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这才是习惯真正的样子想法
倍感压力的习惯课-海比特初阶第3课学习收获

倍感压力的习惯课-海比特初阶第3课学习收获

作者: 牙牙呓语 | 来源:发表于2016-08-14 23:04 被阅读33次

    第三课  万全

    课程目的:明确习惯层次,不再随意地设置习惯

    海比特第三法则:表里一致

    我们在设定养成某一个目标时,往往会有这样的口号:“我每天要早上6点起床!我每天要看30页书!我每天要跑步3千米!”结果在执行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今天6点一刻才起床,习惯养成是不是失败了?这本书就剩29页了,我今天看完了还要不要开启一本新的书?我今天身体不舒服不想跑步了怎么办?我们会发现“每天要干什么”这样的口号极其不灵活,遇到问题没有对应的解决机制;同时如果某一天没有做到,会产生挫败感,甚至否定自己,中断计划。可是一天没做到,我们就真的不行吗?

    除了内在因素,我们再看看目前外在环境影响。如今各种社群公众号看似好像都在帮助我们养成习惯,“21天养成跑步的好习惯”微信群、“100天早起打卡”公众号平台、“3个月形成每日写作好习惯”微课,等都极大吸引着我们想要养成习惯而蠢蠢欲动的心,这些标题看似很有道理,其实往往暗含营销用语,甚至是错误观点。在此,永澄老师给出了一个结论,也正是这个结论及概念让我产生了思考和理解上的困难:

    习惯可以养成,习惯化不能养成

    那到底什么是习惯,什么是习惯化呢?

    习惯:是一直伴随你的、稳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习惯化:产生惯性的状态,看起来像习惯

    例如,我们想用打卡这种形式养成早起的习惯,确实每天定点起床打卡了,可一旦打卡期限结束,我们会不确定继续早起的意义,或者干脆又回到了以前的日子。所以我们在养成习惯时,会有个普遍问题,就是我们根本没有搞清楚我们养成习惯的本质是什么,也没有去分析习惯的层次并且去明确概念。

    宁可用一年养成一个元习惯,也不要用一个月养成12个普通的行为习惯

    元习惯,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可以驱动和重塑我们的行为模式,是我们应该养成的核心习惯。例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己解彼,协作增效,不断更新,以及永澄老师提出的个人成长六大元规范:积极主动、刻意训练、作品声音、利他主义、同侪力量、本质导向,都属于元习惯。

    而表层习惯,是具体的行为,通过一段时间的持续和训练,支撑和促成元习惯的行为模式。

    一个元习惯会对应多个表层习惯,同时一个表层习惯有时也会支撑不同的元习惯。但在养成习惯时,我们最重要的是明确概念,以一个元习惯为核心,探索支撑的不同表层习惯。并且在这个养成的过程中,我们甚至会发现不同时期需要不同的表层习惯,而有些表层习惯可以同时进行。这就引出了今天的作业:

    习惯制定手册模板三

    表格中的三个区域,填写内容如下:

    我的填写表格为:


    学习小结:

    一、概念理解有压力

    今天的课程内容难度,感觉一下子提高了不少。永澄老师提出习惯的层次及概念,是我以往都没有系统接触过的,需要从不同的高度去理解习惯这个概念,让我有些压力。我以往只是单纯把习惯定义在“行为”这个层面上,觉得能够长期刻意训练形成、成为惯性就是养成了某种习惯。但老师的讲解其实从更高的层面“元习惯”去剖析习惯的概念,也涉及到我们养成习惯的本质问题,并回应了课前预习的“个人成长的6条元规范”这个内容。顿时“习惯”这个点好像在我脑海里爆炸了,变成了多维立体画面。

    我也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一直以来我都看不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我没有理清其中的层次和概念。就像书中的“以终为始”,我觉得在工作中,这就是非常重要的习惯,可落实到行为和思维上时,我又一脸茫然。

    所以听了今天的内容,我对习惯不但有了新的理解,也上升到更高的层面,落实的具体行为固然总要,但我需要思考我真正支撑我目标的元习惯是什么。

    二、回看个人成长的6条元规范

    在写作业的过程中,我是以“6条元规范”为出发点去写的,所以几乎对应着每条元规范的概念、层次内容去思考所对应的表层行为应该是什么,促使我又复习了一遍,我也突然意识到这对于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1、积极主动

