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这个名称,始于先秦时期,对于“经”字的含义,历来各家学者的解释各有不同。
班固的《白虎通》,将“经”解释为“常”,用“五常”来配“五经”。
刘熙的《释名》,将“经”解释为“径”,认为“经”是常典,就像路径一样无所不通。
这两种解释都是“经”的引申义,不是本义。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经”的解释为:“织也,从糸,巠聲。”“经”字的含义是使用象形的造字法,取象于治丝,纵向的丝称为经,横向的丝称为纬(地理学家将地图上的纵线称为经线,将横线称为纬线),将这个含义引申一下,就得到“组织”这个含义。
在上古的时候,字训为饰,知识的教授与学习主要是依靠口耳相传,《六经》作为上古流传的书籍,其文字内容多是奇偶相生,声韵相协,之所以写成这样都是为了方便记忆和背诵。用这些文辞组成文章,有参伍错综之观。古人看到这些书的文字多属于文言,于是就借用治丝的含义将这些文章称为“经”。
(《易》有《文言》一篇,各个卦的爻辞多是韵语,爻这个字本身就是交互的意思,《尚书》中也有很多偶语韵文,《诗》都是配合音乐唱出来的,《孟子》中也有“不以文害辞”一句,《孟子》又引用孔子说“《春秋》其文则史”,《礼记 礼器》篇中有“《礼》有本,有文”,所以《六经》全部都是成文之书。)
其他各种书籍如果用文言写成的话,也有被称为“经”的,这是为了与日常口语相互区分。(《孝经》、《道德经》、《离骚经》就属于这种情况,《国语 吴语》中有“挟经秉枹”一句,韦昭注“经,兵书也”,如果兵书使用文言写成,同样也可以被称为“经”)。
后代人都尊《六经》是先王的典籍,于是将经解释为“法”;又因为《六经》是天下所有人都需要学习的内容,所以也将经解释为“常”(《广雅 释诂》“经,常也。”《孟子 尽心下》“君子反经而已矣”,赵岐注“经,常也”)。以上这些都是经字的后起之意了。(《白虎通》去掉了《春秋》这一经,只剩五经,为了配五常;刘熙将经解释为路径的径,径是快捷直通的含义,这与经的文饰之意正好相反)
不清楚经字的本义,怎么能知道《六经》是古代文章的始祖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