉起吊桥,冷漠以对。遗憾的是,回避型依恋的人无法正常地向伴侣解释他们的恐惧和防卫机制,因此,他们保持距离和回避行为背后的原因云遮雾罩,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漠不关心和心不在焉;实际恰恰相反:回避型依恋的人真正是关爱深沉,只是爱的风险太高而已。

读感:她发觉自己一度属回避型依恋人格,有敏锐者指出:“无法靠近你,你永远在50米之外,笑容温和,咫尺,却无法亲近。” 那是一种心理尺度,无关乎身体,一道主人自设不可见却清晰异常的警戒线,一道无声而剑拔弩张的戒令!

她惊异于那些能安全交付本真的人,那种信赖产生的卿卿我我、亲密与亲昵如水草缠绕之态。她在惧怕什么?害怕丢失什么?常常,她的世界需要他人炮轰而入,或者,生活紧迫入一种被动应战之状,这样缺失主动性,这种防御与保护,到头来,却把命运交给了顺从与未知……

引文:拉比和柯尔斯滕之所以痛苦,某种程度上也在于,他们几乎无法看到自己的付出能从日常事务中获得善意的认可,相反,它意欲轻视他们的种种烦恼,并从中取乐。辅导焦躁恼怒的孩子学外语也好,时刻操心他们穿衣戴帽也罢,或者将五居室的家收拾得井井有条、控制绝望的情绪、协助规模不大却状况复杂的供职公司支撑下去,都不会让他们认为自己英勇可嘉。他们永不可能声名显赫,或日进万金;他们将悄无声息地辞世,不会赢得社会的任何荣誉,然而,人类文明的井然有序与传承却仰仗他们默默无闻、毫不张扬的付出,这些付出微小却又至关重要。

读感:社会事务规范的职责,有显而易、众所公认的明确意义。但也不要忘记:凡是劳动,无论多细微、重复、繁琐,都值得另一个人起敬尊重,因为他/ 她履行或仅出于内心道德责任的非强制性职责时,生命正一点点被时间支取着,如银行储蓄越来越少,而本来可有另项选择,比如:他/ 她本可以做到放纵自己,去干另一件更取悦于自己的事的。

引文:他认为婚姻是对一系列特殊情感的奉献:温柔、欲念、激情、渴望。然而,如今他领悟到,它也是一个重要的体制,经年累月,它都该坚守阵地,而无需在乎体制成员的情感世界发生的每一点变化。它的合理性不是植根于感情,而是植根于更稳定更持久的各种事件:植根于原初的承诺——不为日后的修改所影响,尤其植根于孩子——他们本质上毫无兴趣关注生养自己的父母日常状态的满意度。

根据绝大多数历史记载,人们之所以维系婚姻,原因在于他们急于与社会的期望保持一致,有些资产有待保护,家庭的完整性有待延续。后来,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标准渐渐占据主导,这个观点认为,婚姻维系的前提是夫妻之间还存在一定的感情——真实的激情、欲望和成就感。在这种全新的浪漫主义秩序里,如果婚姻生活变得枯燥呆板,如果孩子们开始心烦意乱,如果性爱不再富有吸引力,或者如果任何一方最近开始不时地有些不开心,那么夫妻俩就有正当的理由分道扬镳。

拉比对自己情感的混乱和茫然理解得越多,便越赞同婚姻的体制论。有时开会,他会偷窥某个迷人的女人,愿意为她抛弃一切;可是两天后,他却发现自己宁愿去死,也不能没有柯尔斯滕。或者,在那些下雨的漫长周末,他但愿孩子们已经长大成人,永远不要再来烦他,这样他就能安安静静读自己的杂志——可是一天后,因为一个会议可能要超时,导致他要晚到家一小时,从而没法送孩子们上床睡觉,他在办公室里难受得心都揪了起来。

在如此多变的背景下,他认识到外交艺术的意义,其规范在于,为了更伟大更富战略意义的结局,不必总是如实袒露自己的所想,暴露自己的言行不一。

拉比时时记起那些充满矛盾、感伤和荷尔蒙的力量,它们不断将他拽向一百个疯狂的、未知的方向。若要尊重这任何一种力量,便再无机会维持生活的连贯性。他知道自己永远不会有更大的成就,除非他能做到——至少一些时候,内心存有不满、外在不留本真——不能因为和一个长着漂亮的灰绿色眼睛的美国市政设计师有一夜情,便闪过放弃孩子、结束婚姻的念头。

