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处临近教堂。每天晚上六点,都可以听到教堂的钟声,悠远的,又切近的,有时还有隐约的音乐传来。听得久了,仿佛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刚开始看到这所教堂的时候真是惊艳。波士顿的教堂不似欧洲,美轮美奂,历史悠久,是教堂,也是建筑和艺术的精品。波士顿的教堂大多朴素,似乎除了承载信仰的功能以外不计其他。但是这所天主教堂却是占据了社区最好的位置,庄严阔大,而且有极大的院子,院子里有几棵无可比肩的大树,在秋季兀自绚烂很久,益发显得教堂在庄严之外,风姿俊秀。从来没走进过教堂那扇厚重的大门,开始来时由于不认路,常常需要仰望一下教堂高高耸立的十字架,好确认回家的方向。后来找得到家了,才放弃了这个导航方法。
有一天又听到准时的钟声,心里不免一动。那些从小听着教堂钟声长大的人,在此刻,同一个时间维度和同一个地域范围内的人,与此刻的我,会否有类似的心思呢?我在中国生活过的那些年,会是怎样沉淀在这片响着教堂钟声的土地上呢?
最硬的铁板社区不大,邻居都很友善。每天早晨送女儿出去,陆续见到以下的人:先是一个喜欢戴帽子的长辫子女中学生,大家互致问候;然后是一对出来遛狗的老夫妇,互致问候。等送完女儿回来,会遇到一个中学的男生,总是听着音乐,行色匆匆。如果在社区散漫地走上一会儿,还会看到每天早晨出来维持交通的志愿者(附近有几所学校);还有绕一个大弯儿也要从车库里出来跟你打招呼的邻居。最欣赏一个邻居,在感恩节假期就把自己的院子布置成了圣诞的样子,可爱的充气城堡,萌萌的雪宝,在风中招摇,憨态可掬,有时还有轻快的圣诞音乐。遇得次数多了,其实真的很想知道,这些热情可爱的人,他们的生活如何?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最满意的和最不满意的是什么呢?
我们的小留学生们,走过各种攻略,走过培训和语言、标化考试,走过申请的复杂过程,当他们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当他们走进学校的时候,他们遇到的老师和同学,与这些每天与我擦肩而过的邻居们,是不是也有很多共同点呢?那么,他们的悲欢是怎样交织在一起的呢?碰撞和融合的结果又是如何呢?
最硬的铁板最近,想这些问题的时候越来越多了,尽管没有结论,却到了不吐不快的程度。事情的引子来自于上周三发生在镇上的一个不幸事件,一个风华正茂的十年级女孩儿在家中自杀了。女孩儿很优秀,在波士顿地区最顶尖一级的走读学校上学。不是华人,但是亚裔。对于事件的背景,完全不清楚。但是本周我们刚好去了那所学校,学校的墙上贴了很多小纸条,“You are not alone.”、“You are beloved.”…….很多类似的句子。生命的消逝令人痛苦心酸,祝福和爱是永恒的力量,但是即便是这样的力量,也不可能揭示生命曾经的历程。
以上这些是硬币的一面。硬币的另一面的与日俱增的小留学生们。很多美高甚至美初的孩子是自己离开家乡和父母,独自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和学习的。如果和国内的家长交流,对于孩子留学后的生活,其实很多是概念化的。语言的问题,学习的问题,想家的问题,寄宿家庭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国内家长热衷于讨论的,也似乎是共性的问题。但这些其实只是冰山的一小角,真正巨大的、隐于水面之下的,其实是孩子开始独自在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中间生活了。孩子们不是一片空白而来,身上有文化的、家庭的烙印,可能在国内时大家有共性,对比色不够强烈,就被忽视了,似乎升学成为第一要务。可是在一个完全不同价值观的体系中,别人就如对比强烈的背景,我们通常习以为常的,也在这个背景下被highlight了,何况是我们独有的一些思想、文化、价值观。可是孩子往往很难去表达这些,在美国一段时间的人们,似乎都慢慢开始了报喜不报忧的交流方式。