    把一切以成长为目标的行为都从思想上化为“我愿意、我想要”的积极想法,主动去承担责任、工作、学习事项。并且一旦有了积极主动思维高度,我们不会受到资源限制的约束,反而会有更充足的资源去支撑我们成长。

    2、刻意训练

    刻意训练是能力提升中最小化的训练方式。五大关键要素非常实用:

    精细分解。将整个技能提升具象化,并且分解至极致的技能环节,每次训练只针对一个技能环节训练。

    放慢速度。在刻意训练的过程中,消除“求快、求速成”的愚蠢的预期,用慢方法实现快成长。

    重复训练。反复训练,尽可能感受到所训技能环节的所有细节。

    强化反馈。技能的训练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犯错、持续改进的过程,而强化体验、觉察并给出反馈才是重中之重。

    拒绝自动完成。刻意训练的过程比较乏味也充满挫折,我们会用“我感觉我会了”来自动完成训练(没有做到积极主动,在刺激和回应之间放弃了选择的自由),从而掉入寻常训练的状态下。所以,保持专注,对技能目标的感知,不要自动完成。

    3、作品声音

    作品声音是提升影响力的有效手段,在任何一个社会化组织中(职场、社群等),真正脱颖而出的人都是因为给出了作品,这里有一个作品效应:我们用作品影响7%的人,再用作品影响7%的人,继而可以实现影响力向注意力转化。

    作品声音也是是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积累、成果,促使我们大幅度提高的标准。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不能停留在完成的层面是,而是应该产出成果,并且做到底。

    这也是我坚定的选择了这一点作为自己目前的核心习惯养成的原因。从现阶段来说,我需要靠作品声音来输出学习成果,帮助自己复习、积累知识体系,未来我希望靠作品声音真的能够有自己的“作品”,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4、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帮助他人实现价值的过程的确是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最佳途径。无论我们是分享个人经验、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还是对自己负责,都是利他主义的表现。尤其是“避免甲方思维”,在成长的过程中,出了自己没有任何人能够对你负责,不要用“我交钱了、你是我的老师”等接口埋怨职责他人,有先来后到但是没有必然的谁服务于谁。

    5、同侪力量

    如今的社会,谈合作谈共赢,不再是单枪匹马的时代了,要知道,一个人走得确实快,但是一群人走得才更远!使用同侪力量,可以获得团体的身份定位、彼此的承担和支持、拥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获得积极正向的影响、创造更大的成功感并拥有内心的力量,这些优势一个人是得不到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能够成长的小圈子、指引方向的导师、看得见摸的着的榜样、志同道合的伙伴,集所有力量,共同成长。

    6、本质导向

    成长的本质是一个人价值积累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站在价值的角度思考问题,具备“要事优先、抓手思维、谨慎吃药”的思维模式,并且不满足于实际操作或工具的有效性带来的快感,简单有效是完成层面,但我们要更深入的去探索目标管理背后的本质。

    三、内心的愉悦

    虽然在听课的时候感觉理解上出现困难,甚至作业花了一个小时才完成,但完成后,自己的内心还是充满了愉悦。

    首先自己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从最基本的6条元规范出发,重新理解思考,化为具体的行为来支撑自己的目标。

    其次很高兴得到了永澄老师的鼓励。正如老师所说,积极主动不是为了他人的点评,的确老师的点评让我高兴,但这份高兴远没有自己完成作业、理解概念、驱动自我成长的高兴老的长久。

    最后,在完成作业时,我总是想到自我成长、学习、工作等方面,但我突然从另一个层面思考了一下,写出了积极主动中的“5、主动给奶奶打电话,周末陪父母吃饭、逛街。”我们有时太过于专注工作和成长,忘了回归于家庭,所以某些元习惯同样适用于我们与家人的相处。

    如果这个内容有幸被您看到,不如也思考下,我们在元习惯的基础上,能够做什么是我们成为更好的家庭中一员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倍感压力的习惯课-海比特初阶第3课学习收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cxu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