对拉比而言,他的情感正在被分配太重的负荷,以便让它们成为北极星,永远指引着他的生活。他是一个混乱的化学命题,迫切需要基本原则,容他可以在失去理性的瞬间坚守。他知道该感恩自己的外部环境与内心感受有时并不相符。也许这便是他走在正途的信号。

读感:拉比的结论,还是觉得是性格、经验促成的选择问题,随年岁增长,更多的人更依赖共同生活习惯带来的安全感,缱绻在可控预期、不事思虑的舒缓节奏里,即两个孤独属性的人长期互伴与成长,必定滋生熟悉的点点暖意与难言的哀乐里,自绝于另外更好或更坏的冒险。没有比婚姻更好的一面透视你自己的镜子了,没有它比突入两个人更深层关系的伟大或蹩足发明了……

叶芝说:人类的一个大麻烦,在于我们无法拥有说一不二的感情。敌人身上总有让我们喜欢的地方,我们的爱人总会有让我们讨厌之处。正是这种纠结不清的情感催我们变老,让我们皱起眉头,加深我们眼周的皱纹。要是我们能像仙人一样全心全意地爱或者恨,我们也许就能像他们那样长生不老了。不过,在这一天到来之前,他们永不衰竭的快乐和悲哀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他们的魅力所在。他们的爱从不知疲倦,星辰的轮回也绝不会让他们放慢舞步。

正文:他们在一片杜鹃花地上露营,埃丝特脱下靴子,沿着小溪奔跑,几年后她将长大成人,故事又将重新开始。威廉追踪一队回巢的蚂蚁。这是一年以来最温馨的一天。拉比躺在地上,四肢展开,看着片片白云静静地飘过蓝天。

拉比希望留住这一刻,便叫他们集中照相,然后把相机安放在一块石头上,跑着进入镜头。他知道完美的幸福只会一小段一小段地接踵到来,也许一次不会超过五分钟。因此人们必须用双手握紧它,好好珍惜。

斗争和冲突很快会再发生:其中一个孩子会生气;柯尔斯滕会对他的粗心之过发点脾气;他会想起工作中面临的难题;他会感到害怕、厌烦、疲倦和兴味索然。

他知道谁也无法预知这张照片最终的命运:未来它会被如何解读,看相片的人将从他们的眼中看出什么。这会是他们最后一张合影吗,拍摄于回家路上车祸的前几个小时,他发现柯尔斯滕的私情、她随后搬走的前一个月,埃丝特发病的前一年?或是摆放在客厅书架上一个落满灰尘的相框里的前几十年,等着威廉回家向父母介绍他在波士顿一次会议上认识的未婚妻时随手拿起?

对不确定性的认识,使拉比更加热切地想抓住时光。片刻存在都富有意义。他知道怎么去爱柯尔斯滕,怎么对自己充满信心,怎么对孩子们充满热切和耐心。但所有这一切都脆弱不堪。他很清楚无权说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他只是一个普通人,曾度过一小段心满意足的时光。

如今,他知道了,完美实在难求。他感到即使是自己这种庸碌人生,也需要勇气。保持一切运转正常、确保他持续维持完全心智健全的形象、供养家庭的经济能力、维持婚姻和孩子们成长,这些工程为英雄主义提供的机会并不比史诗故事少。他不再可能被召唤去效力国家,或与敌战斗,但在他有限的生活领域里,仍然需要勇气。这勇气是不为焦虑征服,不因挫败而伤害他人,不会对这个随意施加伤害的世界恼怒万分,不会彻底疯狂,而是设法坚持用合适的方式解决婚姻生活中的难题——这是真正的勇气,这是属于自己的英雄主义。

读感:深爱的恋人,一方再寻常不过的经历,也令对方关注异常,深觉趣致或不公,所谓爱屋及乌。比如,聆听他以自嘲夸张的口吻道来一件过往糗事,或娓娓述说的一次童年记忆——他独听屋檐梅雨滑过季节的忧伤,他青春时代走在尘土路上的不被理解的孤独……她理所当然将它细致地与他现在的性情关联、推断,把过往的抽象尽可能具体生动架构、融合、归整在眼前的人儿身上,对他最轻微的叹息,以最温暖的怜爱、同情与抚慰包裹,为他略略遮掩的骄傲回以响亮的欢呼、礼赞,这样,似乎,她补足了遗憾里她未及参与的他过往的生命,也从中理解着事物的秩序和自己,以及复习增添了别的一点什么的全世界……