我确信自己与那些友善的邻居有着很大的不同,很简单一个事实:估计他们会认为跟着女儿跑到异国去读书是多少有些疯狂的举动。我对自己的行为不置褒贬,就如同我不会评价别人的行为。这只是一个客观描述。在我看来,人总是在特定的时间想做一些特定的事,如此而已,就像《EAT,PRAY,LOVE》。但是我曾经和之前的房东Joyce、Patti 以及现在的好朋友Terri都谈过这个问题,其实他们真的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中国家庭会把十几岁的孩子独自送到美国来受教育。他们通常的反应会是:中国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接下来没说的那个问题是:中国的家庭到底怎么了?我们可能认为有条件让孩子受另外的教育无可厚非,但是他们觉得不可理喻。我说过的,这真的只是客观描述,把我们正反两面的观点陈列在此。
接下来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和西方人可不仅仅是肤色上的不同,如果我们作为成人,在价值观上是如此大相径庭,那么在我们家里、在我们的国土上长大的孩子,会和他们的孩子有多大的不同呢?所以,真正要思考的,还真的不是SSAT在哪个百分位上,TOFEL多少分的问题。很多小留学生的起步是从英语培训开始的,但是到现在,我觉得这些都太技术环节了。感谢我那位不着调的腻友,她说什么我都想反驳一下,想让她见识一下何谓正能量但是我常常没展现出啥正能量,反而觉得她时有惊人之语,她说:“技巧的,是短视的。”如果我们准备让自己的孩子在美国完成中学、大学学业,甚至还希望TA以后在美国工作,那么真正留学准备的起点,真的不是那些技术环节,而是对文化了解和接纳的程度。有的人可能会说:小孩子适应很快的。我从来都旗帜鲜明地反对家长一种做法:自己做不到,还假定孩子可以。请问,那是怎样可以的呢?
有一次和Terri聊天,说起美国的阶层,她是犹太人(我们镇上很多犹太人),她认为美国的阶层其实很明显。我问她划分标准是什么?她说最主要的就是economics。富人会在好的社区,孩子也有最大可能接受好的教育,穷人则否。跳脱自己阶层的机会会有,但是确实也受到很大限制。大选后,麻州要建更多charter school的提议被通过了,这其实也是给优秀的不富裕家庭的孩子提供的一个机会。这种阶层的说法也影射了学校的现实情况。这当然不是绝对,有很多顶尖的私立学校也都提供financial aid,说自己学校不会因为孩子不能负担学费就将合格的孩子拒之门外。但是很多学校在面试时都面试家长。当然,面试家长也会围绕孩子的相关信息,可是孩子的信息在成绩单、标化成绩、推荐信、文书和孩子的面试之外,还有什么是学校很关注而这些信息支撑不了的呢?是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水准吧?Terri跟我聊起她的朋友小孩儿曾经去过的私校,有的也许在国内不那么知名,但是在当地都是无可置疑的好学校。
diversity是非常美丽的面纱,我们通常觉得在那么强调diversity的学校,我们作为少数族裔不是与这个主流观念很吻合吗?但是慢慢回放了关于这个问题的认识过程,发现此diversity不是我们理解的那个diversity。家里来了小朋友,我们会赞扬她与众不同的服饰和行为举止,可是我们并不会让她的标准成为我们家里教育小孩的标准。大概是这个意思,我们愿意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愿意让这种文化影响我们,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这根本是两件不同的事情。
最硬的铁板
国内的家长常常被不同的信息来源推动,会有紧张和焦虑的情绪。本篇的出发点绝对不是想让焦虑的心更焦虑。其实什么样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只要是自己愿意又不伤害别人的人生选择,都值得尊重,也都有可能很成功。本公众号从来没有能力产出攻略,一直就是这种出于直觉而不是出于科学的表达方式,所以还是最开篇时说的,是萤火之光,是管中窥豹所见到的那一斑。供大家茶余饭后,欣赏或者消遣都可。
附近的教堂其实很多,走路40分钟的距离内,我见过至少9个教堂,除了一所基督教的,其余应该都是天主教的不同教派。镇上的犹太人也很多,他们还是坚持自己的信仰和文化。我相信他们中一定有人和我一样,每日听到教堂钟声。但是他们仍然遵自己的历法,守自己的节期和宗教信仰。这也是一种选择。如果我们也可以,我们要守住的那些是什么呢?
最硬的铁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