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总是令人蜕变的,商业思维的学习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课程总会有着满满的干货分享的,所以平和心态泰然处之。走进课堂,一度走进了“疯人院”,课堂气氛激情爆棚,其实我是慢热型,但此刻很难淡定,参与才会收获。
思维转换打开了新的认知层面。
1,什么是社群,社群和一般QQ、微信群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也曾进了很多微商群,然后自己也建过一些群,进群后除了新人红包,说的最多的估计就是初来乍到,请多关照,就没有了然后。
因为都是熟人拉进群的,仅是认识群主或者拉我进群的熟人,其他并不熟悉,至于群里吆喝什么,推销什么,感觉事不关己,最后的结果就是悄悄进、悄悄退。
不太喜欢在微信网购群里陌生人的感觉,时有被“割韭菜”的嫌隙。
为什么一个蔬菜名字,会成为听起来像是有点嘲讽的负面名词?
韭菜是一种很坚韧的植物。只要根部存在,照射阳光,定期浇水,即使农夫拿镰刀切断上面的菜叶,过不久还是会源源不绝再长出来。
而在市场“大户”眼中,总会有源源不绝的新散户投入到市场内。因此中国的市场圈,便将这些人戏称为“韭菜”。
这些人会随着股市开始上涨不停买进,使股市继续像韭菜往上生长一样。
社群就不同,它是一个商业工具,其核心焦点是人,不是人越多越好,或者人越多影响力越大。
仅因为名字好听,头像正能量或者自我介绍会被看见而链接,无关乎任何利益,只是这一刻被看见、被在意而不再孤独。
而是因为大家同样的方向目标,共同的价值观聚焦在一起,进行能量链接和价值交换的社交空间。
比如我所在的齐老师写作创意营,就是因为大家都有着共同的文字爱好,而纯粹、简单,除了千字文打卡被点赞被看见,有了更多的能量。
彼此赋能,彼此看见,因为信任而靠近,让更多的人成为自己!
社群是人际关系的反应堆,商业价值的孵化器,解决底层逻辑的不是内容,而是观点。
2,个人IP打造
通俗的说就是形象打造,形象包装,不止指宣传视频,艺术照,它还来源于故事形态具备原创、衍生、互动性以及粉丝群,它能与人们在情感与文化上产生共鸣,IP自带流量。
认知决定命运!
IP力=输出力x组织力xKOL(属性值)
不得不说的是微信风水,这本是能量场的聚集地,所以有着更多的风水学。
A,头像是即名片,用风景或本人照片都无所谓,只是个人感觉用自己的照片会更真实、靠谱,毕竟最终变现的前提首要是在推销本人。
B,微信名最好简单、干练、易记,网络虚拟的时代,真实姓名是最好的LOGO,不用整一堆生僻字或者拼不出来的英文名。
我曾用“蒹葭”自然名(自然教育课堂用)本想着多文艺古典,而且语出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尴尬的是带着一班孩子破冰游戏,很诗意的自我介绍完,不停的有孩子跑到跟前指着胸前的姓名牌问“你是什么老师?”
早知道这样不如就叫“小花朵”或者“小树叶”更接地气,或者更容易第一时间让别人记住你。
洋名非用不可时,麻烦了解一下文化,亦如我们的长辈给我们起名时寄与的希望。
当妈了,总是在家长群里备注xxx家长,或者xxx妈妈,索性微信名就是谁的妈妈,已然成了标签,传达的信息就是我是个宝妈!完全没有自己
还有名字前面尽可能的少加图片,如高跟鞋、口红,如果确实想与众不同花草就好,毕竟这是一种能量。
C,微信朋友圈的磁场
很多链接我的陌生朋友,都会很自然的说“被你的朋友圈吸引……”我会回复“感恩遇见,那是我最真实的日常!”
那一刻忽然觉得朋友圈或者QQ空间这本是安放灵魂的一隅,忽然广阔起来。
除了把自己活成圈子里的榜样,活成家庭的幸福美满的,我还是有我自己!
发朋友圈的比例原则
观点输出:生活记录:种草广告=5:3:2
而不是我们通常说的微商广告霸屏了,这样对圈内好友造成困扰,唯有屏蔽。
目的是要做KOL专业领袖,底层逻辑是先了解朋友圈的目标需求,观点输出,引发思考,引起互动兴趣,自然会有链接,而不是一味的推敲消产品。
还有一种情况,不是什么都往朋友圈去堆,至于个人吃了什么,喝了多少和别人没有任何关系,佛家说这关系到个人福报轮回,还是不多晒为宜。
每一个世间的女子都是一个星星,所以都需要去擦亮她。自己非常喜欢美国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的一首小诗,“瑞女神”读给我们听: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它们看起来灰蒙蒙。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
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
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
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盖盖导师说要树成树花成花,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聚焦成长,用商业验证千人千面社群,自然生长。
有了思维的转变,就会有行为的转变。
字数179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