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书题旨:一些做阅读推广和分享活动的同仁,讲过因为讲龙*应台的“人生三书”也被学生“举报”或“质疑”的经历。读完第二本(家书),确实不太好做主题活动分享,因为话题的不好“控制”,同时lung的身份。
本书是第一次阅读,过去确实不想读,纯粹属于自己的偏见,以为本书可能是“设计后的家书”,当然读完后,我还是感受到很浓郁的“设计”的味道,犹如有些名人的“日记”,或后来“解密”的“傅雷家书”一样。……当然,有几篇文章确实有味道。
2
龙讲到一个故事,使我想起高速路上“其他人都在逆行”:“我不知道什么叫高速公路。二十三岁时到了洛杉矶,在驶出机场的大道上,我发现,对面来车那一列全是明晃晃的白灯,而自己这条线道上看出去,全是车的尾灯,一溜红灯。”
3
龙:那“愚昧无知”的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力,悲悯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
4
龙对生活的艺术,对艺术和音乐的看法:
“生活的艺术,这其中包括品味和态度,是无法补课的。音乐、美术,在我身上仍旧是一种知识范围,不是一种内在涵养。生活的美,在我身上是个要时时提醒自己去保持的东西,就像一串不能遗忘的钥匙,一盆必须每天浇水的植物,但是生活艺术,更应该是一种内化的气质吧?”
5
关于个人与集体的痛苦:
“安德烈,我们自己心里的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变得微不足道;它对别人也许微不足道,对我们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绝对的,真实的,很重大,很痛。”
6
关于“理想主义”的认识:
“不要无条件地相信理想主义者,除非他们已经经过了权力的测试。一个有了权力而不腐化的理想主义者,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不曾经过权力测试而自我信心满满、道德姿态高昂的理想主义者,都是不可靠的。”
“但是我也愿你看清理想主义的本质——它是珍贵的,可也是脆弱的,容易腐蚀腐败的。”
7
安德烈有句话,描述人和人之间的存在状况:“人与人之间,有语言,但是没有交流。”
8
“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孤独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累积、沉淀、宁静观照,哪一样可以在忙碌中产生呢?”~龙语
9
龙写道:“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
10
本书,引用与传播最广的一句话,应该是龙关于读书的意义: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11
本书中,最有感的是南联盟内战后的族群分裂、对立与和解。龙提到一个案例。莫斯塔(Mostar)。
“九五年,你十岁那一年,和平协议签下了,可是莫斯塔这个城,裂为两半。原来的少数塞尔维亚族(wjew:东正教)被赶跑了,信天主教的克罗地亚族住在城西,信伊斯兰教的波斯尼亚族住在城东,中间隔着一个广场。不同族群的人早上分别到不同的市场买菜,把孩子送到族群隔离的学校去上学,彼此避开路途相遇,晚上坐在家里看各自的电视频道。一个广场隔开两个世界,准备老死不相闻问。”
“莫斯塔人在他们的中心广场上为李小龙的雕像揭幕。”……“这个人物所唤起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可以使城东和城西的人心为之软,情为之动,逐渐愿意握手。这个人物,就是李小龙。原来,在一两代波斯尼亚人的成长过程里,不管是天主教还是伊斯兰教徒,李小龙都是童年记忆所系,在波斯尼亚人的心目中代表了“忠诚、友爱、正义”等等美好的价值。”
12
阅读书目:龙*应台;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