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人们都尊敬和推崇《六经》。
周文王研究《易》并作彖辞、文言、爻辞(郑玄和惠栋);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礼记 明堂位》);并对前朝的礼制做了变动,确定周的礼制主要有冠礼、婚礼、丧礼、祭礼、朝聘礼、乡射礼、乡饮酒礼等(就是《仪礼》中的主要内容);天子派出輶轩到各地去收集当地的诗歌(《诗经》中的《雅》、《颂》、《周南》、《豳风》都是周公整理的),用来观察当地的民风。
史官负责记录国君的言行和国家的动态,这是仿照古代圣王创立的制度,所以由太卜来掌管《易》(因为《易经》可以用作卜筮),由太史和外史掌管《书经》和《春秋》,由太师掌管《诗经》,由宗伯掌管《礼经》,大司乐掌管《乐经》。设定好了官职后,就有了这个官职对应的行为规则,这套行为规则经过整理,以后这类官员就按照这套行为规则的要求去做就可以了(章学诚《校雠通义》)。
同时,《礼》、《乐》、《诗》、《书》这四门功课被作为教材,在学校中使用(《礼记 王制》: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各个诸侯国也将《六经》奉为标准。有的诸侯国官职制度不完备,就派史官去掌管《六经》,以上这些都丰富了周代的历史记载,而这些全部又都体现在《六经》之中(龚自珍《古史钩沈论》,兼用王阳明)。
周公又作《周官经》一书,来明确六大类官员的职责(东汉何休怀疑《周礼》这部书成书在战国时期,宋代的很多儒家学者也都认为《周礼》不是周公所作,只有刘歆和郑玄相信周公作《周礼》这件事,这里采用刘歆和郑玄);周公又作了《尔雅 释诂》一篇(张揖《上广雅表》),来辨明古今语言用词的差异(郝懿行《尔雅正义》<译者注:郝懿行的书名为《尔雅义疏》>),这些都是为方便外史掌管先王典籍和记录整理各国的历史(参见《周礼 春官宗伯 外史》、《周礼 秋官司寇 大行人》)。
综上,周公才是周代学术的集大成者(魏源《学校应增祀先圣周公议》)。《六经》都是周公的旧典(章学诚《校雠通义》)。足以证明在孔子以前,《六经》就已经出现了。
所以周代末期的诸子学者,比如管子、墨子都见过《六经》(墨子说《诗》、《书》、《春秋》大多都是太史管理的藏于密府的书籍;管子也说过“泽其四经”这个话,这里的四经是指《诗》、《书》、《礼》、《乐》,道家和墨家都见过周王室所藏的《六经》)。周王室没有整理的《六经》,当然与经过孔子整理的《六经》有很大不同了(《春秋公羊传》称有未经过整理的《春秋》,那么除《春秋》外,其他的《五经》一定也都有未整理的旧版本,只是这些旧版本慢慢失传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