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是儿童与父母之间形成的天然情感纽带,从婴儿出生开始就同父母(特别是母亲)开始了密切的交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与父母形成了一种强烈、持久而亲密的感情联系。具体表现为:儿童对他的主要照料者特别“粘乎”,每当照料者不在身边,就会显得焦虑不安。
1958年,美国的一位儿童心理学家约翰鲍尔贝将其称为“依恋”。依恋是双向的,就像孩子看不到母亲会焦虑,母亲看不到孩子,也会非常牵挂。
“依恋”是儿童最初的社会性情感,对其日后的社会性发展有着很强的作用,依恋使个体有安全感,促进与人建立合作、亲密关系,而且也是日后对父母“孝顺”的重要因素。那么“依恋”是怎么发生的呢?是不是因为母亲经常给孩子喂食、满足其生理需要而产生的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猴子的实验:
假设有两只人工制成的“母猴”,一只用金属制成,幼猴可以在它身上吃到奶;另一只用绒毛制成,但无奶可吃。当我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幼猴放入有这两只“母猴”的笼子里时,情况会怎样呢?幼猴饿的时候,会小心翼翼地到金属“母猴”那里吃奶。吃了奶,就马上跑回绒毛“母猴”那里,紧紧地依偎着它。
要是笼子里出现了不速之客,幼猴更会寸步不离绒毛“母猴”。
看来,并不是“有奶便是娘”啊!皮肤的接触和感情的抚慰,才是产生依恋的真正原因。所以,孤儿与很多寄养(包括全托)的孩子在日后与人的交往中,总缺乏安全感,很难建立亲密感,总像有一层东西隔着,这不是照料者没有给他们温饱的问题,而是缺乏“肌肤相亲”与必要的情感抚慰的缘故。因此,对于年轻的父母,要注重与孩子建立早期依恋,不要因为忙,而将孩子寄养出去。
西方一些国家调查发现,不少缺乏正常依恋的孩子,在家里遭到父母虐待。这些孩子早期会出现神经性呕吐、慢性腹泻、不明原因的消瘦和反复感染等;而且胆小怕事、呆板迟钝、对交往退缩、冷漠等,甚至还会产生很强的报复心理,如长大后虐待他人等。
美国的心理学家认为,母子之间的早期皮肤接触,会促进亲子依恋关系的早期发生。这是因为产妇分娩时体内的激素有助于她们去关心自己的孩子,促使她们形成对孩子的早期依恋。如今的“爱婴医院”就是为了让母亲与孩子能更早更多地接触,促进亲子依恋的早日形成。
亲子间的爱是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父母对孩子的抚抱、皮肤触摸、微笑、交谈、游戏……都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精神食粮。
沐浴在家庭温暖中的孩子,往往更具有健全的体魄、良好的个性和灵活的社会适应性。
网友评论