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感悟(167)
原文: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书中译文:孔子说:“侍奉君子容易犯三种过失:没轮到他说话,却先说,叫作急躁;该说话了,却不说,叫作隐瞒;不看看君子的脸色便冒然开口,叫作没有眼色。”
我的感悟:
愆(qiān),是过失的意思。
孔子今天讲沟通课。
孔子说,在朝堂之上为臣、侍奉君主,在单位里给领导服务,在家里和父母长辈相处,总之是下级对待上级,最容易犯三种错误:
1.“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还未轮到你发言,或还没吃透谈话精神,你就迫不及待、急慌慌地发表见解,就犯了急躁的毛病,会给人一种傲慢、浮躁、缺乏涵养的印象。
2.“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到了该你说的时候,你也确实知该如何处理,你就是不说,甚至领导问你,你还吞吞吐吐,这叫隐瞒。
隐瞒自己的观点,给人一种不实诚、诚府深的印象,会让领导或同事觉得你不信任他,或认为你私心重,担心说出来会影响到谁的利益。长此以往,别人会觉得你缺乏责任感。
3.“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瞽(gǔ):眼睛瞎,这里指没眼色儿。
不判断氛围,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你滔滔不绝,脱口而出,哪壶不开你提哪壶,这就叫瞎,没眼力见儿。
没眼色,会让人觉得你缺少修养,不尊重人,从而厌恶你。
扪心自问,这“三愆”,觉得1和3自己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沟通力,本人的提升空间还是很大的。
自己的问题,不好意思说;他人的问题,更不该嚼。咱讲历史吧。
有一本书,叫《宋仁宗:共治时代》,里面谈到一件事。
苏轼的老弟苏辙,在第二次殿试的文章中,洋洋洒洒、畅酣淋漓地把皇帝宋仁宗和宰相吕夷简骂个狗血淋头,批得一无是处、体无完肤。
苏辙小小年纪,口出狂言,就是“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皇帝和宰相一看,冷汗倒流,拿朝堂上征询大家的意见。
朝堂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派认为苏辙看问题到位,敢于直言,且妙笔生花、才高八斗,一定要录取;另一派认为小苏故意吸引眼球,讨社会地位,对上不恭,坚决不能录。
这时候,皇上问吕夷简什么态度。吕作为宰相,本应表态,但他却含糊其辞,不明确表态。这就叫“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后来,仁宗皇帝找机会罢了他的相。
皇帝表态,指出了小苏的不是,但才华的确横溢,可录。
这时,王安石坚决反对,拒绝起草录用诏书。就是“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提醒弟子,与领导、长辈、同事或朋友相处,要做到“不躁、不隐、不瞽”。
咳,还真不好把握。
所以,我需要终生学习,向书本学习,向身边的小伙伴、老伙伴学习。
今天学习的是《论语》“季氏篇”第6章的内容。孔子教我学沟通:把握时机,不急不躁;坦诚相待,勇于担责;察言观色,体谅他人。
容入集体·学会沟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