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流动的潮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已经由大课堂变成了小课堂,直至变成了一对一。教育的场所由大教室到小教室,直至家庭。教室由过去的“臭老九”变成了“香饽饽”,部分教师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改善自己经济。
教育商品化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教育商品化是从何时开始的呢,应该说是从开发商品房开始的。开发商和政府相互帮助,拉上教育来助阵。任何小区,只要是以“学区房”的名义来炒作,结果卖的都很火爆。
曾经毛主席号召“把教育办到老百姓家门口”的现在已经不服存在。为了配合推销商品房,乡镇的高中全部集中到县城,农村的孩子去城里读书,家长就得在城里租房,从而考虑买房。
据我所知大多数村小已经被取消了,因为那里学生越来越少,学生大多被家长带多城里读书了。农村的教育资源相对于城里显得越来越少了。多数农村的学生有了另一个代号“留守儿童”。
就如一首打油诗这样形容农村现状:
农村城市化,
农民把城跨。
儿童留守家,
老人责任大。
农村的老师希望去县城,县城里的老师希望到市区,市区的老师则希望去一线城市。就如人往高处水往低处留一样,一线城市的人则想移民出国。
出国的人也深深感受在国外二等公民的尴尬身份,他们有的会选择回国。在国外的人大多比国内的人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就是为什么国外的华侨为何那么团结。
国父孙中山先生当年革命所需要资金大多是国外的华侨募集而来。解放前远在海外的华侨,受尽了外国人的白眼,侮辱和歧视,就是因为他们身后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支撑着他们。他们有的倾家荡产支持中山先生革命。
似乎扯远了,于“教育”的话题无关,不没有扯远。这是“爱国主义”的教育话题,以后会单独这个话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