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法布尔的《昆虫记》时,才知道,不单是人,昆虫和动物被装在麻袋里旋转,转得它们认不出方向,把它们放出来后,依然找得到它曾居住的家/窝穴。作者用来作实验的是石蜂和猫。石蜂无论你怎么摇晃它,放它出来后都能找到自己的巢或洞。猫也是,作者养了好几只猫,几次搬家,家里养的猫也跟随他们迁移。但是,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后,猫(这里指年纪大的猫,小猫不会有这样的情况,越小的适应能应能力越强)竟然还会固执地回到老地方,距离曾经居住的地方甚至几十几百公里。而且,回去的路都是直线的,连过河这样平常不会做的危险的事也在所不辞。只要能回到曾经老家就行!这是让人多么惊叹!有只老猫因此而丧生。但这阻挠不了他们回乡的路!
动物如此恋家,实在高出我们人类的意料。或许这是动物的本能。我们人类也一直有一个观念,俗语说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再怎么丑、怎么穷,也是自己的家。别人的家就是再舒服、漂亮、豪华也是别人的家。总是会不习惯!
我去到别人家外宿或者住在酒店,第二天早上起来会很忧伤,有想哭的感觉。盼着早点回去的心情甚至影响了去游玩的心情。什么都没有意思。
就像法布尔笔下的老猫恋老家,年纪大的人更是如此,一步也不愿离开。年过六十的老爸很少来广州,每次叫他来,他都说不来。难得来一次,想带他出去玩玩,他也不想去,吃了个中午饭,就说想坐车回去了,心心挂念的就是家,什么走了家里的狗、鸡没人喂,还怕有人入室偷东西。坐4、5个小时的车来到这么远的地方,什么都没玩,看了一下女儿外孙就说要回去了。很多老人都是这样,只有家里的才住得惯,吃也是觉得家里的东西好吃,更不用说家里的灶头最暖和。
我们在广州住了近十年了。早已习惯了这里每一处地方。买菜、爬山、喝茶都很随意,邻里之间也和睦,小孩楼上楼下都有伴玩耍。邻居有什么吃的还会送上来,过端午节还互相赠送棕子。孩子回去老家反而没伴玩,不习惯。孔夫子说的里仁为美就是指我们住的地方吧!
现在,我们反而回去老家住不习惯了。回去几天就想回来广州了。我们居住的地方也不是广州的闹市中心,是一个城郊结合处,去城里也还要一个小时,进城很累,不管是在以前还是现在。城里人太多了!
在以前,这里没开发之前,是农村,都是田地,后来发展起来后,建了楼房、医院、学校才变成城市的样子。我们居住的地方,附近有农批市场,市场后面就是山,山上还有清清甜甜的泉水。我们住的地方,有很多人来玩,特别是夏天,游泳池玩水的人如知了般热闹。在大院里玩的老人小孩都特别亲切!
我爱我们住的地方。儿子暑假回家玩了一周多,就吵着要回家,阿公阿嬷问他,回哪里的家,他说,广州的家。他说,他怕忘记了广州的家的样子!所以不能在老家住太久。
我住在山中
请把弦琴带来
在我居住的地方
我们亮着月光
像山风那样
吟唱一个晚上
让松针在清晨的溪畔
细细地回想
每次听到苏来的这首《我居住的地方》就会想起自己曾经居住的家乡以及现在住的广州。这就是我留在这里的理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