5 读《廊桥遗梦》

正文:她摇摇头。“理查德绝不会接受,他不是这样想问题的。他根本不理解什么魔力、激情以及其他我们谈过的、经历过的一切,他也永远不会理解。这不一定说明他是次一等的人。只不过这一切离他毕生感受过的或想过的太远了。他没法应付这样的事。”

“那么是不是我们就让这一切付诸东流?”他很严肃,没有笑容。

“这我也不知道。罗伯特,奇怪得很,你已经拥有了我了。我原来不想让人拥有,也不需要。我知道这也不是你的意图,但是事已如此。我现在并不是在草地上坐在你身旁,而是在你的身体内,属于你,心甘情愿当一个囚徒。”

他回答说:“我不能肯定你是在我体内,或者我是在你体内,或者我拥有你。至少我并不想拥有你。我想我们两个都进入了另一个生命的体内,这是我们创造的,叫做‘ 咱们’。”

“其实,我们也不是在那个生命里面,我们就是那个生命。我们都丢掉了自己,创造出了另一样东西,这东西只能作为我俩的交织而存在。天哪,我们就是在相爱,天上人间爱能有多深就爱得多深。”

“跟我一起走四方吧,弗朗西丝卡!

读感:也许,深沉的灵魂之爱,只属于有信仰的两个人,他们模糊地感知到某个终极的东西,而选择相信,本身就具备了一种魔力,这种魔力把他们稳稳缠绕在了一起,也许,他们因此毕生都兴致勃勃去触碰、试探、研究这种魔力的迷幻和神奇,爱情因此得以保鲜,永不沉没,而飞升,飞升……

引文:“你知道我刚才想什么来着?”她突然说,“我是突然想起来的。你是‘ 滚烫的铁杵骑士’。”

“欸!那你呢?你是‘ 火辣辣的研钵夫人’吗?”

“是啊!”她说,“是啊!你是铁杵男爵,我是研钵夫人。”

“好吧,我就算被封了爵位了。约翰·托马斯从此成了约翰男爵,与简夫人成了一对儿。”

“是啊,约翰·托马斯晋爵了!我是简夫人!你也得戴上花儿,戴上!”

说着她把两朵粉红色的剪秋箩花挂在他那东西上方的金黄色毛丛中。

“好看!”她说,“漂亮!漂亮!约翰男爵!”

然后她又在他胸口的黑色胸毛中塞进几朵勿忘我。

“你那地方不会忘了我,对吗?”她吻了他的胸口,在他胸两边各挂了一朵勿忘我,又亲了他。

“你把我打扮成花里胡哨的月份牌了!”说着他笑起来,笑得花从胸口上掉了下来。

读感:恋人间天马行空、无奇不有,又可爱至极的小游戏,自然生发,如泡泡花朵和星星在空中的绽放。

2

读鲁迅《野草》:

巜二十四孝图》这篇提倡白话文和新文化运动,讽刺那些古旧的迂腐,比如《二十四孝图》里,被后人胡乱改篡书写的夸张、不实、做作的愚孝,因误导孩子,借此说理。感觉在鲁迅心中,文化的国民建设,求真是第一要务,迫不及待。

《立论》这首散文诗,作者通过梦中老师所讲的一个故事和老师对于学生问题的回答,深刻的揭示了中国文化中的欺瞒胆怯、明哲保身、圆滑世故等劣根性,并挖掘出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来自中国的思想教育;表达了作者对怯弱而又巧滑的中庸主义哲学的深恶痛绝。

今天问朋友,你怎么看鲁迅先生的这些散文(诗)?如果去除那些时代政治的隐喻。

我想说的是,单从语言方面讲,先生的散文(诗)已至登峰造极。比起《朝花夕拾》里记忆复明的温情暖意,巜野草》给人的感觉是尖锐、孤愤、沉痛、决绝,如前者是舒缓呢喃的小调,后者则是高亢凄冽的旷野号角。

惊叹鲁迅先生散文(诗)的语言造诣,一个字,美!一些用词,而今在大众语中已不多见,比如烟篆、殒颠、悚息、威棱……,我们仍然单单能从字的组合里窥出其意,它们仍然保有汉字联想绵绵不绝的生命力。

