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上帝
赐予我宁静,接受那些我无法改变的;
赐予我勇气,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
赐予我智慧,分辨其中的不同。
——雷茵霍尔德·尼布尔

对父母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接纳孩子,即使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实际上,达到父母期望的孩子凤毛麟角。如果孩子与期望差距甚远,父母一定悲伤不已。
但是父母仍可以通过在孩子幼儿时期正确处理自己的失望,甚至借助心理治疗师的指导,建立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接受现实、理性应对是一个人自律和有能力掌握自己人生的重要标志。
压力是恐惧的体现。当环境与我们的需求背道而驰,压力就会降临。对环境的解读既能缓解也能增加身心的紧张程度。压力本身并无所谓健康与否,只有在人们用破坏性方式应对它时,压力才会带来伤害。感受到压力通常是一个人成长的标志。
需求不同于要求、愿望或者奢望。睡眠、健康的食物、休息时间、对兴趣的追求、锻炼身体、患病时的治疗都属于需求。无视这些需求会导致衰弱、患病和身心疲惫,甚至会让我们无法正常思考和理性做事。
不仅孩子,我们自己也有各种需求亟待满足:
你正被感冒折磨,而儿子却希望你能去观看他的足球比赛。
你的女儿今晚有舞蹈表演,但是你的母亲胸疼发作,需要你马上送去医院急诊。
孩子高烧不止,而你还要忙着做完明天要交工的任务。
你急着要送孩子去学校然后去公司,但是却发现轮胎瘪了。
4岁的女儿还要你再讲一个故事,可是你的上下眼皮已经打得不可开交了。
你终于安排好一切可以晚上独自外出,但是你找好的临时照看孩子的人却在最后一刻来电话说来不了了。
看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我们就会明白发生了什么。一旦感到压力,可能是某个层次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需求是我们生活必须具备的要素。我们现在更细致地分析马斯洛需求层次与缓解压力有什么关系。
生理需求
这个层面的压力意味着人的身体健康——极端情况下可能是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如缺乏食物、饮用水、居所、衣物、药品和睡眠。每天我们都可能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口渴、饥饿、寒冷、温暖或者疲倦,都要去卫生间方便几次。有时我们会感到疼痛或者不适。当我们缺乏运动,身体就会通过各种症状告诉我们需要补充氧气了。
安全需求
在人生的危急时刻,我们希望依靠某些人或某些事情得到保护。并且,我们需要每天提醒自己远离伤害。
我们每天要做许多事情确保自身安全。比如,开车时系安全带,离家时锁上门,在院子里安装户外照明以提醒路人,仔细清理碎在地板上的玻璃渣,擦干溢出的饮料,将易碎物品放置在不易碰到的地方。我们存钱以备不时之需,我们包裹家具边角保护孩子不受伤害。我们不时提醒孩子“过马路要左右看”“不能玩火”“饭前一定要洗手”。同时,我们也让孩子无需担心自己的安全。
情感/归属需求
每个人都需要和他人交往,缺乏爱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压力来源。我们需要温柔的触摸,感受到他人欣赏的关注。爱的纽带不可或缺,一个简单的微笑、眼神或者拥抱就能让我们沉浸在爱的海洋。让人们记住彼此的“快乐礼物”——一个友好的电话、一封问候的信件或者一个点赞——都是在传递爱的信号。不断发现并鼓励孩子的优点会向他们建立这样的信念:“我拥有满满的爱,我有安全的归属。”这些给予和接纳爱的方式不仅让我们感到幸福,还可以显著降低压力。
有一位父亲通过有意发现妻子的优点,体会到婚姻质量的显著提升。由于效果好得出奇,他也开始对其他家庭成员如法炮制。有一次他无意中听到家人对自己的议论:“你知道吗,他现在比以前可爱多了!”
尊重的需求
只有前面三层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情感/归属需求)持续得到满足,我们才可能真正尊重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漂亮地完成一件工作后,你会在心里给自己鼓励点赞。我们心中明白,我们是安全的,我们可以照顾好自己。如果我们忽略对自己和对孩子的关注,会造成巨大压力。如果我们质疑自己的价值,就会耗费大量时间试图证明我们也是有价值的——这种努力不会奏效,因为我们在妄图证明一件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事情。
自我实现的需求
当自我实现的努力受到阻碍,我们会感到压力。每个人天生渴望展示自身才能、表达自我和实现抱负,我们会问自己:“我能做什么?我怎样做才能让世界更美好?”当我们的生活拥有秩序,我们在自我实现。依照公式R=TLC(体贴、爱、关怀),当我们将同情施与他人,我们在自我实现。当我们践行尼布尔祈祷文的原则,我们同样在自我实现。

每天我们都有许多机会对他人表示同情。当行为、感受、想法和需求均源自我们平衡的内心——我们心中平和、爱和喜乐之所在——我们就能抵达自我实现的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