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故事
你辛苦一年,不敌父母被骗一次!

你辛苦一年,不敌父母被骗一次!

作者: 果筱媚 | 来源:发表于2018-08-16 16:24 被阅读317次

如果你对骗子们,诱导父母们上当受骗,还停留在电视购物,现场推销保健品、珠宝首饰、烟酒皮具,电话推销,地摊卖古董等。只能说,你对骗子的认知还停留在上古时代。

现在连苹果的操作系统都升级到ISO11了,那些老掉牙的骗术早升级一万次了。可对于我们父母亲那一辈的人,多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朋友岳父,人在深圳带外孙女,和四川老家的朋友保持电话沟通,听说老朋友创业,积极支持,坚持给他朋友转账20万元。朋友和他妻子,也就是岳父的亲闺女,明知不靠谱,也不敢过多劝阻,毕竟不是自己的钱,说多了怕老人有想法。结果两年过去,这个老朋友“失联”了。

我伯母,听说她周围的老同学们都投资了几十万,给小学同学徐某在本市开厂,自己实地考察确实属实,看起来效益也不错。于是将自己几十年的积蓄30万块钱,和儿子的6万块钱闲钱,一起投了进去。可惜没多久厂子就倒了,后来发现一切都是幌子,除了厂子的那一块地是真的。老同学已经被公安部门抓起来了。那块地最多值200万,可他这些年拆东墙补西墙的外债高达2000万。

朋友婆婆,和自己侄女向来关系很好。侄女的男朋友据说很有钱,投资侄女开了几间门店做生意。这男朋友也是多年民间借贷的老手,一直信用良好。老人毫不犹豫将自己25万元的棺材本,投入到侄女男朋友运营周转之中。这男朋友也“不负众望”,前一两年都是每月按时付息。可好景不长,老人突发状况,急需用钱,要拿回本金时,钱却迟迟撤不出来。最后,故事以老人和侄女老死不相往来,侄女和她男朋友凉凉收场。

这年头,有人被骗买药,有人被骗破财,但大金额又集中在中老年人身上,逃不出下面的原因:

时代特征明显。

基本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现在约60岁上下。这辈人多数出生贫苦,一辈子节俭,所有的安全感来自于存款。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受认知水平局限,容易“从众”。同时,他们的子女多已参加工作,混得再不济也能自给自足,不再依靠父母养活。于是平日节俭成性的父母,多年积蓄加上这几年的闲钱,一般都能轻松凑个十几二十万的存款。

父母们接触圈子有限。

亲友、街坊邻居、老同学就是自己整个的朋友圈。一般圈子里所谓的KOL发布的信息,一旦出现几个簇拥,其他人就会陆续跟进,形成更大的“庞氏骗局”。

中国养老制度“阴影”。

一个中国正规单位退休,缴齐了多年社保和医保的老年人,担心基本养老和医疗问题实属多余。但老人们总担心钱不够花,万一得了大病,还要麻烦子女分担。想方设法寻找自认为靠谱的生财渠道。结果多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利息没有收到,往往本金都会落空,好好的生活变成了煎熬。

投资渠道受限。

在金融圈摸爬滚打多年的投资人都会抱怨,中国的投资渠道太少。更何况对理财知识、朋友圈相对狭窄的老年人,投资渠道更是少得可怜。这就给朋友间的“推荐”以可趁之机,形成“多米洛骨牌”式的连锁效应就不足为奇了。

自己辛苦打拼一年,可能都没有这么大一笔钱。若是父母正常花销,倒也无可厚非。可这样无端损失,还换来父母愁眉苦脸,实在心有不甘。

作为子女,我们要做的还很多:

多陪父母。

不要说你没有时间,那么多追剧、刷抖音的时间都是那来的。不要说你工作累,外出游玩、朋友聚餐,你比谁都生龙活虎。怎么到了自己的父母,就是累,就是没有时间呢?你对父母关心不够,他们自然“移情别恋”,轻易相信他人,上当受骗。有时候多回家看看父母,或者带父母外出旅游散心,很多时候,他们嘴里说不想出去玩,其实是心疼钱。

话说那个投资了30万给工厂的伯母,至从受骗以后,人也想开了,经常四处旅游,不再过分强调存钱,开始了真正的享受生活。

多“麻烦”父母。

父母年纪大了,需要休息没错。可适当让父母干点活,反而能让他们的头脑和身体得到锻炼。空闲时带上儿子或女儿,多回家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

和父母多交流。

不要觉得父母都是老掉牙的观点,和他们多交流,帮他们了解新知识,尤其是如何防止上当受骗,可以经常旁敲侧击。

关心不要只是停留在表面,其实他们的内心更脆弱。很多上当受骗的父母,都不敢告诉子女,怕被埋怨,显然是平日和子女沟通不够。我们在交流时,千万不要责备父母,同时也不要让他们觉得,你是“惦记”他的钱,一定是出于真心的关心。否则只会适得其反,父母以后做任何决定,都藏着掖着不告诉你。

还是那句话,钱没了不可怕,人没了才是最大的损失。只要我们努力,做出成绩不让父母担心,让他们觉得就算自己一无所有,还有强大的子女可依靠,就足够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辛苦一年,不敌父母被骗一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djo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