如今,不知这些孤儿般的词语散落在哪儿去了?有时,我们只在民国时期的诗集里偶然邂逅,遇上汉语家族这些不大露面的美丽“闺秀”,遗憾之……这两本散文集里,鲁迅先生的一些用词简单别致,一种稀有的惊喜,令人印象深刻!当然散文诗绝不是词语唯美的堆砌,而是诗性诗意的骨立,感觉木心先生是延承他的语言传统吧,两人在语言方面有些肖似。

3

读博尔赫斯《诗艺》

读诗写诗后,再看这本书觉得是比较浅显的了,不过,一种亲切的萦绕,就像一首诗歌“叮啊咚啊”款款而来,词语们舞之蹈之欢笑之(即便是悲伤的底色),它们碰撞、复沓、回旋,唤回那些与字词爱恋记忆,这美与温馨,已足够啦!是的,诗歌是用来感受的,不过这感受不仅作用于内心,也是放大向空间扩散的,就如同阅读下面两首诗时,复活给我们的经验与想象:

1,《安魂曲》/ 史蒂文森

仰望这片广阔缤纷的星空,

挖个坟墓让我躺平,

我在世的时候活得很如意,死的时候也很高兴,

我怀了个心愿躺平。

这就是你在坟上为我写的墓志铭;

“躺在这里的人适得其终;

水手的家,就在大海上,

而猎人的家就在山丘上。”

2, 《斯宾诺莎》/ 博尔赫斯

犹太人那双仿佛半透明的手

一次又一次地擦拭镜片。

这个逝去的午后是恐惧、是

冷峻,所有的午后也都是这般。

这双手以及风信子蓝的空气

在犹太社区边缘发白

对这个寂寞的人而言仿佛都不存在

他召唤出一个一目了然的迷寨,

他并不为虚名所惑——这不过反射在

另一面镜子的梦境——或是少女腼腆的爱意。

他完全不受比喻与神话的困惑,碾碎了

一块顽强的水晶:这是引领他的广大星图。

2017,12,30

相关文章

  • 读张爱玲的《小团圆》有感

    读张爱玲《小团圆》 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 有人称“这是张爱玲最为深知的人生素材,是其浓缩毕生心血的巅峰杰作”...

  • 读张爱玲《小团圆》

    这是我读的张爱玲的第一本书,许多人说张爱玲的才气好,所以慕名去看。 很多人说这是张爱玲的自传小说,确实是有相似之处...

  • 读张爱玲《小团圆》

    读张爱玲的《小团圆》真是难懂啊!看到65%还是云里雾里,呈蒙圈状!是我理解能力太差了吗? 但我一定要看完! 看到5...

  • 读张爱玲《小团圆》

    1 读张爱玲《小团圆》: 看了九莉和之雍这段,明明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影子,先是胡写好评夸赞张的文章,搏得她好感,然...

  • 读张爱玲《小团圆》

    一口气看完了《小团圆》,心里满是空虚与惆怅,胸口闷闷的,呼吸都感觉困难,脑袋沉沉的,像块大石头,堵得死死的,...

  • 张爱玲梦里的《小团圆》——借《小团圆》读张爱玲

    上篇——《小团圆》 尽管读了很多张爱玲的文章,这篇小说一开始还是把我难到了。为了辅助理解,我也查了很多相关的介绍。...

  • 张爱玲《小团圆》

    《小团圆》的面世,争议颇多,有人说它的出版违背了张爱玲的遗愿,因为熟悉张爱玲的人,一读《小团圆》就能将书中人物对号...

  • 为情所伤至此,为何还把呕心之作题为《小团圆》?

    读张爱玲自传体小说《小团圆》时,我脑子里总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她把这本书题为《小团圆》呢? 虽然张爱玲曾说: 这是一...

  • 两位大才女,两般小团圆

    萧红和张爱玲都曾有过“小团圆”的故事。萧红的“小团圆”是其代表作《呼兰河传》里的小团圆媳妇,张爱玲的“小团圆”则是...

  • 《小团圆》——张爱玲

    心得: 世间只道是旷世情缘,不羁之恋。你却坦然讲述,红尘俗世,平凡男女,亦只不过是相知,终不能团圆,就算是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张爱玲《小团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ciz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