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是在书店时,尼克胡哲的书的书名,我没有看过尼克胡哲的书,只知他是没有四肢的乐观者,生活全仰仗他人的照顾,之前看了一本书《相约星期二》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在病情慢慢恶化的过程中,教授的生活最基本的自理都要交给他人来帮忙解决,甚至是“擦洗屁股”这件事,但是即便如此,不管是尼克还是教授,都并不觉得得到他人的帮助是一件难为情的事情,坦然接受这件事,并去做其他自己擅长的事情“思考、授课”,他们的人生没有被困在那身躯之中。
![](https://img.haomeiwen.com/i22036711/96a0643d02a8fc6c.jpg)
在西西弗时,有句话常被人提起“释放天性”,假使按弗洛伊德的理论,很可能是寻找本我的过程,介于本我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行为,基于生存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例如刚出生的婴儿一切都来源于生命力,凭一己之力成为史上最小网红婴儿或为生命向上、或为吃喝拉撒、或为寻找母体。但其并不是完全不顾自我和超我,我更愿称其为“寻找真正的自己”,其很有可能是与证明1+1=2一样难的命题,很多人终其一生也并为遇见那个真正的自己;我们不断穿行,也不断遗忘了前身。
古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个习俗很贴合这句话,即“抓周”,确实童年形成的性格会影响我们一生,但也不是说这是一种定式,正如童年时期的梦想如今可能已经面目全非,那时的我们是如此真心想要实现那个梦,往后的往后一变再变,或主观、或客观,唯一不变的是那颗想要实现梦想的那颗心,“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https://img.haomeiwen.com/i22036711/19d8d221448bf65a.jpg)
那么,到底是七岁已经定的自己,还是没有找到的自己,想要通过记录去找到七岁的自己是怎样的,似乎有点勉强,那去找那个好没有真正找到的自己呢?那就不纠结,不局限于当下的情境,问问自己想要什么?根据自己的能力,问问自己能做到什么?不知道?不想要什么肯定会知道,不会什么必定也清楚,排除吧,留3-5个?接着纳入当下情境,怎么着都不能丢弃的就是影响选择的要素,不管是不设限,还是释放天性,都不是不切实际,但这个实际,是要走出你想走却怕走出的桃花源。
当然,我们并不是在说追求什么远大志向,你想要做点不一样,内心有个自我在呼唤你,那就去吧,动手做个小手件儿、下厨摆个盘、学个电动车、出个省出个国、跳个蹦极、滑趟雪、来个声音主播、报个徒步圈儿去徒步,或者更远点,跳个槽学门手艺、长假跟着基金会出点小力、拿着心爱的乐器到最繁华的广场奏响一段乐曲...并非一定要有所收获,只是离你心中的自己更近一些。
![](https://img.haomeiwen.com/i22036711/77ad7f06793ef27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